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地理作为涵盖面广、应用性强的一门学科,为学生的逻辑思维发展和实际问题解决提供了前提基础。为了增进学生的理解,提高教学质量,教育者需要结合活动教学来进行有效的设计,丰富课堂教学形式,促进学生的兴趣培养,以逐渐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奠定基础。
关键词:初中地理;活动教学;途径
前言:
活动教学是教师通过更新教育理念,改进课堂教学方法等方式,帮助学生从活动探究中体会地理学科的内在含义,以强化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和积极探索为教学目标,有效的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的有效途径。作为初中地理教师,需要在掌握学生学习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活动的创新和改进,强化教学效果。因此,本文就其具体措施展开讨论。
一、结合课本教材,开展主题讨论
针对初中阶段的地理教学,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的过程当中,需要结合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和教学进度,同时结合课本教材进行共同研究,探讨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有效活动方法。由于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是来源于课本教材,这就要求教师需要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通过认真钻研课本教材,设计教学方案的途径,做好备课准备,在正式的教学过程当中通过教案的引导,顺利完成教学活动。因此,教师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通过查阅相关知识的材料,结合课本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进行总结,设计能够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高地理认识的活动。例如,在教学《地球的运动》过程中,教师可以先通过一个导入调动学生的思考积极性,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同学们,大家都知道太阳的升起方向是什么吗?”“东方。”“非常正确,太阳是东升西落,那么有同学知道这种现象是怎样形成的吗?还有为什么一年有四个季节,区别是什么呢?”在给学生提出思考问题以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来进行课本的自主预习,在预习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通过自己解决问题,将思考问题的答案书写下来,最后再通过和小组成员的共同讨论,最终来和其他同学交流学习结果。这时候同学们的讨论主题都是围绕“公转”和“自转”展开,以及“东升西落是公转还是自转”来进行激烈的讨论。在组织学生进行主题讨论的过程当中,既是对学生的预习成果进行检验的过程,也是转换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知识分析能力的过程,符合地理活动教学的设计原则,是促进地理课堂高效发展的有效措施之一。
二、延伸课堂问题,拓展知识空间
在实际的活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最常使用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围绕某一个问题来进行讨论和交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可以帮助学生将地理思维严谨化,加速学习效率。而在初中阶段的学生学习的过程当中,学生的思维意识已经有了较强的发展,教师也应该将教学活动的设计,延伸到促进学生高效发展的作用上,而不应该仅仅是围绕课本教材中提出的问题来进行讨论。地理知识涉及的内容较为宽泛,学生如果仅仅依靠课本上的文字解释,并不能够获取足够的知识来对地理知识进行深入的学习。此时,作为教师,必须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搜集资料等方式,让学生能够全面的掌握地理知识,并能够和具体的生活进行结合来展开活动教学。例如,在学习《天气和气候》这节内容时就是如此,学生在掌握了课本的知识之后,教师通过结合多媒体教学的方法,给学生展示相关的天气图片,让学生进行正确的分析。并对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分布情况以及其形成特点做出相关的解释和说明,让学生以图片和视频的方法来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比如,在我国最明显的就是南北方的气候差异,教师可以针对这种生活实际现象对学生进行问题延伸。“在我们学习了气候的形成特点以后,有哪位同学可以根据地理知识来解释我们南北方的气候差异以及我们的生活有哪些不同呢?可以结合我们刚刚学习过的知识来描述。”在教师提出要求以后,就有同学根据实际生活当中的南北方差异导致的生活现象来做出合理的解释。同时也帮助学生拓展了知识空间,让学生真正的理解到地理知识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三、构建地理模型,进行实践操作
