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晓 雪
(沈阳大学 外国语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41)
2017年3月29日,沈阳市政府办公厅公布了《辽宁自贸试验区沈阳片区首批政策清单》[1],明确要求县级以上政府务必推行吸引外商投资、立项建厂、经贸合作等一系列相关的贸易新政策。沈阳自贸区建设之路必将通过种种利好政策吸引大批外商来沈办企业,“积极拓展集群发展,促进多个产业融合,更会获得竞争优势,有利于产业链的纵深发展”[2]。有关部门也将通过出台财政补贴政策,招募业内高层次人才回归,这也为省内高校外语及其他专业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就业机会,借此良机高素质的外语专业毕业生可以寻找自己的用武之地。鉴于专业性贸易需求和经营管理的需要,沈阳自贸区需要具有综合知识的高素质的复合型外语人才。目前,沈阳市地方性高校的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仅限于对语言能力的单一化培养,缺乏其他专业能力培养,这种水平的就业生是满足不了行业所需的业务能力要求的。所以,结合沈阳自贸区自身特点,培养适合产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外语人才是目前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新时代环境下进行教学机制革新,探究培养外语专业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新模式,正是时势所趋。
1.为经济发展带来活力
沈阳自贸实验区包括城市产业发展融合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及海关特殊监管服务保税区,政策叠加优势明显。自贸区是我市最全面的商业物流集散地,功能完备,更兼具航天航空科技、智能机器人研发、先进装备制造等高端制造业和便捷高效的商贸物流服务体系,产业及配套服务的基础极其雄厚。自成立沈阳自贸区以来,各级政府通过灵活转变政府职能,调整外贸投资模式,金融服务手段革故鼎新,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借势转型,各种改革举措得到了境外投资商的热情响应。据统计,“挂牌以来,自贸试验区内新增企业突破3万户,注册资本达4 300亿元。截至目前,辽宁自贸试验区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00余家,合同外资53亿美元。自贸试验区的溢出效应初步显现,与此同时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数量不断增加”[3]。显而易见,沈阳自贸区的建立,势必会促进东北三省与东亚地区甚至欧美国家的经济交流与技术合作。
2.为吸引人才和营造就业环境提供机遇
当前国家政策对招商引资大力支持,沈阳自贸区必将借势不断扩容,加快带动沈阳经济的发展。通过扩容将以高新技术含量高的制造业和先进的现代化服务业为主,实现上下游产业链和配套服务体系相融合。因此,在自贸区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必将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外语复合型人才,以迎合产业链条中各行业的业务需求。自贸区为促进人才引进,推出人力资源引进政策的同时,对外籍员工入境工作许可制度提出了更加规范化的标准,并设置了高效便捷的员工签证制度。与此相应的,招聘大量国外人才来沈创业之时,增加了合作与业务交流沟通的需要,这也为沈阳高校外语复合型人才的就业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沈阳是东北地区对外经济贸易的窗口,位于环渤海经济圈、东北亚经济圈,东临日本韩国等国,这种地理位置便于招商引资,利用外资发展内地经济。劳动力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关键,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对人力资源需求的扩大。沈阳自贸区的成立,增加了对专业外语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因此,沈阳自贸区的外资企业将为高校外语专业毕业生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和良好的发展空间。
1.素质需求
复合型外语人才的素质对自贸区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适应自贸区经济交流合作的需要,自贸区复合型外语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严谨的职业素养及良好的合作协调能力。自贸区会经常与外资企业进行贸易合作,外贸交易过程中会涉及许多中间环节,如物流、保险、报关、商检等,需要与不同的机构部门打交道。因此,从业人员应当具有较强的沟通和协调能力,善于优化人际关系,能够高效地完成外贸业务。另外,复合型外语人才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学习能力。自贸区本身就意味着机制创新、政策创新和管理创新。复合型人才的显著特点就是富有创新能力,拥有开阔的视野,不断适应新的竞争与挑战,适应新的规章制度和新的企业管理理念。通过不断学习来适应瞬息万变的环境,做好各项外贸服务业务,不断挖掘新的贸易增长点。
