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双平 牛金平
摘 要:班会课是学校实现德育目标的重要载体,其具有与文化课程相类似的课程目标和课程计划。当今高中阶段的班会课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着规划无序、重视不够等主客观问题,以实际的班主任从业经历为基础对班会课执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提出一些可实践的改善或改良方法。
关键词:班会课;问题原因;改善方案;教学实践
一、班会课之定义及作用简述
班会课,被普遍作为贯彻德育和公民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关于其定义,学界有不同看法。有侧重其德育功能的,例如“班会课是在班主任指导下进行,是班主任向班集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的基本形式”。也有侧重其会议功能的,认为班会课为一种开放性的会议,是一种解决班级问题、增强班级凝聚力的集体会议。无论何种定义,都不否定班会课的课程定义,班会课应该有课程目标、课程设计、课程评价等基本要素。
关于班会课的作用,主要有几种界定:(1)宣教功能,即传达上级教育理念和基本教育政策。(2)德育功能,此功能包括对学生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及对不合社会及学校规范行为的纠正和教育引导。(3)拓展功能,即通过班会课起到锻炼学生能力的目的。
二、开展班会课中遇到的问题及其原因初探
(一)班会课缺乏整体的规划和可持续的发展
目前,高中阶段的班会课一般是每周一节,但是广泛存在的问题是班会课的利用没有一个整体的规划,存在临时起意、目标不明等现象。以上情况导致班会课的低效利用,沦为变相的自习课,没有达到班会课应有的“德育”效果。结合笔者及同僚的实际工作经验,总结班会课目标性缺失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班会课的班主任自主决定权与校方或上级部门的统一规划意图产生冲突。这体现在各种临时的上级指定班会内容或主题打乱了原有的班会课整体规划和步骤,压缩了班会课的主体策划人员——班主任和学生的自主裁量空间。(2)各个教育层面对班会课的重视和支持程度尚有欠缺。班会课作为一门课程,在教学压力严重的高级中学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导致班会课的重要性被人为弱化。(3)教师专业水平约束了班会课课程目标的形成和塑造。这是由于大部分老师都受过专业学科的教学训练,但对于班主任的工作职责和方法训练缺乏,导致专业教师在组织班级活动和德育工作上全凭个人能力和经验,而无相应的专业知识和培训支撑。
(二)班会课内容的选择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
由于缺乏整体的班会课培训的相关知识,班会课内容的选材缺乏针对性,存在不同层次、不同地区教育单位应用统一德育素材和模式的现象。导致此类现象的原因与第一类问题的原因有类似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例如:(1)大班额的限制。大班额导致班主任难以关注到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所以班会课素材的选取难以满足所有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2)班主任群体年轻化导致德育经验不足,难以从不同学生的背景出发,针对性地制作和选取班会课的材料。大部分刚毕业的师范生在毕业前几年仍然处于专业发展阶段,对于班级管理事务仍然存在经验不足、班级管理模式化的问题。(3)班会课相关可求助素材较少,国内较权威的创刊于1985年的期刊《班主任》,其中有部分涉及班会课的设计理念和评价。总之,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模式的班会课素材仍然较少,参考性有限。
(三)班会课的主体过于强调教师的作用
对于现行班会课,很多学生几乎全程保持沉默,很少或几乎不发表自己的意见,甚至认为班会课挤占了其学习的时间,体现其对班会课的低迷兴趣。这主要体现了班会课上教师的过分主导,这种教学模式难以发挥班会课的作用,因为一则学生作为个体无法有效表达个人感受和意见,二则整个学生群体在班会课上难以形成共鸣,导致班会课的群体教育作用受到限制。而教师对于班会课的过分掌控,换言之,学生在班会课中主体作用的缺失,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中国传统家庭教育模式的影響;(2)灌输式课堂模式的结果;(3)班会课的内容和形式陈旧、不合理也是造成学生缺乏班会课参与兴趣的原因之一。据调查,高中生在班会课选择沉默的主要原因依次为:“班会课内容不符合高中生口味、班会课没有实际作用、班会课形式不喜欢等。”
(四)班会课的德育效果难以升华和持久
班会课有主题式班会和常规任务式班会,它们的共同目标即通过班会课来提高学生的行为规范和标准,为教学以及学生个人的成长服务。就笔者开展班会课的经验而言,班会课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其德育效果的时效性有限。在高中阶段,班会课的一个核心主题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特别是当学生的自信心受到打击时,需要通过班会课进行鼓励。在实际班会课执行中往往会碰到学生在开完班会课后的一周学习热度回升,但一周甚至更短的几天之后学习状态恢复原状的现象,即陷入“低落—亢奋—照旧”的无效循环。
