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仙芹
摘 要:落实语言建构与运用,提升语文核心素养,这其中,语言学习环境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至关重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养成咬文嚼字和推敲语言表达的习惯,进而在学习和运用中逐步提升自己的言语表达能力。比较推敲、辐射理解、矛盾探究、画面拓展、创设情境等教学策略,极大程度丰富了学生的言语实践,有效提升了语用品质。
关键词:语文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言语实践;语用品质
《义务教育语文課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由此语用教学得到了广泛关注,改变传统的内容分析,转向语言学习,成为一线教师的共识。纵观当下某些课堂,看似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但文本的言语没有增值,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没有提升,这种流于形式的教学极易抹杀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如何落实语言建构与运用,有效开展语用教学,教师的语用品质意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言语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要摸索出相应的行之有效的策略,将语用体验贯穿于语言学习的全过程。
一、比较推敲,触摸语言的温度
在语言学习中,为了体会作者用词准确的表达效果,常常运用比较推敲这一策略,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引导学生比较揣摩,欣赏语言,培养良好习惯,长此以往,对语言学习大有益处。
如《自然之道》一文结尾,向导发出的“悲叹”,如何引导学生领悟“悲叹”一词的真正内涵?教师可运用比较法,让学生抓住“感叹”和“悲叹”这两个词进行比较,哪一个词更能表达向导此刻的心情?教师还可将其复杂的内心世界进行梳理:既是悲叹,为何而悲?有的说为死去的海龟而悲,那么就请读出向导的难过;有的说为大家没有遵守自然之道而悲,那么带着后悔的心情读一读;还有的为向导自己当初没有极力说服大家而悲,那么请把向导的内疚读出来。这样的个性化解读,让学生真正触摸词语的温度,学生带着独特的内心体验读句子,既丰富了自己的言语体验,也实现文本向自我的二次飞跃。
还有《惊弓之鸟》一文,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更赢并不取箭,他一声响,那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教师要紧抓句中的两个“直”,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揣摩发现其表达的不同内涵。第一个“直”是“一个劲儿地”的意思,意在突出大雁受到惊吓后的慌乱;第二个“直”是“垂直”的意思,意在突出大雁因伤口裂开导致从高空落下速度之快。通过推敲吟味,让学生体会同一语境语言表达的丰富内涵,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二、矛盾探究,洞穿语言的深度
只有建立在“深度”之上的课堂才可能持久,才给生命以底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关注文本中的矛盾冲突,引导学生体味作者独具匠心的表达,促使学生的语言学习走向深度。
例如《窃读记》一文以“窃”为题眼,写出了作者童年时代“窃读”的独特感受和复杂滋味,这其中“快乐”与“惧怕”的交织虽然充满着矛盾对立,但却表达了真实的感受。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快乐”与“惧怕”这一矛盾面展开学习,思考“我”为什么“快乐”,又为什么“惧怕”,结合文中相关的心理描写语句,一步一步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如遇到倾盆大雨,表面上皱着眉头,心里却高兴万分,希望雨下得再大些;脚站得有些麻木,我却浑身轻松等描写,引导学生明白这些描写看似不符常理,自相矛盾,实则是惧怕却快乐着的情感交织,强烈的对比和丰富的心理层次,目的在于展现“我”读书的欲望之强烈,以及孩子气十足。
还有《乡下人家》一文,关于门前的场地上种的几株花,作者是这样描述的:“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很显然,这个句子中的“朴素”和“华丽”是一对反义词,教师要引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去文本中发现作者表达的意图。说其“朴素”,因花的品种普通得很,芍药、鸡冠花等花名大家都很熟悉,还有花的位置,在墙角院落,花的生长,无须精心照料,这些描写都直指“朴素”。说其“华丽”,因为花的色彩明艳,依着时令、顺序开放,一点也不逊色于其他名贵花卉,能成为乡下人家的一道风景。这一番解读,从两个反义词的矛盾处展现语言的张力,展现乡下人家平凡中展现的独特之美,足见作者的匠心独运。这样的矛盾探究学习,必将在学生的心湖荡起涟漪,激发他们学习语言的热情。
三、辐射理解,鲜活语言的形象
