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林 桑芝芳
摘 要 借助GeoGebra软件,通过绘制力的动态示意图和相关函数图像,深入探析一道动态平衡试题,纠正错误思维,突破传统教学的局限性。
关键词 GeoGebra;动态平衡;中学物理;现代教育技术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0)13-0032-02
1 前言
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是每个新时代教师必备的技能。GeoGebra是一款优秀的动态数学软件,在国外先后获得多项教育奖项[1]。它的动态演示功能,可以将中学物理中很多抽象的、不易理解的内容形象、直观、动态地展示,对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大有益处。
图1所示是GeoGebra软件的界面,菜单栏中包含大量工具,在代数区输入函数,绘图区就会出现对应的图像。GeoGebra页面简洁,操作简单,几乎不需要编程基础,包含了几何画板的所有功能,兼具Excel常用功能和Flash部分功能。值得一提的是,GeoGebra支持跨平臺使用,能在计算机、手机、平板、网页上运行。本文接下来以一道动态平衡问题为例,借助GeoGebra软件进行深入探讨。
2 试题
如图2所示,杆BC的B端铰接在竖直墙上,另一端C为一滑轮。重物G上系一绳经过滑轮固定于墙上A点处,杆恰好平衡。若将绳的A端沿墙向下移,再使之平衡(BC杆、滑轮、绳的质量及摩擦均不计),则( )
A.绳的拉力增大,BC杆受压力增大
B.绳的拉力不变,BC杆受压力减小
C.绳的拉力不变,BC杆受压力增大
D.绳的拉力不变,BC杆受压力不变
3 问题解析
对C点进行受力分析,在GeoGebra中绘制出对应的受力示意图,如图3所示。当系统平衡时,绳的拉力始终等于重物的重力,即T1=T2=G,所以绳子的拉力T不变。
接着设绳AC与墙之间的夹角为θ,A端沿墙下移后再平衡时θ会变大。又因为图中两个三角形相似,所以T1与T2的夹角也变大,而T1和T2大小不变,所以FN增大,故选C。
4 题意的理解
上述解析采用相似三角形法看似简单,但是笔者身边的很多教师对其中的关键一步“再平衡时θ会变大”产生疑问:为什么就增大了呢?是显然吗?而且很多教师觉得是减小了,并画出图4。这是很多教师和学生心中的疑惑,但是物理是门讲究依据的学科,接下来进行精确分析。
要想判断∠BAC是变大还是变小,可以先确定∠ABC是如何变化的。若∠ABC在增大,因为△ABC是等腰三角形,则∠BAC在减小,反之则增大。
5 数学推导
不妨设∠ABC为α,如图5所示,通过正弦定理可得:
a在减小,b/2a在增大,cosα增大,所以α减小,所以∠BAC增大。
因此,在A往下移的过程中,α减小,杆BC反而往上偏转。很多教师或学生下意识地认为杆BC会往下偏转,这便是错误原因所在。而且徒手画的图不够精准,导致教师、学生陷入思维误区。
6 GeoGebra验证
在GeoGebra中绘制出题中示意图,拖动图6(a)中A点,发现A点在往下移动过程中,BC确实往上偏转,如图6(a)
(b)所示。而且通过右击T1、T2、FN显示它们的数值,可以清晰地看到在A往下移动的过程中,T1、T2、FN大小是如何变化的。
7 数形结合分析
在GeoGebra中往下移动A点的过程中发现,A移动到某处,杆BC会突然转向竖直方向,此时BC与竖直方向还有较大的角度。多次实验,依旧如此,应该是与a与α的函数关系有关。
先分析α和a的关系。由上述可知b/2a=cosα,得α=
arccosb/2a,b为定值,a为变量。可以利用GeoGebra画出α和a的图像,如图7所示。发现随着a的减小,α确实会突然减小到0。到这里,所有的疑惑完全解决。
8 GeoGebra操作步骤
绘制图中示意图 在坐标系中,设(0,0)为B点,选取“线段”工具,过B点作定值线段BC。在y轴上取点A,选取“线段”工具,连接AC。选取“垂线”工具,过C点作x轴垂线,在垂线上选取点G。
绘制C点处受力示意图 在输入栏输入“circle(C,CG),交垂线于F,连接CF”。选取“平行线”工具,过F点分别作AC、BC的平行线,确定交点,隐藏不需要的对象。右击重命名,将绳AC、CG和杆BC上的力分别命名为T1、T2、FN。受力示意图的平行四边形即可完成。
显示力的大小 右击T1、T2、FN显示“名称和数值”,可以将力的大小显示出来,而且在运动过程中会随着运动的变化而变化。
9 结语
经过上述分析,对这道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会由于一些思维习惯或不精确的绘图导致错误的结果,而GeoGebra在动态显示、直观性、精确性上表现得非常优秀,将其与日常物理教学相结合,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殷正徐,吴伟.GeoGebra软件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案例应用分析:以简谐振动和机械波为例[J].物理教师,
2017(10):70-73.
[2]吕艳坤,吴潇.基于科学思维进阶的力学动态平衡变式分析[J].物理教学,2019(5):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