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应激视域下原生家庭 对儿童的影响与教育启示

2020-12-23 04:10刘路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0年34期
关键词:原生家庭教育启示儿童心理

〔摘要〕心理应激对儿童心理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适当的心理应激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有利于儿童人格的养成和潜能的挖掘;心理应激对健康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当应激大大超过儿童的应对能力,就会对儿童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原生家庭成员结构作为应激源影响儿童的认知评价,原生家庭生活氛围作为应激源影响儿童的人格发展,原生家庭教养方式作为应激源影响儿童的应对方式。父母作为儿童的家庭教师,要言传身教,发挥好榜样作用;学校教育需要在教育实施、班级管理与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发挥教育主阵地的作用;社会机构教育应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理念,积极关注原生家庭,协同心理学家、社区、政府等社会各界力量,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关键詞〕原生家庭;儿童心理;教育启示;心理应激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34-0013-03

“原生家庭”是相对于“新生家庭”而言的,指的是个体出生与成长的家庭,也就是生活于父母监护与教育下的家庭。儿童在未成年之前,一般没有独立生存的能力,认知评价也不完善,他们必须依赖原生家庭,主动适应原生家庭的环境。原生家庭中,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依赖人,按照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儿童往往会模仿父母的认知评价模式、人格特征与应对方式等,久而久之就会把早期父母的认知评价模式、人格特征与应对方式等无意识地带入自己的成长过程中[1]。这就意味着原生家庭作为重要的心理应激源,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那么,心理应激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有哪些?原生家庭是如何通过心理应激影响儿童自我健康成长,我们又该如何优化原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缓解儿童心理应激压力?本文就这些问题做出探讨。

一、心理应激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应激最早起源于物理学中,原指一个系统在外力作用下,竭尽全力对抗时的超负荷状态。心理应激则指的是个体面临或觉察环境变化对机体有威胁或挑战时做出的适应性和应对性反应过程。关于心理应激的发生机制,学界存在三种说法:心理应激的认知评价模型认为,心理应激反应是个体对情境或事件认知评价的结果。心理应激的过程模型认为,心理应激的中介不仅仅包括认知评价,还应包含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与人格特征等。心理应激的系统模型则认为,心理应激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系统。总体而言,心理应激的过程包括应激源、中介机制与应激反应[2]。

儿童个体对应激源的反应是从觉察到威胁后开始的。从作用来分,我们可以将心理应激的结果分为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心理应激对儿童心理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适当的心理应激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有利于儿童人格的健康养成和潜能的挖掘。适当的唤起应激水平,对维持和促进儿童心理健康是有利的[3]。当应激大大超过儿童的应对能力,就会对儿童心理健康产生消极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一是可加重已有的疾病,二是可以导致心理创伤的发生、发展,具体包括儿童的适应问题、急性应激问题与创伤后应激问题等。例如面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这种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每个人都会不同程度地产生心理应激反应,如恐慌、焦虑、压抑、不安等,这也是个体在面临重大变化或威胁时产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适度的应激反应有利于我们保持警觉、调动资源并增强适应能力来应对危机[4]。但如果这些以情绪、认知和躯体症状为表现的反应过于强烈和持久,则会影响正常学习与生活。

二、原生家庭作为应激源对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影响

(一)原生家庭成员结构作为应激源的影响

原生家庭成员结构作为应激源影响儿童的认知评价。从积极的方面而言,原生家庭成员结构完整,儿童成长的心理相对要平稳些,不容易出现一些负面的认知。而原生家庭成员结构不完整的儿童则不然。比如原生家庭成员的离异对儿童的健康成长产生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儿童会因为父母间的不融洽,不理解、不关心、不信任、不包容等诱发自己对他人的冷漠、对社会产生敌视等不合理认知。当然,也还有另一种情形存在,即原生家庭成员结构虽完整,但容易出现孩子缺爱或父母偏爱现象,这也无疑会对儿童心理健康成长造成巨大阴影或创伤,更多的是对世界、他人与自己的负面认知[5]。比如留守家庭中的儿童往往认为世界是缺爱的,再如,“重男轻女”家庭中的女孩往往会认为自己是无用的,等等。这些原生家庭成员结构现状无疑会影响到儿童对自我、他人与社会的负面认知,从而影响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

