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薇,平 苹*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云南 昆明 650000)
军事训练损伤对于训练任务的完成和新兵健康状况都有着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本交研究详细分析了不同海拔环境下新兵训练伤发生率方面的差异,需要新兵在日常训练中做好自我防护,减少训练伤。
选取高原地区新兵100例,所有新兵均为男性,分别来自山西、陕西、四川、青海,年龄17~21岁。其中青海籍分别来自西宁(2261.2m)、恰卜恰(2835m)、德吟哈(海拔2981.3m);内地区域分别来自太原(860m)、西安(430m)、成都(550m),所有新兵均初次进入高原地带。
将所有新兵平均划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其中高海拔组实施高海拔训练,对照组实施低海拔训练。两组一般资料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
调查两组新兵训练伤发生率情况并进行对比
通过SPPP13.0分析计数资料(x2)和计量资料(t),分别表示为(n,%)和(±s),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50例观察组新兵在训练过程中出现骨折2例,软组结挂裂伤2例,训练伤者共计4例,训练伤发生率为8.00%;
50例对照组新兵在训练过程中出现骨折4例,软组结挂裂伤4例,训练伤者共计4例,训练伤发生率为16.00%。
观察组训练伤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高寒缺氧的影响既涉及到器官功能,也涉及到细胞代谢,最终对机体的健康状态产生深刻且全面的影响。生活在低海拔地区的新兵在进入高原环境的情况下,缺乏适应能力,在脑细胞缺氧敏感的情况下,通常会产生中枢神经功能紊乱、脑血管扩张、空泡样变以及水肿等,致使注意力难以集中,精神紧张、动作迟缓,记忆力减退,具体表现为推理缓慢、应急反应差、易疲劳,难以掌握动作要领和训练技巧,尤其是在反应迟钝的情况下很难做出防御性保护动作。在高原寒冷季节开展新兵训练,对于来自亚热带和温带的亲兵来说,很可能会在训练过程中出现运动不灵活、肢体麻木任倔以及耐寒能力差等方面的问题。
观察组新兵由于长期在高寒缺氧环境下接受训练,组织细胞、机体器官等方面的功能强度也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尤其是在充分适应高海拔低温环境的情况下,更加能够应对日常训练。血液传递氧气的能力得到强化,组织细胞线粒体氧化磷酸化作用加强,中枢神经功能紊乱等方面的问题很少出现,训练过程中所使用的动作也更加协调。因此,观察组新兵相比于对照组来说,出现训练伤的概率也相对较低。
人体机能在高原缺氧环境下所发生的改变是多方面的。为了提升新兵的自我防护能力,提升对于高寒缺氧环境的适应能力,降低军事训练伤发生率,有必要为新兵提供必要的健康教育。首先,要求新兵对高原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消除新兵对于高原环境所产生的恐惧,维持一个愉快、稳定的心态,这能够帮助新兵在较短时间内适应部队生活,进而建立起克服困难的勇气与信心;第二,预防感冒。加强对于血液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以及呼吸系统疾病的警惕,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与治疗措施。由于以上几种疾病能够影响机体体内氧的运输和对外界氧气的获取,进而使组织细胞的供氧状况更加紧张;第三,新兵在日常生活中应当加强耐寒锻炼,吸收新鲜空气,多到户外进行活动,不断提高对于寒冷环境的耐受能力,进而实现机体免疫力的有效提升;第四,由于新兵在参与训练的过程中,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增加,耗氧量较大,需要新兵在日常训练中做到不挑食、多饮水,摄入各种高碳水化合物、高维生素、高蛋白的食物,确保营养摄入均衡;不食用任何刺激性食物,不暴饮暴食,不饮酒、不吸烟,确保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疾病受到任何形式的人为破坏;第五,按时就寝,学会休息,只有在充分摆脱疲劳的情况下才能够将训练损伤控制在最低限度内。通过足够的睡眠,大脑血液循环才更加充分,脑供氧状况才会随着训练时间的增加而得到强化。每晚睡前坚持用热水泡脚,采用右侧卧位的睡眠姿势,全身肌肉放松,提高睡眠深度;第六:合理安排训练计划。同时穿插进行理论科目教学和军事训练,合理调整训练强度,尤其是针对新兵的训练,在训练强度和训练时间上要给予区别对待。
经实验研究发现,观察组训练伤发生率为8.00%,对照组训练伤发生率为16.00%,观察组训练伤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海拔高度与训练伤发生率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提升新兵对于高寒缺氧环境的适应能力,是降低训练伤发生率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