吴海勇
摘 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试点和构建“1+X”证书制度,其中“1”为学历证书,是夯实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X”为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拓展职业本领和促进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保障。围绕现阶段“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分析重构人才培养方案、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X”证书考核评价以及师资队伍建设,认为实施“1+X”证书有利于实现精准育人和高端育人,有助于推进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关键词:1+X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高技能人才;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2020)03-010-06
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当前我国人力资源的供求关系来看,对技能型人才一直保持高位需求总量,且供需矛盾十分突出[1]。据相关统计,我国技能型人力资源总量虽达到了1.65亿人,但却仅占就业人员总量的21.3%,其中高技能人才总量为4791万人,仅占就业人力总量的6.2%。预计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我国产业经济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缺口总量将达2200万人,高技能技术人才的结构性短缺严重制约了我国产业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2-4]。
今年2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简称职教20条),从国家顶层设计的角度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基本实施纲领,增加了前进新动能。为加快推动高技能人才培养,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教职成〔2019〕6号,简称“1+X”证书制度)文件,部署“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今年6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名单的公告》(教职所〔2019〕141号)文件,确定了数百所应用型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作为“1+X”证书实施的首批试点院校,试点专业包括建筑信息模型(BIM)、汽车运用与维修(含智能新能源汽车)、Web前端开发、老年照护、物流管理等五个专业。在国家各部委的高度重视下,密集释放“1+X”证书制度的政策红利,“1+X”证书制度的试点改革拉开了宏伟序幕[5-7]。目前“1+X”证书制度尚处于探索阶段,制度体系的建设尚未完善,在我国今年职业教育扩招100万人的背景下,各地高职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利用好“1+X”证书制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是值得深入研究和实践的。
一、“1+X”证书对人才培养的意义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新时代,产业经济对新型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对职业技能水平和专业化程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职业技能人才的需求也更加复合化。无论是职业技能从业人员还是职业院校学生,都需要适应新时代产业经济对高技术技能的要求,强化学习、再培训和评价与认定。
从国家宏观层面上来看,启动“1+X”证书制度是提高我国职业技能人才培养培训质量的重要举措,对缓解我国结构性就业矛盾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我国宏观社会治理中一项战略举措,对提高我国劳动就业人员的职业技能水平和职业素质,构建新时代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8-10]。
从职业院校层面看,“1+X”证书制度是在院校实行多年的“双证书”制度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改革。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大多采用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或其他相关社会化证书,这些证书虽具有较强的职业性和独立性,但其标准和院校内部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着较大差距,难以实现与人才培养过程、教学组织、教学内容和考核标准等的有机融合,证书的培训和考评也不能与课程教学资源、师资队伍、实训条件等软硬件设施建设实现较好的无缝衔接,无形中增加了院校办学成本、教师工作压力和学生学业负担。作为一种新型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证书制度通过制定科学的技能评价标准体系,与学历教育的全过程实现充分融合,充分体现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反映学生在职业技能发展生涯中所必备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素养,通过对核心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和评价,获得该领域一定等级(初级、中级和高级)的职业技能证书。“1+X”证书制度坚持以岗位职业技能为需求导向、以岗位核心职业技能的掌握为问题导向和以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导向,通过对个别专业(群)领域的试点,形成科学系统和完善可行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将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新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因此,“1+X”证书制度的实施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重大创新,将有助于深化复合型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全国职业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打下坚实可行的制度基础,有利于推动高职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建设[11-13]。
二、重构人才培养方案
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新时代,国家连续取消了多达400多项职业资格认可和認定事项,而“1+X”证书制度的推出也是我国推进“放管服”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高职院校在“放管服”改革 “松绑”的新时期,如何针对区域产业经济对高技能职业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利用好职业教育释放出来的政策红利,归根结底还是应回到“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关键问题上,而解决该问题的核心是人才培养模式的突破与创新。
1. 课程教学标准与“X”证书培训的有机衔接
在“1+X”证书制度下,“1”是学历教育与教学,是为了学生职业技能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X”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学生在扎实职业技能基础上的提升和体现,“1”是“X”的重要基础和前序,两者相辅相成。在“1”学历课程标准的制定中,需要紧紧围绕“X”证书的培训标准和考评内容,将其融入到“1”学历专业课程标准中,实现课程教学标准和“X”证书职业技能等级培训的有机衔接,是重构人才培养模式的首要任务。