(二)原生家庭生活氛围作为应激源的影响

原生家庭生活氛围作为应激源影响儿童的人格发展。原生家庭生活氛围温暖,既能给予儿童内在的安全感,又能给予儿童一定的自由。倘若孩子生活在被爱的环境中,他们便能够学会爱人之纯美,爱生活之多姿,爱世界之美妙。心理学家詹姆士说:“播下行为,就会收获习惯;播下习惯,就会收获性格。”好的原生家庭生活氛围便是好的影响力[6]。拥有良好的原生家庭生活氛围,儿童才会有健康的成长环境。而原生家庭生活氛围不温暖的儿童则恰恰相反。比如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们便学会谴责;生活在敌视中,他们便学会争斗;生活在没有鼓励的环境中,他们便变得自卑;生活在没有欣赏的环境中,他们便学会冷漠。学会谴责也好,学会争斗、变得自卑、冷漠也罢,这些都是儿童不良人格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

(三)原生家庭教养方式作为应激源的影响

原生家庭教养方式作为应激源影响儿童的应对方式。原生家庭教养方式和风细雨,父母在教育上比较民主,交流上比较顺畅,处事上比较自然,视儿童为家庭中平等的一员,父母往往会发展孩子的独立个性,尊重孩子的所思所想。在这样教养方式中成长的儿童往往比较有主见,独立性比较强,长大后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挫折。相反,原生家庭教养方式浓糖蜜泡,儿童便备受宠爱,顺理成章地成为家中的“皇帝儿”“公主儿”。家庭中的责任担当与吃苦耐劳,以及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父母都要代为包办,在这样教养方式中成长的儿童,个性上容易骄纵,自制力差,行为上比较惰性、独立自主能力比较弱,对人容易形成自我中心,专横独断,缺乏友爱。再如原生家庭教养方式不断施压,父母常常将自己的理想寄托于孩子,造成很多越俎代庖的言行,在这样教养方式中成长的儿童往往会采取逃避、压抑的消极防御机制来面对学习和生活,甚至还会产生极端的心理和行为[7]。这些都是原生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应对方式造成的影响。

总而言之,原生家庭作为重要的应激源,不仅会影响到儿童对事物的认知评价,而且还会影响到儿童的人格发展与应对方式,不同的原生家庭成员结构、生活氛围与教养方式会对儿童造成长期而持久的心理应激反应影响。因此,原生家庭教育就显得极为紧迫与重要。

三、优化儿童原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

教育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教育的三大支柱是学校、社会和家庭。其中每一根支柱都有自身担负的责任,都有自身承载的重量,我们不能忽视其中任何一根支柱,而必须三位一体、协调推进、协同育人。也只有三大支柱稳固、平衡,整个教育系统工程才能更加扎实、有效、稳健。

(一)固本正源家庭后花园

父母日常的教养方式对儿童健康成長的影响十分重要。有的父母往往宽于律己,却严于律儿,即总是苛刻地对待孩子的成长标准,苛刻地约束孩子的个性发展,却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却早已烙印在了孩子的眼睛里,甚至融入了孩子的血液里[8]。可以说父母教育理念的“一念之差”,会造成孩子命运的“千差万别”。这给我们的教育启示是,父母作为儿童的家庭教师,要言传身教,发挥好榜样作用。首先应家校联动。父母了解孩子的学校教育,学习学校教育的新理念、新思路与新方法(如发挥每一位孩子的优势,不偏爱,不缺爱),与学校教育在思想观念上接轨,在心理关怀上同心,在人生指导上同向,在实践行动上同行。其次父母应多读书。尤其是读一些与家庭教育、亲子关系相关的书籍,提高自身的素质,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生活氛围。再次父母应多沟通。注意自身的教养方式,多陪伴孩子,与孩子一同经历成长、体验生命、感受人生路上的喜怒哀乐,既为孩子的知心父母,又为孩子的人生导师。

