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忠林
摘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不仅能有利于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还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发展。因此,化学教师要把思维教学融入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创设积极的问题情境,诱发思维活动;创建各种讨论方式,创造和谐的对话氛围,促进交流的生成;多种方式展示,丰富学生的能力;把说话的权利还给学生,鼓励学生正确表达,恰当表述,在课堂教学中优化思维过程,使学生各种能力得以有效地培养和提高。
关键词:初中化学;高效课堂;思维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0)35-003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35.017
当前,对于课堂高效的问题,研究及论述颇多,但有个基本的描述,即: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这体现在两个终极目标上,要么是优化效益,要么是提升效率。实际上,一节课的时间是很短的,在短短的一节课尽可能有效率就是在追求高效课堂。
而课堂效率、效益的最终呈现是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依据,所以高效课堂必须要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就目前来说,课堂的高效是让学生动起来,这种“动”最终表现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从新课改的最新要求来看,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是当前初中各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初中化学来说,培养学生的思维、观念和认知能力是最重要的任务,这与之前化学教学注重培养学生三维目标的要求中对于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是一致的。从学生学习化学的思维能力要求来看,需要培养学生实用性思维、分析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这三方面的思维能力,这对于化学这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所以,在初中化学学科教学中,高效的化学课堂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与学习,更为重要的是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从而引导学生能够用化学的眼光去观察、思考,进而独立解决问题。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来有效的推进思维教学呢?结合长期的初中化学教学实践,笔者谈一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创设積极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思维
问题往往是思维的起点,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主动思维活动大多数是由问题的刺激而产生的,所以有人说问题是思维的导火索。对此,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专家特别强调:“思维基于知识,但却由问题产生。”所以在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要注意问题的诱导性作用,通过创设积极的问题情境,来诱发学生的有效思维。
用问题诱发学生思维,对于问题的质量要求是非常高的。实际上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注意通过问题和学生进行互动,通过问题的解决来发挥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地位。但是在问题的设计中有时候考虑是不太周全的,甚至存在着无效性的问题,如“对不对”“是不是”这样的问题,这对激发学生思维的效果不大。所以,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教师应该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来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同时,注意问题之间的联系性,通过教师进行不断的追问,来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或者拓展化的思维,从而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为了增加问题的趣味性,特别要注意问题情境和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如,在学习微量元素时,可以以生活的“加碘食盐”“加铁酱油”“含氟牙膏”等为例,来给学生提出问题,在此基础上来引导学生了解各种微量元素的作用。同时,在学生进行新知识的学习中,教师要注意把知识与生活中的原型相联系,这样学生理解知识会感觉有抓手,拉近与知识的距离,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化学学习的实用价值所在。
这样一个用问题引领学生思维的过程,是符合初中阶段学生认知规律的,把抽象的知识通过问题情境来具体化、形象化,会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知识、能力、过程、方法等方面都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需要注意的是,在问题设置时,教师要面对全体学生,同时也要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要结合学习目标中的重点、难点来针对性设计问题,可以是由表及里、由小到大来设计,让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思维能力,最终提升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例如,在进行“盐酸溶液中哪种颗粒能够使指示剂变色”这一内容学习时,教师可以来这样设计一系列问题:(1)结合所学判断溶液中有哪几种微粒?(2)在蒸馏水中有何颗粒?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后出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3)食盐溶液中有什么微粒?滴入几滴紫色石蕊试液,有什么现象?说明什么?(4)稀盐酸溶液中滴入几滴紫色石蕊试液,有什么现象?你的结论是什么?通过上面一系列问题的设计,用层层递进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深度的思维,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是非常有帮助的。
