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基于精加工学习策略的理论,探讨精加工策略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内涵和必要性,并结合具体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谈精加工学习策略的具体运用,以此促进高中生英语阅读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阅读教学;精加工策略;英语阅读
【作者简介】陈浩(1996.08-),男,安徽合肥人,聊城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教育理论与实践。、
一、引言
英语阅读为学生学习语言提供了机会,一篇优秀的英语阅读文本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获取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篇知识、锻炼语言技能、养成优秀的思维品质等,从而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奠定基础。在实际的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从英语阅读文本和教师的讲解学习得到的各种知识、技能、思维、品质等都会储存在他们的大脑中,学生使用这些“信息”就需要提取,有效提取储存在大脑中的各种信息就需要建立各种信息之间的联系,就要求学生对文本中所含的各种信息进行处理和加工,但这就会给信息处理能力差的学生带来困难。精加工学习策略作为认知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帮助学生将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与文本中现有的知识相结合,促进学生对文本知识的学习和内化。因此,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进行精加工学习策略的训练和运用,从而促进学生高效处理阅读的各种知识。
二、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
1.教师方面。教师对阅读文本的处理还处于表层阶段,缺少一定的阅读技巧的传授。实际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过程,很多英语教师过于注重对文章词、句法的教授,忽视文章中含有的文化知识,语篇意义等深层次信息的指导。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提問的方式单一,缺乏逻辑性。很多教师是为了提问而提问,一个问题和另外一个问题缺乏关联性,这种做法势必无法引导学生积极探究阅读文本中的重要信息,扫除阅读信息障碍,习得知识,掌握技能,发展思维。第二,英语教师给出教学任务,但是却没有及时给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和解释,并且教学任务前后缺乏关联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加强课堂信息之间的连接,不利于学生理解知识。
2.学生方面。学生遇到的英语阅读障碍突出,缺乏主动阅读的精神。大部分学生在阅读英语文本过程中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阅读障碍。李岳秋和王蕾的调查研究表明学生在词汇知识,背景知识,阅读策略上的缺失会直接限制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讲解占据课堂教学的大部分,学生仍然是被动地进行英语阅读学习,英语阅读课仍然出现教师课上讲什么,学生记什么的状况,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虽然能帮助学生储存课堂中教师所涉及的知识点,但是学生在做笔记的过程中还是会出现漏点的问题,这既不利于学生及时回顾上课讲解的知识,也不利于英语语言、文化、语篇等知识的运用和迁移。因此,学生英语阅读上出现的障碍和学生是否主动阅读对阅读教学具有深刻的教学启示。
三、精加工学习策略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专门训练
1.加强精加工学习策略的训练。教师可以在每一堂英语阅读教学任务中穿插运用精加工学习策略的方法,并且在适当的时间向学生讲解精加工学习策略的操作流程。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训练中习得精加工学习策略的具体操作要点,而且还能够帮助学生在以后的英语阅读学习中树立运用精加工学习策略的意识。大量的研究也已表明,一定量的精加工学习策略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改善阅读效果差的情况。Weinstein的研究表明,优生比差生不仅更善于选择良好的精加工方法,而且能经常地运用精加工,其研究中训练组的学习成绩优于控制组。
2.进行精细加工策略的英语阅读教学活动实践.正因为学生在阅读过程缺少词汇,背景知识和阅读策略的学习,所以精加工学习策略运用的运用就要结合这三个方面进行实践,寻找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和精加工学习策略的结合点,下面是关于精加工策略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利用背景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背景知识指的是与文本紧密相关的知识,主要包含政治背景知识、经济背景知识、文化背景知识和必要的语言背景知识等。一定背景知识的掌握,可以将大脑中已经有的图式信息与阅读前提供的信息结合起来,从而更有利于学生理解阅读材料。Johnson一项关于背景知识和阅读理解关系的实验也表明了熟悉背景知识的人(这里的背景知识主要指的是文化和词汇背景知识)将可以很好地理解一篇文章的主题。关于背景知识的展开方式可以是多方面的,以下是精细加工策略在背景知识学习的具体运用:
首先,课前,教师可以推荐学生观看和阅读与教学材料主题相关的视频、书籍等,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提前习得相关知识。同时,学生自身在教学外应主动阅读,多角度学习各种主题知识,这样学生通过大量输入知识,为积极运用奠定一定的基础。Krashen认为学习者只有接受大量的、富有趣味性的、有关的、可理解的输入,才能有效习得一门语言。这就启示学生应充分理解知识。
其次,课堂教学导入部分时,教师可以多角度地向学生进行提问。多角度提问是一种开放式的提问方式,邱家军提出开放式的提问要求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多方法解决问题,这样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思维空间,所学知识条理化和思维化。例如,人教版这篇文章在warm-up部分设置了如下问题:
①Who wrote a book explaining how animals and plants developed as the environment changed?