在“1+X”证书制度下,不同等级(初级、中级和高级)“X”证书的考核评价对专业(群)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进行了细化,对专业的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技能内容以及相应的考核标准都做了具体规定,高职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认真研究“X”证书所规定的核心职业技能,提取“X”证书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所对应的核心职业技能知识点,并将其细化和凝练,使之有序地安排到“1”学历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不同阶段中,为“X”证书的培训和学习打下基础。例如在低年级(大一)时,可安排初级“X”证书所对应的核心职业技能的基础课程学习,通过学习,学生可基本完成相应的初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将中级和高级“X”证书所规定的核心职业技能合理分散到大二和大三年,学生学习后,可基本完成中级及以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核。课证衔接的要义在于使“X”证书的核心职业技能学习和培训由易到难、由简入繁和循序渐进,实现课程教学标准与“X”证书培训学习的有机衔接。
2.以职业需求为导向,育训一体化
高职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1+X”证书试点专业在重构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时,应紧扣服务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核心要旨,将学历教育中的职业面向、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核心职业技能、职业素养等要素,紧密结合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对高技能职业技术人才的具体需求情况,进行综合梳理和科学定位,牢牢树立高技能职业技术人才的育训并重新理念,将学历教育中的专业课程设置、实训和教学内容和考评标准等与“X”证书的培训和考核进行整合与优化,将“X”证书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内容融入到课程教学体系中,有机融合学历证书(“1”)的人才培养方案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X”),打通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等级培训在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综合素养等方面的“任督二脉”,实现育训一体化,使学生通过“1+X”证书的学习和培训掌握区域产业经济发展所迫切需要的核心职业技能,使高职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成为区域产业经济发展高技能人才供给和发展的“蓄水池”。
三、创新课证融合新模式
教育部的“职教20条”中明确提出,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深化复合型人才培养培训和评价模式改革,是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新要求。在“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协调好“1”和“X”之间的关系,确保“1”与“X”的衔接和融合,避免出现“两张皮”和“一头热”的现象,是做好试点改革的关键。试点专业应对教学组织和证书培训作好综合性顶层设计与统筹安排,以核心职业技能为教学突破点,充分利用校内外教学和实训资源,面向社会成员提供“X”证书的培训服务。因此,通过课证多接口衔接和多元化服务,实现学历教育课程教学与“X”证书职业技能培训的有机衔接和融合。
1.设计和完善接口课程
根据“1+X”证书制度设计,“X”证书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等三个级别的职业技能等级,高职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在学历课程的不同阶段设计相应接口课程,以衔接不同等级证书的培训和考核。接口课程属于“1”学历课程,应当在原有课程教学体系中进行优化改造,以核心职业技术技能为工作任务导向,以区域产业经济的职业岗位需求为职业导向,以“X”证书培训标准为问题导向,对应不同级别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具体培训内容,逐步完善学历教育接口课程中的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和考核标准,通过接口课程的教学和实训,为学历课程教学和“X”证书培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多元化“1+X”证书的服务特性
“1+X”证书制度是新时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的重大创新,具有深刻的现代职业教育内涵,其中之一即是多元化的职业教育服务特性。高职院校试点专业应充分发挥“1+X”证书制度的多元化服务特性。在2019年高职院校面向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和农民工等社会群体扩招100万人的职业教育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将面临着办学资源条件紧缺、师资力量匮乏等软硬件方面的巨大压力和全新挑战,高职院校试点专业应充分利用好“1+X”证书制度的政策红利,以有效解决扩招后教育资源短缺的巨大压力和挑战。由于扩招生源主要是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和农民工,生源的学情和职业技能基础参差不齐。因此,试点专业应充分调查摸底和统计归纳分析扩招增量生源的职业技能基础,针对扩招增量生源不同的职业技能基础和学情,因材施教,利用专业群内相关专业的核心职业技能共性特征,面向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职业技能岗位需求,设置宽口径、共享型的学历教育课程(“1”),充分利用“X”证书培训组织机构的教育资源,提供适用于扩招增量生源职业技能发展和需求的“X”技能等级证书,便于实现不同结构类型学生(学生或社会人员)的学习和培训,为他们提供更多“私人订制”的多元化选择和学习,以获取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从而提升其职业技能水平。
3.建立和完善学分银行制度
建立和完善学分银行是构建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必要的渠道之一,也是打通“1+X”证书制度体系中课证融合的最后一公里。通过学分银行制度,将“X”证书与“1”学历课程教育中的课程建立关联,将学生获取的“X”证书折算成学历教育某个或某些课程所对应的学分,以免修相应部分课程。通过学分银行的建立和完善,逐步实现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甚至是在本科及以上学历教育阶段课程实现学分互换,是畅通高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的新途径。高职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试点专业应在试行初期逐步建立校内学分银行制度,制定和完善详细的学分银行实施方案和细则,为试点工作先行先试,也为今后国家全面推行学分银行提供可行性条件。
四、建立和完善“X”证书的评价体系
“1+X”证书制度中,“1”是夯實高技能职业技术人才的基础,“X”是学生职业技能提升或拓展的综合体现。因此,在进行“1+X”证书制度考核评价时,职业院校必须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质量观,确保“X”证书的含金量。
1.“X”证书实施的评价反馈体系
由于国家目前尚未制定具体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目录和标准时,“X”证书的培训和考评业务将主要由“第三方机构”——即职业技能培训评价组织机构负责。高职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试点专业在实施“1+X”证书时,必须在当地教育部门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校学术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学科)建设委员会等教学和学术组织作用,紧密结合区域产业经济对高技能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情况,严格审核“X”证书培训组织机构的入校门槛,从严把关各种“X”证书的类型和质量,紧密跟踪和监督“X”证书培训的组织、实施和考评,逐步建立和完善各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质量跟踪、评价和反馈机制,促进培训评价组织完善评价和考核标准,切实保障“X”证书的含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