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林英
【摘 要】 在以能力素养为核心元素的新课程教育理念下,语文素质主要包括——学生掌握与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能力,如识写字、听说话、读写等;以学科活动为支撑,注重德育和情感的有机渗透;培养意识、行为和能力等良好习惯。语文教师围绕上述目标和任务,在正确处理教学内容基础上,不断地优化教学结构,注重内外互动,着力体现能力素养的训练与培养,努力推促教学相长的素质化进程。
【关键词】 启蒙教育;儿童核素培养;语文素质活动;教学相长
新课程理念明确了新型教学关系,并积极倡导开展“三维目标”教学。“核心素养”理念为新时期学校教育作出了战略性指向和战术性指导。语文活动在培养核心素养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功能。我们应以“生本教育”思想,善于把自己的“教师”角色转化为“导师”角色,把传统的“教学”转化为“导学”行为,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贡献智慧和力量。笔者主要就如下几个方面,简要阐述一些抛砖引玉之论。
一、以儿童习惯培养为抓手,善于开展语文启蒙教育
培根说过:“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素质教育和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是教育與教学改革活动中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围绕“学习习惯”为根本目标,在阅读思考、预习复习、质疑问难、观察想象、勤于练笔和合作探究等方面,把教学活动与习惯培养有机地融合起来,为促进儿童的自主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激发无限活力。以原苏教版中的《小草和大树》为例。为了彰显夏洛蒂三姐妹的形象和精神,人们习惯于把罗伯特·骚塞作为她们的“对立面”,这在很大程度上有“误导”之嫌。我们应从“文学这条路毕竟太狭窄、太陡峭了”“姐妹三人节衣缩食,于1846年自费出版了一本诗集,结果仅卖出了两本!”等语段,从夏洛蒂“不必再枉费心血去强摘诗的苦果子”等思想行为中,反观“自己认为最好的几首诗”的确“不咋的”,她们经过慎重“反思、权衡”后,从改写小说中终获成功的结果,来引导小学生进行阅读与思考、体悟与内化,从中汲取思想精华,进而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能力。教师肩负“教书、育人、导行”的基本职责,千万不能有囫囵吞枣的思想,否则,就会在道理上很难自圆其说,在教育上容易走偏导误。果真如此,既耽误对阅读深思的有效性培养,又容易把小学生置于思想困惑境地,这对于培养思维和习惯来说,却是一种无益而有害现象。
二、以儿童能力培养为抓手,善于开展语文启蒙教育
陶行知先生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小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主要任务,不仅仅在于知识的积累,更为重要的是对于儿童在“方法、能力、习惯”的教育和培养,主要体现在“搜处信息、获取新知、析解问题、读写应用以及交流合作”上。以语文读写能力培养为例。一是善以教材文本为支撑,注重培养读写能力。以《猎人海力布》为例。海力布在公开秘密后随即变成了一块石头,文中只是说大家非常“后悔和悲痛”,那么“乡亲们究竟会如何悲痛、怎样思念呢?”以此引导小学生联系实际认知,放开思绪地进行读写互动。其效果自然不言而喻。再如,在学习《清平乐·村居》后,组织学生在合理性想象基础上,把之改写为一则叙事性的现代故事,以此训练他们的想象思维、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等能力。三是善以创新运用为目标,注重培养读写能力。教师要迎合儿童的生动活泼心态,积极开展喜闻乐见的主题读写活动,在“学用结合”下,更好地激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潜能,把他们逐步引向读写互动的良性发展之路。
三、以儿童情感培养为抓手,善于开展语文启蒙教育
以兴趣、爱好等为主要体现的情感因素,往往通过“稳定、指向、强化”,发挥不容忽视的正引领作用。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活动,就是运用“文化神韵”去滋润学生心田,引领他们在登堂入室中领略恢宏神奇的文化魅力,尽情享受其神韵和乐趣;通俗地讲,就是引领学生用心灵去拥抱文化语言,努力走进作者内在情感,并能实现双方心灵的沟通与对话,从而在撞击与震撼中领会形象、事理和力量,进而形成令人期待的“三维综合素养”。就其本质来说,语文活动就是让教学情感、创作情感和学习情感在历经沟通和融汇后,最终形成有机整体情感的过程。教师要在“三种激活”中促使儿童能够得以情感体验、情感净化和情感升华,那就是通过激活教学内容的人物事理,激活教学过程的学习心态,进而激活教学对象的审美情趣。比如,《猎人海力布》中的“大公无私”,《将相和》中的“深明大义”,《慈母情深》中的“感恩孝亲”,《田忌赛马》中的“科学智慧”,《小英雄雨来》中的“爱国情怀”……这些都是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必需元素,也是培养学习情感、促进德智双赢的优质资源。
总之,“应用之妙,存乎一心。”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在“以生为本、以学为主”思想指导下,善于以培养习惯、能力和情感为主抓手,有利于在善教乐学中把小学生引向更远、推向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