2.基本技能
复合型外语人才是指在熟练应用外语的前提下,具有其他方面一种或多种技能的人才。沈阳自贸区的外语复合型人才应具备以下基本技能。
(1) 实用外语技能。开展外贸业务要求从业人员要善于与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进行交流合作谈判等,从业人员在具有熟练的外语听、说、读、写、译等应用能力的基础上,应能够顺畅阅读外贸函电、单据及商品介绍等基本文件,能够自如地和外商进行沟通谈判。
(2) 电脑实操技能。智能化办公必定是未来办公的常态,尤其在外企,在辽宁自贸区沈阳片区,无纸化智能办公几乎达到全覆盖。因此,要求外语复合型人才能够熟练操作基本的办公软件,并运用各类外贸业务应用软件处理工作中的问题,及时满足外贸客户多样化的交易需求。
(3) 国际贸易专业技能。复合型外语人才除了外语,还应具有其他方面的知识和专业技能,尤其是国际贸易的专业基础知识,并具有一定的理论分析能力,了解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现状与方向,熟悉当今世界WTO基本原则和国际贸易惯例。同时也要了解自贸区的法律法规,并能把这些知识灵活应用到自贸区发展中。此外,自贸区还与许多小国建立了贸易往来,因此,也缺少小语种的外贸人才。
(4) 其他领域技能。能够熟练应用外语进行电话交流、书写邮件、文件翻译以及商务谈判,还要具备与业务相适应的其他专业知识和技能,比如金融、国际贸易、法律、财务管理等知识和技能。
由此可见,复合型外语人才应该是集外文翻译、国际贸易知识、公关与商贸谈判、公文写作于一身的多面手。
沈阳高校在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的过程中普遍存在4方面问题。
1.专业定位模糊,课程体系不合理
专业定位模糊,课程体系不合理是目前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高校虽然强调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也推出了双专业双学位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可是仍存在两方面问题。①学生主修的专业课与选修的第二专业课缺乏融合性。即使是传统的双学位课程在内容上也缺乏兼容性,两者只是简单地罗列相加,缺乏知识的融汇贯通。②对从业岗位业务范畴的指导不明晰。不了解未来工作的业务内容,大部分学生就不会有的放矢地选择双专业。他们只是认为掌握了外语这种语言工具即可,只要单一的选择外语语言课程学习就可以了。如此一来,就使得高校仅仅在形式上培养应用型商务外语人才,但是培养能力的实践教学方案却没有得到落实,仍以传统外语语言文学作为主要教学内容。课程中理论教学占比较大,应用型实践能力教学投入精力很少,并且缺乏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
2.教学模式比较陈旧,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目前高校都在提倡学生学习外语开口说,这是熟练掌握外语应用技能的重点之一。但是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仍是以教师书本授课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视听,缺乏自主能动性。另外,学生即使在大学外语课程上建立了一定的语言基础,但到了高年级之后,学生的课程内容始终还是以理论教学为主。这将在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等方面严重制约学生的进一步深造。外加缺乏学生自主择业指导,更严重地限制了学生就业竞争力和自主能动性的发挥。课堂教学应减少理论知识的比重,逐步增加实践性课程内容。例如,通过外语语言工具进行专业实践能力的演练,通过模拟未来工作的业务过程来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因此,高校应该想方设法给以正确的就业指导,并增加学生的实践能力培训,让学生在入学之初就可以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制定学习计划,这对于毕业生的就业将会起到极为重要的积极作用。
3.师资水平有限,教师实践能力不足
沈阳高校招聘的教师一般是师范类院校毕业的应届生,他们毕业后直接上岗执教,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受教,又直接任教。而高校在对教师考核方面往往忽视了专业实践能力的考查,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也没有更新理念。所以,严重缺乏专业实践经验,重理论轻实践也是他们教学方面的一个软肋。若想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外语人才,具有丰富外资企业工作经历的从业人员或者有相关行业资质的教师才能够胜任教学工作。这就要求高校教师掌握培养实践型人才的能力和技巧,以符合当下我们强调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要求。
4.评价方法失当,对素质培养重视不够