综上,结合笔者的班主任经验可总结目前高中学段的班会课会存在规划不足、内容不科学、教师参与过多、德育效果难以持久等问题。针对以上班会课问题,笔者以班主任从业经验为依据,以文献和同僚工作经验为参考,提出以下可行的班会课解决或改良方案。
三、对班会课中遇到问题的解决或改善方案
(一)做好分层设计和规划,加强对班级为主体基层教育单位的支持
实行班会课德育目标的分层整合,班会课的整体科学规划、通盘有效整理是实现班会课教学目标的首要因素。整体规划要求上至学校层面,下至班级层面应对不同学段、不同学生在不同心理成长时期的主要诉求有基本了解,同时要充分调动学校各教育机构,例如德育处、团委等对班会课的技术和执行层面的支持。在制订学年或学期班会课教学计划时,发动一线班主任参与决策,起到统一思想和统一教学进度的作用。除此之外,加强相关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培训,保障班主任对班会课内容把握的科学性。
(二)注重积累,从日常生活以及教学过程中积累班会课素材和灵感
鉴于现阶段大部分的班会课都是主题班会,设计好班会课的前提就是主题的正确选择。关于如何正确有效地选择班会课主题,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1)班会课主题的确定一定要贯彻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不能主观臆断或好高骛远。(2)选题要与社会发展方向相一致,具有正面教育意义,不能因为一味迎合学生兴趣而选取一些非主流思想的主题。可以从当今社会时政或热点出发,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班会课中对于社会热点问题的思考是一个让学生锻炼理性思维、明辨是非的机会,也有助于及早对校园不端行为的发生进行前端干预和制止。在笔者的从教经历中,经常借鉴通俗娱乐节目中的节目形式对班会课进行编排和组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首先,学生参与度得到了保证;其次,学生建立在参与兴趣的基础上,会自主准备班会课组织所需要的材料,保证班会课内容的深度和活跃度;最后,由于是借鉴成熟的电视节目进行班会课编排,对于班会课的计划编排和环节把控都有经验可以参考,有效避免了班会课的无序化。
(三)建立兴趣小组,把班会课的主导权还给学生
班会课的主导应该是学生,教师只是起引导作用。如何在保证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保证班会课应有的教育质量?笔者在自己的班主任经验中已经有所摸索,并形成了一套可操作模式。首先要鼓励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向学生灌输团队合作的竞争模式将是社会上主流的竞争模式,制定先期目标引导其通过建立兴趣小组来培养团队意识,提升团体内关系协调能力。在学生建立以团体为单位的基础上,提前对团队领袖布置或商讨下一次班会课的内容和大概环节,让其带领团队成员来完成课前准备。在班会课举办前的当天,一定要对主办团体的预想班会流程做大概了解,并给出合理化建议和探讨可能出现纰漏的部分,尽力做好预演。在班会课举行的过程中,把课堂主场还给学生,让学生自我组织完成整节班会课的内容。最后,在班会课程结束后给予担当团体鼓励为主的建设性意见,并把其对本次班会课的参与感受形成文本化记录,以供借鉴,总结起来就是“做足准备、放手中间、鼓励结果”。
(四)用共感代替说教,用系列代替碎片,使班会课德育效果持久化
任何教育事件的德育效果与学生的“共感体验”息息相关。正如罗杰斯对于共感的描述:“感受当事人的私人世界,就好像那是自己的世界一样,但又绝未失去‘好像这一品质——这就是共感。”共感给了学生熟悉感,同时共感又具有异质感。一般来讲,活动体验式班会相比普通的宣讲式班会更能够引起共鸣。首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對班会课的形式、地点、时间进行改变,以创设不同的教育情境,避免情境重复化导致的教育疲乏。其次,要避免过分追求德育诉求,过度、过于功利化的德育诉求会压抑学生真情实感的表达,反而不利于德育效果的自然生成。最后,注重通过各种软硬件设施营造舒适宽松的心理环境,帮助学生消除心理负担和防备感,让其能够尽量不设防地展现自己的真实心理状态和感受,并在全程进行密切关注和支持,力求共感效果的最大化。
四、总结
班会课在整个教育过程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既是促进师生关系、增加班级凝聚力的手段,也是发挥学校德育作用的一个环节。如何利用好班会课是对教师教育技能的一个考验,以上文字仅为笔者作为班主任对于以往班会课主持工作中遇到问题的总结和解决或改善方案的探索,体现了本人对班主任工作的反思。
参考文献:
[1]黄云岩.守住班会课阵地,提升德育实效性[J].教育理论研究,2017(12).
[2]李晗.高中主题班会设计现状与优化策略[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3]颜雪艺.从缺失到回归:高中班会课学生话语权的调查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