②Who invented the first steam engine?
③Who used peas to show how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are passed from parents to their children?
笔者认为尽管这些问题都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引出与阅读有关的背景,但是这种类型问题过于封闭,限制这个学段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在提问过程中可以在原有问题的基础上再进行扩展和延申,如,在提问“Who invented the first steam engine? ”时,可以继续追问“Why does the inventor want to do this job?”和“what spirits do we need in the process of invention”。笔者设置这些问题的意图在于让学生不仅能够从多角度了解本文的主旨和背景,而不是仅局限于知道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同时也能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和自信。教师在进行多角度提问时除了提问,也应鼓励学生自己在阅读中进行提问,这样学生自我提问策略相对于教师提问策略来说要更加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不仅能在自我提问过程中将自己已知的背景知识和学生需要了解的背景知识联系在一起,而且能发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上的不足,从而为教师的辅导指明方向。
(2)多形式处理阅读中的词汇。英语阅读中生词的多少会影响学生阅读的体验,因此教师应重视词汇在阅读中的重要性。在现实英语阅读教学中,生词的处理形式是多样化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将每种词汇的处理方式都运用到课堂中。相反,一堂英语阅读课堂需要教师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结合生词的处理形式将单词进行编码组织,使之符合学生的记忆习惯,这样也才不会让一堂阅读课变成一堂词汇课。下面将主要结合精加工学习策略的相关理论探讨英语阅读中生词的教学策略。
首先,阅读课前,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两个任务要求学生完成词汇部分的预习:
Task1 Underline the words you are not familiar with
Task2 Learn about the basic meaning of these words
预习单词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提前掌握部分生词,为了词汇更好地服务于阅读做准备。
其次,为了保证学生预习的质量,教师可以制订单词预习质量检测表,具体呈现如下图表1:
单词预习质量检测表可以帮助学生检测和巩固预习的效果,教师通过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包含该词汇的例句并填入表中,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词汇与真实情景之间的联系,避免将词汇与语境分割;另一方面,搜寻句子可以提高学生检索信息的能力,为后面的阅读训练打下基础。
然后,實际阅读教学过程,阅读词汇的展开也是多方面的,展开的形式需要结合词汇自身的性质进行。
第一,利用视觉想象法学习词汇。教师可以将一些能够以图片或者视频形式呈现的词汇提前准备好,上课时可以直接展示出来,这种利用视觉想象的方法可以建立词汇与图片或视频之间的联系。比如,在学习“earthquake、brick、dam”等词汇时,教师就可以展示与之相关的图片和视频,以帮助学生有效记忆单词。
第二,利用思维导图法学习词汇。Walker和他的团队在2007年发表研究论文表明思维导图的运用有益于被实验者知识的积累。思维导图的运用,可以将课堂上所讲的词汇逻辑化和框架化。在处理阅读中的词汇时,教师可以根据阅读文本中段落的多少分成不同部分,每个部分选择一些关键单词,这些关键单词可以放在对应段的固定位置。这里以外研社版高中英语必修3 Module 4 Sandstorms in Asia阅读为例,教师可以在ppt或黑板设置如图1:
这样将生词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一方面,可以根据词汇与词汇所在段落之间的位置关系,建立词汇与段落的联系,这样将有利于学生在后面复述文章内容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按照段落顺序排列单词,可以帮助学生在心里建立数字顺序。在回忆的时候,学习者首先会想到数字顺序,因为词汇与数字有相似的节奏,记忆很快被激活,然后就可以依次回忆起目标项目了。
除了以上两种处理词汇的方法外,还可以利用单词间的同义、反义词、构形相似等特性,拓展学生的词汇量,提高学生学习词汇的热情和动力。
(3)主动阅读,提高阅读效率。高中阶段的学生相比较基础阶段的学生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思维和心理上的成熟,如果学生能够主动获取和加工英语阅读文本中的信息,这将会直接影响一堂英语阅读课的效率。而课堂中学生主动阅读的形式是多方面的,其中做笔记和主动加工阅读信息就对个体的主动性发挥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主要结合这两种形式进行具体探讨。