学校不应再将成绩作为评价一个学生的唯一考量标准。应该重新考虑如何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虽然传统应试依旧是检验学生成绩的一种方法,但并不应该单纯以考试成绩作为学生综合考量的唯一标准。作为外语专业的毕业生,不仅要重视培养外语语言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更要强化对未来就业专业业务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应用型高校与科研型高校不同,对毕业生的评价首先应该以社会认可度、满意度为标准。学生踏入社会后,需要应对各种生活、工作中的问题,要求他们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包括解决处理问题的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沟通交往能力及公关礼仪能力等。
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模式,不能简单地通过理论知识和能力机械的叠加来完成,而应该将知识和能力有机结合,使知识和能力相融相通,让知识和素质及能力形成合力并综合发挥作用。复合型外语人才不仅应具备熟练的外语实际运用能力,更应兼备信息统计、法律、计算机软件、国际贸易、市场营销和财务管理等其他行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面对沈阳自贸区产业发展的需求,我市高校相关人才的培养需要拓宽思路,开创新型复合型外语人才教育模式。
1.规划人才培养目标和教改方向
(1) 基于国家发展战略,推进外语教学改革。“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正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改造,加快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相关领域的全方位合作。同时,进口设备的引进与使用、与跨国公司洽谈合作项目、专业调研上下游国际市场产业链条、发布新产品或宣传营销思路等,都需要具备外语+其他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高校培养外语人才应该 “抓住‘中国制造2025’的契机,在更新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前提下,利用外语沟通的优势来拓宽自身就业渠道”[4]。对于教学改革方向,高校应结合新生的特长和学习成绩,量身打造专业外语班,以培养适合国家发展战略的顶尖复合型人才。通过制定4年成才规划,全面培养学生专业知识,逐步强化学生外语相关专业的应用能力。低学年阶段强化外语基础,高学年配合专业培养规划,实行各种实操外语专业教学,逐步推动人才培养规划有序有效地开展。
(2) 凭借“互联网+”乘势而为。“互联网+”是当今最有效、最广泛使用的网络互通渠道,自贸区经济体的发展离不开“互联网+”的辅助,这对巧妙运用该渠道的外语复合型人才产生了极大的需求。学校培养这类人才不仅要使学生成为国际贸易相关业务的“脚夫”,更应该培养能够拥有互联网思维,能够创造性地将互联网平台与传统专业相融合的灵动舞者。教师团队应该广泛采集成熟的案例素材,带领学生深入了解其价值意义并进行相关业务实训。在模拟项目的实践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指导,培养学生“互联网+”的专业应用意识。“同时,鼓励社会中介机构、院校、各类培训机构参与培训教育,通过研讨、学术交流、岗位培训等,开展针对性较强的服务,保障各类人员的技能和素质的不断提高”[5]。
2.精心设计课程体系,创新评价方式
(1) 拓宽专业口径,优化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步骤、具体体现和根本途径。学校应根据区域建设和发展需求,进行岗位工作内容调研,充分了解企业所需人才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另外,由于沈阳自贸区内各类产业性质差异,所需人才的专业和综合素质要求也不同,应通过科学分析来设定课程内容,结合自贸区特点,构建合理的课程教学体系,在外语基础课程以外,加设专业业务能力培训课程。高校应该在专业课程中推行学分制考核,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双专业深造,培养学生“外语语言应用能力+综合素质+其他专业业务能力”的观念。各专业课程在授课时应将外语作为教材语言表现形式,并在入学之初由大学生就业指导部门进行就业工作内容的分类指导和说明。这样,对外语专业的学生即可提前明确未来的第二专业应用方向,在自主选择的课程计划中,“按照‘企业用人需求与岗位标准+商英专业核心课’来设置课程”[6],将外语语言能力与相关专业进行有效结合,成长为具有扎实外语基础和良好专业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种培养模式既强调学生外语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培养,又注重对学生职业岗位技能的训练,使学生能够满足企业需求,着重培养“会分析、懂营销、精技术、擅实战”等复合型人才应该具备的综合能力,充分体现应用型高校的教育目的和意义。