二、创建各种讨论方式,创造和谐地对话氛围,促进交流的生成
在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思维时,必要的合作、探究以及交流对于有效思维和深度思维都有一定的帮助。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只是教师在单一的进行讲授,这时学生更多的像是储存知识的“容器”,这是被动学习,难以实现对知识的真正掌握。思维化的教学一定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动”起来,通过参与课堂探究性、体验式学习模式来体会知识;同时,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生生之间的交流、谈论,有时候甚至是较为激烈的争论来进一步把握对于知识的理解。其中合作交流是较为普遍的一种形式,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但是并不是时时、处处都需要交流合作,在课堂中要恰当把握互动合作的时机,确保讨论的高效性。
1.有需求欲望时。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对于“一知半解”的问题兴趣度更高,也更能激发学生的探求欲。针对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这一学习心理需求,教师要把新知识和学生已知的知识密切结合,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性思维。比如,打开盛有浓盐酸的瓶塞,观察到有白雾出现时,可以向学生提出:“白雾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它能说明浓盐酸的什么性质?”等一连串问题,这不仅讨论了浓盐酸的性质,而且是在引导学生逐渐学会抓住那些稍纵即逝的现象,认识所观察事物的本领。
2.在学生困惑时进行讨论。学生在听课、讨论、解题中出现怀疑或困惑时,学生需要马上表达出来,这对于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培养是很有帮助的。对此,教师可鼓励学生遇到问题要多问多说,在交流中提升思维认知。如在讲氧气性质时,可进行实验对比某些可燃物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不同现象,再让学生讨论现象不同的原因。
3.在学生出现错误时进行互动。学习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说是曲折发展的过程,因为知识和思维的局限性,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而这些错误是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真实生成,是学情最真实的表现。这是最为真实的教学资源。对此,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互动,让学生在交流中找到问题的缘由,学会正确分析和解决问题。
三、多种方式展示,丰富学生的能力
课堂展示是发挥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主体地位的重要形式,通过课堂展示也能够直观地呈现学生学习的效果,这也是教师了解学情的重要途径之一,所以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鼓励学生进行课堂展示。缺少了展示,是“死课堂”,是远离了人性的课堂,是没有温暖、力量、活力的课堂。展示要依据学情调查,最容易出现歧义的或者核心的知识才拿出来做展示,生成空间较小的如定理定义一般不做展示。展示要形成集体参与效应,展示不是看表演,要体现互动。展示的形式有多种,比如家庭趣味实验的展示,像蛋白留痕:取一只鸡蛋,洗去表面的油污,擦干,用毛笔蘸取醋酸,在蛋壳上写字。等醋酸蒸发后,把鸡蛋放在稀硫酸铜溶液里煮熟,待蛋冷卻后剥去蛋壳,鸡蛋白上留下了蓝色或紫色的清晰字迹,而外壳却不留任何痕迹。又如单元知识的思维导图。在学完《碳和碳的氧化物》一单元后组织学生绘制相关知识的思维导图,并且展示,在展示的过程中加以讲解,如此这部分知识能得到巩固和深化。
四、“多说有益”,把说话的权利还给学生,鼓励学生正确表达,恰当表述
语言既是人类思维的基础,又是思维的载体。人的思维靠语言才能超越当时的局限,如果没有语言就只能在一瞬间思考事物了。有关测验表明:语言贫乏的学生,不仅读写能力差,而且难以理解教材的内容,难以进行良好的思维。同样,学习积极性不高就是思维未得到发展,对学习的意义和目的毫不了解,而思维未获得充分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语言表达贫乏或根本无机会表达语言。思维的发展及知识的建构,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靠语言来实现的。语言能力愈强,思维能力就愈高,就愈能揭示事物的本质,也就能便利地进行思维的迁移。课堂教学中决不能忽视学生的语言基础和语言表达能力,否则思维教学就会遇到阻力。化学是九年级开始的学科,有些化学用语相对抽象,对于实验现象、结论的描述,说出来才知道是否正确。化学概念相对抽象难懂,学生口头上不断地重复,增加熟悉度的同时会加深理解。所以化学课堂中要给足学生说的时间。
总之,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初中化学作为学生化学学习的起始阶段和奠基阶段,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打造高效的初中化学课堂是每一位教师的追求,这需要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细致的谋划,也需要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做出一定的调整。结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化学教学中推进思维教学是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和化学学科素养的培养的。当然,在此过程中一定要立足于学情,特别是学生在思维能力上的差异性来进行分层次教学和培养,充分挖掘每一名学生的潜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在思维能力全面提升的同时,学习能力也能够得到有效提高,这样才有利于打造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张建.思维教学文化:内涵特征,主要功能和生成策略[J].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11(4).
[2]林华宝.初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探析[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0(2).
[3]纪德奎.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思维教学[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