第一,做笔记。做笔记是基于信息加工论提出来的新的学习方法,记笔记的过程是一个由感知,转化为联想、分析、综合,再转化为文字表达的比较复杂的思维过程。Van等发现如果学生在一定条件下做笔记,例如,如果允许学生复习他们的笔记,或者允许学生运用其相关的策略记笔记,那么记笔记活动有利于对材料的回忆。因此,英语阅读课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做笔记,同时也要教会学生如何高效做笔记,主动做笔记。下面主要是提高学生主动做笔记的方法: 首先,教师应将ppt,黑板板书与学生的笔记结合在一起。如果教师的黑板板书,ppt设计凌乱不堪,一些学生根据ppt和黑板板书记下来的笔记也将是不成体系,这就直接不利于学生后续的复习。但是,如果教师能够将黑板板书设计变得条理化、逻辑化,那么学生也可以轻松看懂教师一整堂课的上课思路,并且学生也能在教师讲课的基础上积极思考,在读后活动发挥主动性。其次,学生应主动做笔记,主动运用笔记上的知识。在教师进行阅读教学时,学生还可以利用教师的教学引导语使学生明白教学的重难点,除此之外,学生可以采取列阅读提纲,摘录关键句和总结文章中心思想等方法帮助自己理解和记忆英语阅读中重要的知识。不仅如此,学生还应充分利用所做的笔记要点服务生成性学习,充分发挥记笔记的作用。
第二,主动加工阅读信息。教师在英语阅读课中主要起到指导作用,学生要想充分理解和吸收英语阅读的知识和信息就需要发挥自身的主动性。首先,在阅读课导入阶段,学生应根据教师知识的导入和呈现形式积极思考,并且大胆进行预测。如,在教师提出“Can you predict the main idea of the text?”后,学生可以结合教师导入时提供的信息,以点到面积极思考,充分领会视频、图片、文字、标题等信息之间的联系,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其次,在阅读课中,教师提出“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e text?”这样的总结性问题,并且逐步引导学生从总结段落大意到总结文章整体大意,学生应在教师的教学指令下,利用文章关键词、短语、句子等的提示,并结合段落模式和句子结构的关系,分析英语阅读文本各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概括总结文章各段和整体的主旨大意。最后,学生要想对一篇阅读有充分的认识,就需要将已学的知识加以运用。常见的运用形式主要包含对文章主题、思想等的总结,并利用关键词复述文章的关键信息、绘制图表理清文章行文脉络、读后续写等。学生在阅读中的主动加工信息的能力会有利于将已有知识与正在学习知识的结合,进而提高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
四、結语
基于精细加工策略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分析,这可以看出精细加工策略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整合和深化,促进学生将阅读中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中。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将这一学习策略运用到教学之中,并在实践中给予学生指导,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岳秋.中学生英语阅读障碍调查报告[J].中小学外语教学, 2003,26(4): 8-10.
[2]王蕾.浅谈英语阅读的障碍及其突破[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09,000(004): 96-97.
[3]Weinstein, Claire E. Training students to use elaboration learning strategies[J].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82, 7(4): 301-311.
[4]Johnson P. Effects 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of building background knowledge[J]. Tesol Quarterly, 1982.
[5]Krashen 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Oxford: Pergamon Press, 1982:21-22.
[6]邱家军.课堂提问的类型与技巧[J].山东教育科研,2002(06):44-46.
[7]Walker D, Adebajo A, Heslop P, et al. Patient education in rheumatoid arthriti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ARC booklet and the mind map[J]. Rheumatology, 2007,46(10):1593-1596.
[8]Van Meter P, Yokoi L, Pressley M. College students theory of note-taking derived from their perceptions of note-taking[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94,86(3):323-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