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 萍,钟 竹,袁先华
(陆军第九五八医院,重庆 400020)
手术室是为患者提供治疗、抢救的重要场所,更是医院极易发生感染等不安全事件的区域,手术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护理工作质量。通过高质量的护理干预工作,可进一步保证手术治疗效果、预防手术不安全事件的发生,保证患者顺利康复。我院2019年开始在手术室采用护理干预方法,取得了较明显效果,总结见下文。
回顾性分析2018年度、2019年度我院手术室护理病例资料,各年度随机选择300例病例,2018年度中,300例病例中有男172例、女128例,年龄18~67岁、平均42.3±3.5岁,其中急诊手术121例、择期手术179例,手术类型:胃肠手术72例、肝胆手术69例、妇科手术64例、骨科手术49例、泌尿外科手术38例,其他8例。2019年度中,300例病例中有男178例、女122例,年龄20~69岁、平均43.5±3.7岁,其中急诊手术120例、择期手术180例,手术类型:胃肠手术77例、肝胆手术65例、妇科手术60例、骨科手术50例、泌尿外科手术40例,其他8例。2组之间确保基础资料值有可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018年度手术室尚采取常规护理方案,包括:完善术前检查、术前备皮等常规护理方法。2019年度开始于此基础上开展护理干预:
1.2.1 规范护理管理
注意术前对手术室室温、湿度的调节,检查室内空气指标,并严格限制人员进出,避免加大感染几率,同时要求护理工作者也减少不必要的活动。
1.2.2 感染护理管理
加强手术室感染防控和管理,由科室主任带头,对手术室感染指标进行完善管理,积极贯彻落实手术室各项感染指标、无菌消毒以及隔离等基本制度,每个月都要随机检查4次及以上,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完善,并定期展开有关手术室无菌感染知识的培训。
1.2.3 规范手术护理操作
手术医师的严格无菌操作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小感染发生几率,因此强调术中对伤口的保护非常重要。要求手术全程,参与人员都要规范使用防护口罩、无菌手套,充分采取各种伤口保护的技巧,及时清除术中伤口脓液、血液等分泌物,减小手术室感染几率。
1.2.4 完善术前护理
术前1 h、剔除手术区域的毛发,以防有隐匿性细菌而造成伤口术后感染;医护工作者均于进入手术室之前换好无菌拖鞋、衣物、防护用具,并认真、全面的做手与手臂的刷洗、冲净和消毒工作,保证手术器械彻底灭菌、消毒,以防由于手术器械而致伤口感染。
1.2.5 术中护理
做好针对性护理,例如针对术前访视评价为高压疮风险的患者,手术过程中采取海绵软垫或悬空等方法以防发生皮肤压力性损伤;术前可预防性使用医用润滑剂、泡沫敷料等,以防皮肤受压;通过体位护理保证手术能够顺利完成、便于医生开展手术操作、保证组织良好的血液循行,保证患者舒适度。
1.2.6 术后清点
执行三人三数制度,对手术台所用纱布、缝针、刀片等手术器械用品做好清点、记录;遵循三不交接制度:洗手护士在手术未结束之前不交接、巡回护士敷料及器械未清点不交接、值班护士物品短缺不交接。
采用统计学工具SPSS 25.0进行计数资料的处理,并采用x2检验方法,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019年度实施护理干预后,在手术室护理安全风险发生率1.00%(3/300)以及护理差错事故发生率2.33%(7/300)方面,明显较2018年度实施护理干预前手术室护理安全风险发生率3.33%(10/300)、护理差错事故发生率8.00%(24/300)降低,差异检验组间数值有统计学意义(x2=3.853、9.831,P<0.05)。
随着外科技术的高速发展,手术室工作在医院工作中占据着很大比例,不仅具有治疗风险性大的特点,而且护理工作量大、复杂性高。因此,手术医护工作者承担着相较于其它科室更多的压力与职责,这也要求我们在手术室工作当中,通过加强护理工作管理,提高手术室治疗安全[1]。
我院自2019年度在手术室护理管理工作中,应用护理干预手段,指的是不仅要从临床实际工作当中完善对患者的护理工作,还要在日常手术室管理工作当中加强对室内空气、医护人员、守护器械等方面的管理和干预,通过规范手术室环境管理、感染预防、规范手术操作、贯彻落实无菌操作,完善手术全程的护理操作等环节,保证手术室护理管理质量,减少不安全事件的发生[2]。
本文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采取不同护理管理方法下两个年度手术室工作质量差异发现,实施护理干预后,手术室护理安全风险发生率、护理差错事故发生率明显较实施护理干预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上可知,在手术室安全管理工作当中应用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手术室护理安全水平、减小甚至避免手术室护理风险及护理差错事故。从而使整个医院的管理水平得以提高、从根本上保护医护安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