(2) 优化评价方式,以赛促学。在校期间,学生成绩优异是评价其优秀的标准,而步入社会后,用人单位是通过综合能力水平来评价的。学校应该将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作为主要权重进行重点考核,评价优劣仅以理论知识考试成绩为准未免过于片面。教学过程中要贯彻因材施教和方向引领的理念,科学的设计课堂教学计划,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揉入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训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自学能动性,使学生将外语语言能力化为己有,与专业课程的实用性融汇贯通。比如,授课方法可以采用师生互动、企业案例演示、微课慕课等生动灵活的授课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各类英语比赛,如写作比赛、阅读比赛、口语比赛等。纵观各类英语大赛,能够进入全国总决赛的我省学生人数较少,说明我省高校大学生的英语能力相对薄弱。因此,我省高校应该利用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外语比赛。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以赛促学,还能使学生通过比赛了解西方文化,有助于文化的交流互通。
3.开展校企合作,全面推行实践化教学
(1) 加快师资培养,构建双师双能队伍。高素质的师资力量是决定办学水平的关键,高校应建立双师双能型优秀教师的评定标准,并根据标准进行评分,设定为职称晋升的评定要素,提高对应薪酬,鼓励教师考取对应专业的执业资格证书等。教师通过职业考试和提升相关理论知识,不但能够强化自身业务理论水准,还能够与企业实践经验结合,最终成为优秀的“双师双能型”教师,这样就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专业的教育指导。通过教师评价体系的科学分类考核,可以将教师分为理论教学型、实践教学型、科研教学型3类。学校规定相应的基本教学课时,教师可每年根据自己的类型选择以教学为主或以专业实践为主,减少实践型教师过多的科研任务。另外,在每学期开课之前,安排授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教师在企业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积累经验,收集针对性较强的教学案例。在此期间,教师将业务实战过程与课本理论相比较,经过自身理解消化,科学制定学年教学计划并改良教案。在开课后,教师可以把实践经验编辑成教学案例PPT或者微课,进行线上线下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升授课质量。同时学校可以聘请一些业内精英来校传经送宝,师生共同听课,共同提高。或招聘行业优秀人才,打造实践能力强的教师和顾问团队,以此强化教师队伍。
(2) 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推行校企合作。高校培养的菁英,毕业后将投身于各行各业的建设工作中。高校可以为学生的毕业实习和就业做好服务性工作,在毕业生与企业之间搭建桥梁。为此,学校应该想方设法与企业共建合作机制,为学生创造实践环境。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可以事先为企业做好人力资源储备,构建校企合作的教改新模式。应用型本科高校作为人力资源培养基地,更应与时俱进,摈弃陈旧的人才培养方式,积极探索满足区域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寻求政府的支持协助,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培养出能为自贸区蓬勃发展提供助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商务外语人才。现在有很多可靠的校企合作模式,例如企业联合办学,邀请行业精英授课,聘请企业专家顾问,组建多专业教师团队入企调研,建立实训教学试验班,转变教师传统教学思路,丰富教师实践能力,学以致用等。这些校企合作模式虽然尚未成熟,但其一方面可以强化教师团队建设,另一方面可以在校企之间构建合作平台互助共赢,为各公司输送对口专业的高素质复合型外语人才。让企业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对其发展的助益性,人力资源的保障性,才能将校企合作推广到各行各业之中。
随着社会对外语人才需求的增加,外语已经成为“大专业”。作为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高校,如果培养的学生不被社会所需要,长久下去,必将被社会、被时代淘汰。在培养创新型外语人才的探索中,我们应该更新教育观念,勇于创造,不断创新教育实践,扩大操作思路,“针对应用型大学外语学院普遍存在着创新型人才分层和分化缺乏的问题,制定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7]。教学模式的改革之路必须早有作为,对未来外语应用型教育方式的策划要尽快部署。以服务地方建设为己任,培养当下自贸区急需的可用之才,增益于就业,造福于社会。结合沈阳的地方经济特色,寻求符合沈阳自贸区发展的优秀人力资源培养计划,开拓顺应新时代需求的教学模式,增强课堂教学质量。根据当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弊端,应提出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例如,转变课程架构体系,革新教学方法,升级专业兼容性,倡导校企合作,构建双师双能型教学团队,鼓励教师挂职强化实践,科学优化评价标准等。相信将这些改革措施落实到位后,一定能够培养出适合沈阳自贸区发展的复合型外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