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核心素养引领,强化语文德育功能

2020-12-23 04:39陈晶晶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工具性德育初中语文

陈晶晶

在最近一段时期,国家教育部继素质教育后进一步提出“核心素养观”,着重强调了对学生加強以德育为核心的思想道德文化建设,为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奠定基础、注入活力。“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作为语言类学科,又是母语学科,语文学科不仅具有最广泛的应用功能,还自带“德育流量”,内有丰富多元的精神文化元素,能够在培养核心素养上充分发挥不容忽视且无可比拟的“正强化”功能。这就是说,如何以学科活动为载体赢得“德智互动”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活动中的一项重大课题。笔者结合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简述一些实践经验和成功做法。

一、以教材资源利用为由,赢得德智互动

我们知道,基础教材具有普遍意义上的指令性和引领性,更是从事各类学科活动的主要依据和优质资源。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就是个例子。”这一耳熟能详的信条式著名论断,意在强调教材内容的经典性或精髓性。作为极具功能的作品,其经典性或者精髓性不仅体现在“工具性教学”上,而且体现在“人文性教育”方面,更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正因为如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利用教材优质资源并积极开展“教书育人”活动,这是赢得“德智互动”的最基础因素。

比如,从《背影》《秋天的怀念》等课文中集中体现出来的“感恩与思亲”元素,从《纪念白求恩》中充分显现的“国际互助”元素,从《愚公移山》《富贵不能淫》等课文中扑面而来的“精神与毅力”元素,从《皇帝的新装》《我的叔叔于勒》等课文中折射出来的“虚伪与批判”元素,从《岳阳楼记》中散发出来的“忧国与忧民”元素,从《春》《大自然的语言》等课文中洋溢而来的“自然生命”元素……所有这些,既是引领学生全面发展的“必需品”,同时也是促进他们健康成长的“营养品”。

二、以课程资源开发为由,赢得德智互动

“课程资源” 的开发与利用,既可促进语文的工具性教学,对于人文性教育来说还具有不容忽视的正强化作用。就初中语文活动而言,其基本途径和形式主要有:一是在相机补白中挖掘德育资源。以《春望》为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作者借助具体意象表达了无限的痛惜情感;而“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则明显不同,传递出一种即景生情、情景交融、意象显现之意,即刻显现“喷薄而出”的情感状况。把前后联系起来,不禁让人疑惑,“在作者内心究竟潜藏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情感呢?”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具体景物和时代背景进行“相机补白”,切实感受作者那可感可叹的“忧国忧民”情感。

二是在生活链接中挖掘德育资源。如《皇帝的新装》,主要揭露了以皇帝和大臣为代表的统治阶级“虚伪、奸诈、愚蠢”的本质。如果说大臣们由于曲意奉上、畏惧皇威,那么“市民”和“全城的人”又为什么随声附和、“睁眼瞎说”呢?笔者联系生活中的“融资欺诈”“传销被骗”等现象进行链接与解析,让学生真正地明白“踏实做人、稳定做事、与人为善”等道理。

三是在群文共读中挖掘德育资源。比如,在《藤野先生》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同一作者”为中心的导向策略,还引入作者的其他一些代表性作品,有《祝福》《孔乙己》《阿Q正传》等,引导通过“求同与求异”下的类比阅读,不仅帮助学生习得“鲁迅笔法”,还让学生切实体悟颇具特质的“鲁迅精神(品质)”。对于这种“德智互动”的群读活动来说,不仅较好地拓展阅读视野,教育效果自然也是显而易见的。

四是在读写互动中挖掘德育资源。如《春》一文教学后,让学生在联系生活认知基础上,开展“扩写、续写或读书心得”活动,以更好地感受“春景春情”,进一步激发他们“阅读绿色课本、热爱自然生活”的思想情感。再如,教学《狼》一文后,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与交流,积极开展“读想说写”活动。久而久之,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利于在熟能生巧(思)中赢得“德智互动”。

三、以信息技术支撑为由,赢得德智互动

由于心智发育的规律性,初中学龄还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发展性渐进阶段。正因为如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尤其对于形象思维要求较高或者时空跨越因素过大的一些课文内容,教师善于借助一定的外来力量,切实有效地辅助语文阅读教学。如此而为,不仅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有利于从根本上促进他们的德智互动、和谐相生。诚然,这种“辅助教学”力量的类型和方法很多,以多媒体和网络资源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是其中最有实力、最具活力、最富潜力的一支力量。

以刘成章笔下的《安塞腰鼓》为例。“安塞腰鼓”是一种活跃于黄土高原上的民间舞蹈艺术现象,然而这对于许多青少年学生来说是相对陌生的。我们如果仅以“普通话套讲八股文”的形式进行阅读教学,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与之相应的是,我们善于借助信息技术,把安塞腰鼓表演过程中由“人、声、形、意”融为一体的场景、声音、形态、情感等充分地展示出来,通过喜闻乐见的“视听盛宴”,既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又能撞击他们的内在心灵。在此基础上,再通过“视文互动”形式开展激情下的语文阅读活动。这种阅读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四、以自主情感体验为由,赢得德智互动

宋代陆游强调指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同样道理,“实践出真知”这一流传甚广的信条式经典之论,意在强调“自主体验”与“求取真知、学做真人”之间的深刻联系性。语文阅读活动又何尝不是如此这样?理论和实践充分表明:只有建立在学生自主体验、情感实践的基础上,阅读留下的痕迹才能入心入肺、深刻持久,从而在潜移默化中赢得令人期待的“德智互动”效应。

比如,在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教学后,组织并引导学生通过“小组+集体”形式,积极开展以“孝亲与感恩”为主题的讨论或演讲活动;在朱自清的《春》文教学后,组织并引导学生以“亲近大自然、拥抱绿色生活”为主题,积极开展与之相对应的综合实践活动;在蒲松龄的《狼》文教学后,组织并引导学生以“狼性”为专题,开展相互之间的讨论活动;在《刘姥姥进大观园》《范进中举》《三顾茅庐》等课文教学结束后,组织并引导学生开展喜闻乐见的课本剧表演活动……通过诸如此类“自主体验”下的情感实践活动,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深化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体悟,而且有利于促进他们在潜移默化中自主汲取源源不断的道德思想元素,更好地体现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

综上所述,“德智互动”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的生动体现和重要形式。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坚持“教材资源利用、课程资源开发、信息技术支撑、自主情感体验”等多种途径和基本形式,德智互动的“并蒂之花”将会因此而越发地娇艳。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国际学校(225200)

猜你喜欢
工具性德育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