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芳
(青海红十字医院,青海 西宁 810000)
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青年为15~44周岁,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高血压也越来越倾向于年轻化,青年高血压多为发展初期,若进行干预,可有效减少发生心脑血管疾病。健康管理是分析、评估危险因素并给予预防措施,互联网的出现为远程医疗带来很大的便利,患者不再拘泥于卫生机构,可在家通过互联网学习高血压疾病的保健知识[1]。从我科对84例青年高血压住院患者采用互联网+ 健康管理模式管理血压,取得较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选取我科收住且自愿合作的青年高血压患者共84例,所有病例诊断依据均符合青年高血压分类及诊断。按照随机均分的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观察组男27例、女15例,年龄19~41岁,平均(32.52±3.17)岁,病程为1~7年,平均(3.24±1.21)年;对照组男26例、女16例,年龄20~42岁,平均为(32.69±3.52)岁,病程2~8年,平均(3.58±1.26)年,两组年龄、病程均无显著性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均进行常规的治疗护理及疾病健康教育,对血压程度分级管理,进行用药指导,复诊指导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互联网+健康管理模式:①组建微信群,群里管理员包括心血管医生、护理骨干、营养师及心理咨询师。②由护理骨干每周在群里定时发送3~4次关于青年高血压的相关知识,还可以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生活方式并对患者进行健康知识指导,提高患者对高血压疾病的了解程度。③对患者进行血压监督,每位患者每周需上传3次或者以上的自测血压,医师对患者的血压进行分析,血压控制良好的可减少复诊次数,3个月后进行疗效评价。
患者出院前向两组高血压患者发放高血压健康知识调查问卷,对比两组高血压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出院3个月后对比两组高血压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对比两组干预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两组干预前后的血压控制情况包括舒张压、收缩压。分析两组高血压患者管理效果。
采用SF-36生活质量评分量表对两组干预后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分,该量表中包括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以及物质生活等四个方面内容,每个方面内容有0~100分,分数越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2]。
采用SPSS 21.0,计量资料(±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合对照组各42例,出院3个月后两组高血压健康知识掌握的优良率对比,观察组优、良、差为:29、11、2,对照组优、良、差为:8、8、34,总优良率分别为:95.24%和80.95%,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x2=4.0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前后血压水平变化对比,干预前观察组:100.47±9.25、147.21±8.38(mmHg),对照组:100.65±9.54、147.41±8.57(mm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82.21±7.18、124.23±8.27(mmHg),对照组:96.27±7.38、136.52±8.14(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干预后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高血压好发于老年人群中,常被认为是老年病。但是,越来越多的青年因为血压升高而去就诊,使医疗工作者也越来越重视青年人群的血压问题[3]。青年患者工作压力大,网络生活丰富多彩,很多患者喜欢熬夜玩手机,长期的熬夜、不良饮食习惯、缺乏锻炼、精神压力大、免疫力下降等均会造成高血压的发生[4]。
患者通过微信软件,可与医护人员互动,接受高血压健康知识教育、用药指导、心理疏导等,护理人员也可以了解患者病情的变化。由此可见采取互联网+健康管理可以使患者及时接受疾病健康知识,有利于交流,对于血压控制不佳的,护理人员可及时调整用药方案,有利于患者更好地控制血压;观察组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说明患者血压控制良好,有利于提高其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对青年高血压患者的健康管理中采用互联网+模式,可提高患者对疾病知识的认知度,可有效帮助患者控制血压,有利于提高其生活质量,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