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了人们日常工作、学习、生活的重要工具,同时信息化技术产业也正在逐步渗透到教育领域当中,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也逐渐将被取代,“互联网+”已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初中是培养学生艺术能力的重要阶段,老师应该秉承科学的教育态度,积极探索“互联网+”的教育功能性,为学生构建新型音乐课堂,提升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艺术欣赏能力,为培养全面化高素质的人才做好艺术基础。
关键词:“互联网+”;构建;初中音乐;新课堂
我国近些年的发展有目共睹,尤其在互联网行业更是走到了世界的前列,同时由于网络以及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其推动下的新业态也在不断涌现,“互联网+”就是“互联网+传统行业”的一种新型产业,融合、利用互联网以及信息交流平台,使得传统行业提高工作效能,依托于网络发挥传统优势,并创造更多的新型发展机会,既是对于传统行业的升级,也是对于互联网产业的调整和优化。面对时代发展大潮,教育领域也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地革新与创新,将传统教学方式与网络信息技术相结合,促进教学形态的多样化发展,体现出互联网时代的教育优势,并逐渐渗透到音乐课堂教育当中,为学生营造更加符合其年龄特点及成长规律的音乐教学模式。
一、 传统初中音乐教学的短板分析
(一)缺乏明确的教育目的性
初中生虽然年龄还小,但是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范围,但是当前的初中音乐教学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强化性音乐理论灌输,例如《音乐欣赏》这一教学环节,传统教学内容并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常常是以娱乐性的教学形式开展,初中生正处于时代发展多元文化交汇的时代,他们有着更加敏锐的感官,以及对于新鲜事物更加强烈的好奇心,如果并没有对学生的音乐进行有效引导,学生们可能也更养成良好的音艺术习惯,对于学生的艺术发展和审美培养可能还会产生不利影响。
(二)缺乏灵活的教学形式
缺乏灵活的教学形式,主要是由于很多教师并没有将学生作为教育主体,常是老师控制整个课堂内容和课堂程序,没有遵照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部分时间是对学生的理论性灌输,同时师生之间也没有形成良性的健康互动。老师往往更加注重学生的音乐学习数量,而并非学习质量,对学生的音乐教学也仅采用简单的播放演奏等形式,没有从多角度多元化方向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刺激,因此很多学生也无法完全提起学习兴趣。
(三)盲目使用多媒体教学
由于互联网的发达,学生们在平时可能也会听一些流行音乐,并且在网络上更容易寻找一些新奇古怪的音乐类型。但是老师可能并没有注意到学生的日常习惯,而是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歌曲,例如在使用多媒体教学中,老师一味强调多媒体的视频播放形式,更没能适时地将教材音乐知识与多媒体播放的歌曲相结合,没有树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框架,常常还脱离了教学主题,教学形式过于随意化、简单化。
二、 “互联网+”对初中音乐教学的影响
(一)提升课程质量
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像音乐这种艺术形式在互联网中传播的速度更快,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合学生的需求,在新时期的背景下初中音乐课堂需要更加具有创新思想,利用互联网可有效提升教学质量,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基于教材内容为学生在网络上寻找相关的知识内容并做分享,可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沉浸度。
(二)提供教学便利
音乐素养的提升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而是需要在不断积累中形成个人的独立音乐思维,因此也就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音乐基础,否则音乐教学就失去了意义。但是完全依靠教材中内容无法帮助学生完成原始累积,而网络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资源,通过网络下载和在线聆听,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音乐能力,为老师的深化教学和讲解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拓宽音乐维度
当前的中学生正处于文化交流的大时代,音乐是人类最为原始的艺术形式,不仅在我国悠久历史,同时在世界各地也有其他各种形式的音乐类型。初中音乐课堂时间有限,不能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内容,只能为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知识框架,但是学生可以依托于网络了解更多多元化的音乐形式,将眼光放在世界范围内,以包容、创新、融合的心态倾听世界各地的声音,丰富学生自身的音乐库,为深入学习音乐做好铺垫。
三、 利用互联网构建初中音乐新课堂的策略与思考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体系更加强调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音乐课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初中的重要课程及教学质量,对于学生的音乐素养以及审美水平具有深远性影响,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明确音乐教学的重要性,同时探索新时代新背景下的新型教学方式,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和特点,并将其相关技术引入到课堂中,弥补传统教学形式的不足,改变传统教育中低效被动的缺点,并充分组织相关音乐活动,以多元化的角度帮助学生提高音乐素养。
(一)借助互联网资源,激发初中生的音乐潜能
