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语文学科有着鲜明的工具性特点,同时也具备了充足的人文性,是帮助学生认识世界的工具,也是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其人文思想的重要工具。语文教材中有着非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里面描述的人生追求、喜怒哀乐都能唤醒学生的内心情感,它所具备的表达感受以及反映社会生活的功能,是开展情感教育活动的最佳载体。初中阶段是学生正确价值观、优良情感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学生身心发育波动较大的时期,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能够利用教材中的情感资源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其人格的完善,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文章就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情感教育;运用
一、 引言
素质教育理念下强调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初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构成,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生活态度良好的情感有着重要的作用,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拓宽学生视野,同时能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逐步提高其自身情感感知能力和调控能力,从生活与学习中感受到乐趣,进而获得全方位的发展。因此,可以说情感教育是初中教育中重要的组成,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情感资源
(一)从古典诗词中感悟
古诗词中精炼的内容、丰富的情感都向学生展示了情感与文字之间的对应关系,在情感教育中发挥着直接的启发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主题探究其中的内在情感,引导学生从中感悟。初中教材中的古诗词有着送别、思乡、边塞、田园、怀古等主题内容,里面包含着丰富的家国情怀、爱恨情仇等情感元素。比如很多送别诗、边塞诗对培养学生爱国情感、责任意识发挥着重要作用;一些田园诗、怀古诗对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生活中有着重要影响。而从一些爱情诗当中,能够让学生体会中国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情怀。古诗词中有着诗人丰富的喜怒哀乐,教师需要注重其中情感因素的挖掘和利用,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和体悟,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二)从散文中品味
初中教材中的现代诗和散文都有着明确的主体和抒情特性。情感教育的实施中,教师可以借助作者的背景、处境等,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情感。也可以从散文内容中的语言进行体会。特别是名家作品中,语言文字都形象的反映客观生活,通过对景物的描写、人物的塑造、情感的抒发以及深厚的思想内涵等去感染读者。因此在散文以及诗歌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品味其中的语言,发挥想象,用心感受。例如,在《荷叶母亲》的教学中,文章用托物言志的说法描写了母爱的伟大。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去领悟其中的内涵,文章结尾的部分只用了简单的几笔点名了主旨,使学生明确文本不只是将荷叶喻为母亲,同时“心中的雨”也指向了人生路上的风雨坎坷,指出只有母亲才是保护自己度过磨难的人。而其中更深的情怀寄托在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对坚强精神和美好事物的赞美。学生在揣摩这些意思之后,才能体会到母爱的伟大以及作者对真善美的向往。
(三)在应用文中欣赏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应用文题材课文中,情感元素是隐含的。在该类文章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适当的拓展开展情感教育。例如,在《伟大的悲剧》教学中,文章的背后隐藏着抒情色彩。文章中对悲剧做了凝重的叙述,同时也赞扬了主人公的英雄气概,进而引发学生对生命和道德品质的思考。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效地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当面临生命与崇高的抉择时会如何进行合理选择,促进学生情感反思能力的发展。
三、 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创设情境酝酿情感
情感有一定的情境性特征。情境是指可以让人的情感发生变化的场景或氛围。作者在文章的创作过程中一定是融入了某种情感的,因此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结合初中生年龄特点以及认知实际创设教学情境,带领学生走进与作者情感相呼应的氛围当中,特定的情境中唤醒学生的情感,然后升华其情感。例如,在《背影》教学中,作者笔下的父亲的背影给人以不能忘怀的情感,而这种情感的产生是因为作者在特定的情境中将父亲的背景描述了出来。作者写作的背景是在安葬完“祖母”,家里没有钱,家里已经到了变卖典质的地步,生活凄惨;办完祖母的丧事,父亲为了生活要去远方挣钱补贴家用,让人伤心的场景。父亲与儿子分别时,即便身体不便但是仍旧艰难地穿过铁道给儿子买橘子,一个让人感动流泪的父亲关心儿子的场景。正是每一个场景的深刻印象中产生的情感,让作者感动,而父亲的背影也深深地烙在了作者的心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入当时特定的场景当中,从中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与作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进一步理解文章的主旨。也可以引导学生回忆自己与父亲的某一个感人瞬间,说一说自己的心情,加深学生对文本情感的理解。
(二)朗读吟诵体悟情感