由于地理知识的全面性和多樣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往往会遇到一些无法理解的知识点,或者仅仅是依靠表面记忆来将知识记到脑海当中,并不能对其内涵进行深入的分析,无法在脑海当中构建地理模型。这种情况导致的教学后果就是学生的记忆不牢固,在接下来的学习和问题解答过程当中会出现错误,对教学整体效率的提升起到了不良的影响。因此,作为地理教师,必须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帮助学生构建地理模型,将抽象的地理知识转为具体和平面的模型,带领学生以直观的认识方法来进行地理学习和实践操作。例如,在学生进行《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学习时,由于地球的体积较大,学生对其了解和观察也不可能完成,教师在运用动图给学生进行知识介绍的过程当中,学生的记忆效果不是特别明显,对于想要仔细观察的地方和内容也不可能进行仔细的研究。在这种情况下,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习效果,教师可以和学生来共同构建地理模型,先通过简单模型“地球仪”的引入,将同学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这个模型进行观察和研究,同时将月球、太阳等球体体积的准确解释引入到小组讨论过程当中,帮助学生清晰地明白地球的形状以及大小,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知识内容的学习。同时在学生进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也促进了学生之间的探究和互动,对地球的了解也更进一步,强化了接下来的教学效果。
四、组建兴趣小组,强化地理思维
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由于受到学生的发展差异影响,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擅长方面有所区别,在新型的教育理念要求下,教师应该注重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最大化的发挥学习潜力,提高学习效率。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特点,按照学生的思维差异性展开小组分配,将不同的学生按照不同的小组组合,保证整体学习效率。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在班级当中组建兴趣小组的方法,将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同学组建成一个小组,利用课余时间或者课堂讨论时间去探讨自己擅长和喜欢的内容,教师给予一定的鼓励和引导,帮助学生进行高效率的学习。比如,在学习过《多民族的大家庭》这节内容时,有同学提出了“我们周围的民族种类分配情况是什么?”并根据这个问题组建了自己的兴趣小组,该兴趣小组的同学通过自主访问班级成员,邻居等方式,并结合收集资料的方法,了解到了我国56个民族的大致分布情况,并对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进行了调查研究,有助于强化学生的地理思维意识,大大扩充知识面,完成教学目标。
五、开设课外调查,增进知识运用
活动教学的有效实施,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强化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在活动教学当中巩固了地理知识,拓展了对地理知识的了解,有助于培养严谨的地理思维,强化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运用,实现知识与生活的有效结合。因此,教师在对地理活动教学进行设计的过程当中,还应该考虑到当前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要求学生不仅仅掌握在课堂内容上,还应该鼓励和引导学生走出教室,积极的参与一些课外实践活动,通过课外实践活动的探究,真正的感受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体现教学的价值。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可以针对某一个教学知识点,带领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课外调查的过程当中体会地理知识,强化地理思维,促进知识运用。例如,在教学《水资源》时,教师引领学生掌握了课本内容以后,带领全班学生进行一节“保护水资源”的课外活动实践课。比如带领学生去往社区、公园,通过让学生调查当前我国的水资源现状,以及人们对日常用水的需求量和具体用途等进行统计和分析,明确我国当前的水资源现状,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节约用水品质,同时教师带领学生做关于“水资源保护”的主题演讲,鼓励人们共同参与到保护水资源的活动当中,培养水资源的节约意识,为我们的家园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进一步实现素质教育。
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新课改下,教师需要以活动设计为出发点,从更新教学观念入手,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结合课本教材进行认真的研读和探讨,有意识的丰富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究,构建地理模型,鼓励学生在脑海中形成知识网络,为地理高效学习提供前提。
参考文献:
[1]王淑梅.新课改下初中地理活动教学策略初探[J].魅力中国,2019,(46):19-20.
[2]朱树龙.初中地理活动教学艺术分析[J].新课程研究(上旬),2019,(10):59-60.
[3]王琪.初中地理活動式课文的教学分析与建议[J].师道·教研,2019,(10):116.
[4]马建校.初中地理活动教学的分析与建议[J].教育界,2019,(25):26-27.
作者简介:陈文华(1975-)女,汉族,山东青岛人,大学本科,中学一级教师,青岛西海岸新区张家楼初级中学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学地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