在词语教学中,单纯、孤立地理解一个词,带给学生的体验是单调乏味的,如果能巧妙地进行以点带面的辐射理解,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如《尊严》一课,在理解“逃难”一词时,仅仅从字面上理解“为了避免一些灾害,而逃走到别处去。”是不够的,因为这个词语离学生的生活体验相对遥远,如果没有深刻领会其含意,它只是一个枯燥的词语,而巧妙发挥辐射,则能让词语在学生脑海里鲜活起来。教师可进一步追问:你还从文中哪些词语读懂了“逃难”?让学生自己深入文中寻找,抓住“面黄肌瘦”“骨瘦如柴”等外貌描写的词感受逃难人的个体印象;抓住“狼吞虎咽”这一动作描写的词语体会逃难人的饥寒交迫;从语言“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中明晰逃难人的穷困潦倒。通过文本辐射,品读词语,提升了学生对逃难人的感性认识,在头脑中鲜活了逃难人的形象,也将为下文体会人物情感打下基础。
叶嘉莹教授说过:不仅要明白作品所写外表事情方面的主题,还能掌握作品中流露的作者隐意识中的某种心灵和感情本质,从而自其中得到“感发”。当文本无法达到这一目的时,课外延伸尤为必要。
如《秋天的怀念》一文,一句“好好儿活”,涵盖多么感人的真情:母亲以自己悲苦的余剩不多的日子教给高位截瘫的儿子如何面对有缺憾的生命。因此教学这一课时教师要紧扣“好好儿活”这一关键展开。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语言背后蕴含的丰富内涵和真挚情感,领会这句话对作者后半生的重要意义,教师可以结合作者《我与地坛》《病隙碎笔》中的一些感人片段,引导学生品读。通过课内外的文字辐射理解,降低了学习难度,鲜活了语言形象,也升华了人物情感。
四、画面拓展,体味语言的美感
语言的美感和表达效果,往往离不开一些具体形式,有的采用特殊句式,有的采用修辞手法,都赋予句子灵动,也让语言的形象呼之欲出。
如《翠鸟》一文,教师在教学中一般都会引导学生抓住翠鸟的动词体会翠鸟捕鱼速度极快。如果再自信品读文字,不难发现为表达增色的不仅仅是动词的准确,还有翠鸟捕鱼的背景。作者借苇秆和水的转瞬即逝的动静,衬托翠鸟捕鱼之快,令人难以置信。正是运用衬托的修辞手法,使一个看似普通的句子有了灵动之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在脑海中定格捕鱼的画面,感受作者语言表达的形象,还可以趁热打铁,设计小练笔,让学生当场写作,学以致用。这样以修辞方法的介入进行画面拓展,必将为语言表达增色。
再比如《鱼游到了纸上》一文,通过一系列的外貌、动作和神态描写展现聋哑青年勤奋专注的形象,如果教学仅仅停留在对这些词句的品读是不够的。举一个例子——“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教师在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内容的基础上,还要关注语言表达形式,即发现句子的表达特点。读一读,想一想:哪些句子是作者看到的?哪些句子是作者想到的?如果删掉想象的部分对比读一读,有什么不同?进而领悟到把看到的和想到的相结合的写法作用所在,在此基础上结合以往的类似课文展开,或者设计一些练习,教师提供看到的内容,让学生补充想到的内容,这样系统的语言训练,让学生通过画面体味语言的美感,内化言语经验,有效促进语言的建构与发展。
五、创设情境,感受语言的魅力
有些语言文字如果一味地从字面理解,无法直抵学生的心灵。这时,就需要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拉近文字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置身其中,感受语言的魅力所在。
以冰心的《忆读书》一课为例,作者用了较多笔墨叙述自己读《三国演义》的体验。年仅七岁的冰心每次听舅父讲《三国演义》“津津有味”,每次只能听半小时“无限期待”,在妈妈的催促声中只好“含泪上床”。如何走进一位热爱阅读的小女孩的内心世界?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这一资源,事先了解班级中读过《三国演义》的同学,挑选一位擅长讲故事的同学在课堂上现场讲述“桃园三结义”的故事,模拟文中的情境,讲述中途,了解学生的感受,引导读出“津津有味”的感觉。待讲到最精彩处戛然而止,继续采访学生,从学生自己的意犹未尽进而体会作者“含泪上床”的感受。这样的设计,就把文本语言与学生的体验巧妙融合,在品读感悟中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再如《月球之谜》这一说明性质的文章,通过品读词语和结合相关资料感受月球的奇异景色后,如何让“奇异”一词深入人心?进行个性化朗读指导?教师可以在标点上做文章。课文中的三个句号,并不能让学生真正读出奇异的味道,这时,教师可以播放月球视频,模拟宇航员登上月球的实地现场,让学生观赏后提问:假如你就是当时的宇航员,当你第一眼看到这么奇异的景色,你的心情会如此平静吗?将文中三个句号换成问号,指导学生读出疑惑的语气。紧接着,教师再追问:宇航员们,你们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吗?知道月球为什么会有这么奇异的景象吗?回到地球上,你会怎么向人们介绍月球的景象呢?再将句子的三个问号换成感叹号,引导学生读出惊叹的语气。通过创设情境,抓住童真,升华童趣,既调动了学生学习语言的积极性,又涵养了学生的语言发展,真可谓一箭双雕。
语文素养的形成需要一個漫长的过程,需要在丰富多样的语言实践中帮助学生掌握语言表达规律,在此基础上逐渐内化为自己的言语经验。只要教师牢固树立语用品质意识,潜心会文,扎实训练,相信语文课堂必将焕发生命活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刘仁增.重塑语用品质[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8.
编辑 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