朗读吟诵独对提高学生理解能力,促进学生语感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同时朗读吟诵可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积极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学生与作者心灵碰撞的过程,同时也是增加学生情感体验的有效途径。学生在将无声文字转化成有声语言的过程中,可以从中更好地体悟字里行间的情感。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重注通过朗读深化学生对文本的情感体悟。首先,教师需要给学生做好示范,通过语调的变化、语气轻重等,发挥出朗读感化的作用,唤起学生的思想共鸣。在示范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将情感融入其中,给人以无穷的意境。其次,教师需要做好朗读指导,文本形式内容上的不同,也决定了朗读方式的不同。初中生因经验阅历有限,因此在朗读的过程中拿捏不准,这就需要教師为学生进行指点。在朗读一些气势磅礴的语句段落时需要运用高昂的音调,在一些委婉的描写中需要将语调变的舒缓。例如,在朱自清的《春》的朗读中,“一切都想刚睡醒的样子……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想要让学生读出万物复苏的感觉,需要指导学生用欢快的语调,将焦急的语气表达出来,将因为春天来到人们激动的心情读出来。必要时可以通过范读,鼓励学生反复尝试,直到学生能将其中的情感表达出来。
(三)设计导语激发情感
良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有效的导入是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入口,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导语,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的状态。例如,在莫怀戚的《散步》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这样的导语:同学们,家是一个非常温馨的词,是爱的港湾是亲情的聚集地,你们与家人一起的时候有没有无论做什么事都非常开心的感觉?今天我们来看看这一家四口在初春的田野间发生的那些有趣且感动的故事。通过这样的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不由自主地进入文章当中。在导语的设计中,教师需要全面掌握文章内容,同时将自己的语言与文本情充分结合。在导语的运用中需要注意情感融入为学生构建能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情境。
(四)注重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应用
根据教学内容和任务要求,结合初中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能够为学生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强化学生对知识的内化,提高学生的情感素养。初中语文教学教师需要综合考虑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选择适宜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运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去体验文本中的人物情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也可以通过分角色朗读增加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要初中尊重学生课堂主体的地位,给学生更多的话语权,引导他们将内心的想法充分表达出来,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说出来。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在知识的难点、关键点中设置疑问,拨动学生的情感心弦,使其在问题探讨的过程中,了解作者的生活背景,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并从中接受情感熏陶。最后教师需要发挥出信息技术的优势作用,利用视频、音频、图片等给调动学生的多项感官,给学生不一样的情感体验,强化学生对文本情感的理解。例如,在朱自清《春》的教学中,可以播放《春天在哪里》的音乐,将学生带入欢乐的氛围当中,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在《荷塘月色》的教学中,利用图片为学生呈现荷花与月光的景象,加强学生对荷塘、月色的感受等。
(五)注重反思与实践
课程结尾的部分是学生情感升华的有效阶段,教师需要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去反思和总结,得出自己的见解。例如,在学习了《背影》之后,教师可以将文章中的四个重要场景中记叙父亲的话语,通过简单的总结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至善至清;利用四处作者流泪的场景,让学生感受其作者对父亲的感激之情等。通过结尾部分的总结,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等。除此之外,教师还应注重课外拓展,情感教育不能只局限在课堂教学当中,还应鼓励学生走出课堂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情感。比如可以开展“快乐读书”的主题阅读活动,利用讲故事、表演、演讲等方式丰富学生的生活,从不同题材的文章中感受人文历史、世间百态等。也可以将知识与生活充分结合一起,组织学生参加红色文化基地、参观博物馆、开展社会调查、走进社区义工活动等,在社会活动中增加学生的生活阅历,让学生的情感更加丰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四、 总结
初中阶段的学生有着较强的可塑性特点,情感教育的实施是现代化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初中生心理健康成长的需要,对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优良的道德品质、正确的价值观等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情感教育的对学生未来健康成长的重要性,立足学生健康情感的培养,注重教材中情感因素的挖掘和利用,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通过多元化教学方式的灵活运用,促进学生健康情感的发展,使其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掌握知识技能,同时感受熏陶获得情感升华。
参考文献:
[1]廖玉仙.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探究[J].名师在线,2019(3):42-43.
[2]谢天斌.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的渗透策略[J].科教文汇,2019(8):127-128.
[3]崔静.挖掘内涵,丰富情感: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8):73.
[4]曹丹丹.試论基于情感教育的初中语文教学[A].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论文集卷三:教改新视野[C],2018:2.
作者简介:
汪梅芳,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甘肃省康乐县附城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