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明本
摘 要: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是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语文学科素养涵盖了语文的听、说、读、写、用五个方面,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学生为主体,将听说读写用紧密地结合起来贯穿到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在听说读写用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学科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0)35-006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35.031
《小學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可以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做出奠基”。语文学科素养顾名思义就是在语文方面的修养,主要包含对语言的积累、对语感的培养、对良好审美观形成的促进、对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等几个方面。总而言之,语文学科素养涵盖了语文的听、说、读、写、用五个方面,目的是释放学生的智慧潜力,增强学生的求知欲。而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由儿童期向青春期过渡的关键时刻,求知欲发展得很快,独立意识大大增强,在此阶段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一、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科素养培养现状
由于种种原因,教师依然还停留在传统教育层面,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语文素养的培养现状不容乐观。一方面部分地区小学语文教学仍以应试教育为主,导致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只注重考点的讲述而忽视了语文的人文之美。另一方面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学科素养培养意识不够,过于重视学生考试成绩,重视课本内容,忽视课外拓展,缺乏对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方法。
二、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学科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语文学科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他学科的学习内容;语文学科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个性品质、思维能力等素质的提高;语文学科素养的培养有利于落实新课改“一切为了学生”的教学理念。
三、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科素养的培养措施
(一)社会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科素养培养措施
对儿童和青少年来说,与自然环境相比,社会环境的影响对他们的成长是主要的。健康的社会环境是学生成长的乐园。社会方面一方面要加强社会监督,杜绝盗版书籍进校园,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一片净土,另一方面要积极传递正能量,配合学校管理和教育学生。
(二)家庭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科素养培养措施
荀子有言:“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家庭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学生的成长。家庭教育对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养成、个性品质等方面有着重要影响。和谐的家庭能促进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家长要做培养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引路人,要积极配合教师加强监督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养成。
(三)学校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科素养培养措施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要创造氛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要加强课外延伸,提升学生语文的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小学时期是学生开阔思维的起点。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唤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在语文教学中,要依据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创设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情境,触发学生的情感,引发学生思考。如在讲授人教版五年级《冬阳·童年·骆驼队》这课内容时,我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播放了一首歌曲《送别》,这首优美而略带感伤的歌曲一下子就为学生营造出了一种深沉广阔的意象空间。再通过图片展示转瞬间就将学生带入了课文所勾勒的童年生活、所营造的怀旧气氛中了。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心创设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营造宽松融洽的课堂氛围,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是提高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前提。教师要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就要坚持“学道不忘激之以情,增智不忘引之以趣”的原则,注重语文知识的情趣化教学,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幽默风趣的导入,形式巧妙的设计把学生带入所创设情景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教师要善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创造性地开展各类语文活动,常教常新,要设计引人入胜的图片、赏心悦目的画面、喜闻乐见的游戏、富有哲理的故事,这些符合小学生高年级学习心理的教学方式,不仅容易被学生接受,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而使学生产地浓厚的学习兴趣。
2.加强训练,提升能力
课堂作为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提高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关键。在高年级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实际生活,加强学生“听、说、读、写、用”五个方面的能力。这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要素。培养学生语文学科素养就要使学生会听、敢说、想读、能写、用好,从这几个方面下功夫。
“会听”就是要学生听教师讲课,辨别语音,理解语意;要听得准确,学会“听”关键,抓住要点。听完后要能复述课文,要在听的过程中做出判断。教师要结合小学高年级学生的特点,挑选合适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学生掌握“听”的科学方法。如在学习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口语交际《鸟的天堂》时,我先进行范读,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认真听,然后复述老师所讲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要爱护环境、热爱动物的思想感情。教师要抓住时机,对学生复述的结果从内容的完整度、语言的规范性等方面进行点评。
“敢说”就是要能正确使用语言,有效组织语言,通过表述展示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要说得完整、说得具体,要词达意明、层次分明。教师要设计有思维含量的问题让学生多回答问题,小组合作鼓励学生与同学多交流讨论,课堂提问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让学生各抒己见,讨论交流,展示个性。如在口语交际课上我给学生设置了一个辩论题《我与网络》,让学生通过两组之间的相互辩论,加深对网络的认识,明确网络的利与弊,学会正确上网,合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
“想读”就是要让学生积极地完成阅读活动,让学生多接触好书,美文,让学生在“读”中接受美的洗礼。正所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书中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阅读美文是精神上的享受。新一轮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同样也是老师的个性化行为。”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要结合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结构、学习方式、情感需求、生活经验等,要设计有个性化的阅读教案,将学生的思维导向深入,让学生在书的海洋里自由自在地遨游。对于这个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教师要让学生将有限的课堂阅读延伸到广袤的课外阅读中去,教师要给学生推荐好书,鼓励学生阅读古典名著。让学生在赏析美文、阅读名著中自然而然地提升学习语文的学科素养。
“能写”就是要让学生用书面语言传递信息。在“写”中开拓创造美的空间。写包含汉字的书写和写作两个方面。写,是学生对所学语文知识的具体运用。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让小学生能够文从字顺、具体明确地表述出自己的意思,并根据生活的日常需要,有效运用常见的语言表达方式进行写作”。教师一方面要加强学生书写汉字的基本功,养成规范书写的良好习惯;另一方面要指导好学生的写作训练,要以生活为源泉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提炼写作素材,捕捉生活中的真情实感,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让学生在写作中感悟自然、感受生活。
“用好”就是要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合理、巧妙地融合这四个要素,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综合素养。叶老曾说“听是用耳朵读,说是用嘴巴写,读是用眼睛听,写是用笔头说”。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这四者之间的关系。听说读写作为语文的基本功,不但是学生思维发展的核心,也是其获得新知、进行再创造的重要途径,并且在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意志品格等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学生为主体,将听说读写紧密地结合起来贯穿到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在听说读写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3.改进方法,提高素质
首先,学校要加强教师思想转变,帮助教师适应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要加强教师专业化培养,为教师搭建学习交流的平台,切实提高教师队伍建设。要加强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的培训,切实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其次,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加强自身基础知识的学习,还要加强教育学、心理学、信息学等方面的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综合业务素质,不断充实完善自己,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对学科教师的专业培训,不断创新自身教学方法,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
新形势下新课程给我们語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以课堂为主阵地,积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启迪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结合实际生活,加强学生“听、说、读、写、用”能力的训练,提升学生语文学科素养;要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综合业务素质。要根据学情、结合语文教学现状,探索出适合学生的语文教学方法,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宋玉萍.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J].中外交流,2018(15).
[2]韦秀兰.如何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2).
[3]陈贵莲.浅谈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J].考试周刊,2017(47).
[4]薛以朝.浅析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