(二)积极建设学校主阵地

学校教育是原生家庭教育的延续,需要在教育实施、班级管理与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发挥教育主阵地的作用。这给我们的教育启示是,在教育实施方面,学校应科学开展儿童原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比如开设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编写儿童原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建设心理咨询室,引进专职心理教师,从而及时有效地发现并解决儿童存在的原生家庭心理问题。合理引导家庭教育。学校可以借助家访的时机,与家长多沟通,合理引导、促进家长对原生家庭的认知(特别需要在和谐温暖的家庭环境与民主性的教养方式上下功夫),从而避免一些家长因原生家庭主体意识弱化对儿童心理健康成长产生不利的影响。在班级管理方面,学校应建立家长群。搭建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桥梁,便于教师、家长,以及学生之间增进互动,加强了解,从而更好地形成家校共育的合力。重视家访。班主任应及时通过家访,走进学生家庭,与学生家长、学生之间建立互信的关系,让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让合力教育变得更加有温度。在活动开展方面,学校应开展一些能够丰富学生精神生活,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校园活动。开展一些给家长与学生提供交流平台的活动,帮助家长与学生增进亲子关系。

(三)协力适应社会大环境

社会教育是原生家庭教育的发展,这里的社会教育是指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对儿童进行的教育。社会教育以开放性、多样性、融合性为显著特征,比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更能对儿童产生广泛的影响,并且能够协同助力于原生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更加有效地引导儿童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9]。这给我们的教育启示是,社会机构教育应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理念。与原生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协同,通过社会教育更加优化儿童的社会化过程,引导儿童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服务,以弥补与发展原生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不足。社会教育应重点关注为父为母之道,积极走访原生家庭成员结构不完整的儿童、原生家庭生活氛围不温暖的儿童与原生家庭教养方式不当的儿童。积极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集合社会力量与资源优势开展对以上家庭儿童的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帮助他们缓解原生家庭的心理应激压力。应协同心理学家、社区、政府等社会各界力量。通过各种媒体宣传普及原生家庭心理健康知识,使全民树立起正确的原生家庭心理健康观念,做到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早发现、早汇报、早处理。具体而言,可以由政府主导,联合社会各界心理学专家学者,充分利用各种网站、公众号等新媒体,专门设立心理健康教育板块,为原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平台,通过推送视频、讲座、开展心理素拓活动等,向社会群众普及原生家庭心理健康知识,促使全民共同参加原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使儿童能够在良好的原生家庭教育环境中健康快乐成长,从而更好地促进儿童心理问题的解决。应营造良好的家风氛围。可以通过社会媒体、自媒体、广播、电视等途径积极宣传良好家风的重要性,帮助家长形成积极健康的原生家庭教育观,促进儿童更好地适应社会大环境,为儿童创造和谐美好的原生家庭环境贡献社会力量。

注:本文所属基金项目——2019年湖北省高校学生工作精品立项资助项目 (编号:2019XGJPX4001,主持人:刘路);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2019年校级科研项目(编号:XYB201904,主持人:刘路)。

参考文献

[1]李焕.原生家庭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29):68-70.

[2]毋嫘,邓林涛,柳杏娟,等.原生家庭功能和共依附对亲密关系质量的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心理科学,2019,42(4):898-904.

[3]刘伊丽.请原谅你的原生家庭[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3):1.

[4]谢孟媛.原生家庭的创伤,真的那么可怕?[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3):79-80.

[5]沈家宏.原生家庭:影响人一生的心理动力[J].中国图书评论,2018(10):130.

[6]邓秋,杨雪.原生家庭对学生成长心理健康的影响[J].教育现代化,2017,4(42):170-171.

[7]吴雨薇.论原生家庭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从家庭系统理论出发[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7,35(3):88-92.

[8]王文娟.从投射性认同角度谈原生家庭对个体亲密关系的影响[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5,3(7):55-58.

[9]赵郝锐,童辉杰.原生家庭的代际影响[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126-129.

(作者单位: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荆州,434020)

编辑/卫 虹 终校/张国宪

猜你喜欢
原生家庭教育启示儿童心理
基于IHSFCM的儿童心理健康分析研究
南南的困惑
对有效开展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试论原生家庭对人的性格形成及婚姻观的影响
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学科特点及发展趋势研究
数字媒介下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育启示
儿童心理视角下小学体育教学策略探析
纽曼的大学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从投射性认同角度谈原生家庭对个体亲密关系的影响
消解“原生家庭”的不利影响,帮助孩子走向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