传统的教学形式,老师依然采用一些年代久远的歌曲对学生进行教学,而初中生自身可以通过电视、电脑观看到更加流行的音乐,因此教学资源的落后和匮乏很难激起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初中音乐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喜好,与学生站在同一水平线上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以及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方向,借助网络挖掘音乐资源,为学生提供一些当下流行的音乐,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例如前段时间非常流行的翻唱歌曲《我和我的祖国》,歌曲内容积极向上,歌曲所反映的精神也符合當前的时代,而且在网络各大平台中也特别流行,老师应借助这种流行趋势为学生播放不同版本,并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演唱,同时要在教学过程中将歌曲背后的故事以及包含的爱国主义精神向学生进行传递,既要帮助学生完善音乐知识体系,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借助网络资源充分发掘音乐作品,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多的教学素材。
(二)创新教学模式,发掘多媒体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互联网以及相关技术化产业为教育的形式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当前很多初中学校中也引入了多媒体教学设备,但是很多老师对于多媒体的使用还局限在播放视频等简单功能上,没能发掘多媒体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内容。在“互联网+”的发展背景下,音乐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将传统的枯燥教学理论与多媒体教学形式相結合,尤其对于理论性过强知识,可以采用PPT或动画的形式向学生进行展示,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形式和图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热烈的课堂氛围,并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例如在教《溜冰圆舞曲》这一音乐作品的时候,老师可以将音乐作品与视频相结合,视频中的图像可以展示溜冰艺术体操,同时要把握音乐节奏与体操运动员的动作结合点,让学生可以根据音乐节奏观赏腾空、跳跃、旋转等姿势,理解音乐中不同音符想要表达的情绪特点。在新型教育形式下,老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依照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教学创新,并借助多媒体积极构架教学方案,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课堂的效率。
(三)善用互联网应用软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发掘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养成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有了音乐学习兴趣,其他的自然水到渠成,因此老师要开放思想,善用互联网应用软件,以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课堂上老师教授学生某一类型的歌曲,当学生了解到这种音乐类型之后,老师并不要局限于教材的内容,而是需要帮助学生拓宽音乐视野,鼓励学生使用互联网软件进行自行翻唱或自行选择其他,同一类型的歌曲,并建立相关的微信群或QQ群,让学生将自行翻唱的歌曲发到群中,以供大家欣赏,以此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另外也可以采用互联网中的一些音乐闯关软件,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进行联网游戏,既能让学生了解一些有关乐理的基础知识,同时游戏类的教学也能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点,让学生仿佛处在游戏和娱乐过程中,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和音乐素养。
(四)注重学生的创新性,强调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
传统初中音乐课堂中,老师与学生的交流几乎为零,大部分的情况是老师将知识要点一股脑地传授给学生,但是学生能吸收多少还不确定,因此学生没能领会知识要点内涵,而是尽量地模仿和跟学。为了改变这样的教学现状,老师应该注重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加强学生的学习创新性,在音乐课堂上要让学生懂得体验音乐作品中所传递的情感信息,了解作者的喜怒哀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不断帮助学生拓展音乐视野,在完成必要的教学内容后,还应利用网络为学生推荐一些学生们感兴趣且符合学生年龄的鉴赏性音乐,充分地利用学生的碎片化时间,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熏陶,并在下节课之前对学生进行抽查,让学生表达自己对老师介绍音乐的体验,进行分享,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以此丰富学生的音乐情感想象力和创新力,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敏感性。
四、 结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及其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学习方式,但是很多老师仍对互联网具有一定的偏见,在现代教育中首先应明确教育形式需要多样化,互联网具有传播速度快,储存内容多,分享方便等诸多优势,同样互联网中的音乐形式也更加多元化和具体化,教师应结合时代的发展特点充分寻找传统教学与互联网的融合方式,并对学生的音乐学习进行积极引导,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音乐知识,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发展的教学体系环境,从多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姚天星.网络信息时代初中音乐教学模式的探究[J].人文之友,2019(19):227.
[2]张婕.巧用多媒体打造初中音乐智慧课堂[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0,14(2):128-129.
[3]侯婧颖.信息技术与初中音乐教学有效融合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能力——以电影《音乐之声》音乐赏析教学为例[J].教育界,2020(8):34-35.
[4]邓丽萍.浅析当代网络环境对初中音乐学习的影响[J].人文之友,2019(9):161.
[5]赵晓露.网智慧,网创新——智慧课堂下初中音乐课堂网络资源的应用[J].科教导刊-电子版(下旬),2019(2):132.
作者简介:
张恬,江苏省高邮市,江苏省高邮市城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