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下肢运动操对介入治疗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

2020-12-23 03:28刘春红刘长凤王丽君胡韶华张军红
云南医药 2020年6期
关键词:平均速度下肢血栓

刘春红,刘长凤,王丽君,胡韶华,张军红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1.神经介入科;2.血液科,河南 郑州 450052)

颅内动脉瘤为临床常见急性脑血管疾病,具有致死率、致残率较高的特点,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安全。手术治疗为临床常用方案,其能降低颅内压,缓解神经阻滞损伤程度,但受到疼痛、意识障碍等影响,患者术后需卧床休养,造成肢体运动减少,血流缓慢,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而研究显示,术后早期活动能帮助脑出血患者提高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1]。基于此,本研究选取我院前循环不同部位出血性颅内动脉瘤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旨在分析术后应用改良下肢运动操干预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前循环不同部位出血性颅内动脉瘤患者80例(2018年5月-2019年10月)作为研究对象,将2018年5月-2018年12月37例作为对照组:男19例,女18例,年龄43~67岁,平均年龄(54.81±5.39)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19例,高中或中专10例,大专及以上8例,合并基础疾病:糖尿病6例,高血压12例,高脂血症3例;将2019年1月-2019年10月43例作为观察组:男23例,女20例,年龄43~67岁,平均年龄(55.06±4.73)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21例,高中或中专16例,大专及以上6例,合并基础疾病:糖尿病7例,高血压10例,高脂血症3例。2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合并基础疾病)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二、纳入及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 ⑴术前均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DSA)确诊为前循环出血性颅内动脉瘤者;⑵术前经B 超检查证实无下肢深静脉血栓者;⑶四肢健全,且意识清醒者;⑷无血液系统疾病者;⑸免疫系统正常者;⑹术前14d 未服用影响凝血功能药物者;⑺视听功能正常者。2.排除标准 ⑴拒绝开颅手术者;⑵手术禁忌证者;⑶耐受性较差者;⑷精神类疾病或家族史者;⑸严重心、肝、肾等脏器功能障碍者;⑹术前下肢活动障碍者;⑺中途退出者。

三、方法 2组均行介入治疗术(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夹闭术)治疗,术后接受常规止血、抗感染、防脱水、指导饮食等干预治疗。1.对照组接受术后常规护理干预,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或根据患者自身恢复情况、意愿指导其活动下肢。2.观察组 接受术后常规护理+改良下肢运动操干预,具体如下。常规护理干预同对照组。改良下肢运动操护理干预方法:第1节,背屈运动,指导患者双腿交替进行规律性踝关节跖屈(35°~45°)、背伸(15°~25°)运动;第2节,旋转运动,指导患者双足交替向身体外侧面行踝关节旋转运动,顺时针、逆时针交替进行,频率15~20次/min;第3节,双侧外展运动,指导患者双足同时向身体外侧面行外展活动、回收运动;第4节,外展运动,指导患者双足交替向身体外侧做外展、回收运动;第5节,屈腿运动,指导患者双腿交替行曲腿抬高,做脚跟沿另外一只腿胫骨向下滑动,至脚踝运动;第6节,指导患者双腿交替行直腿抬高30°运动;第7节,快速背屈运动,指导患者双腿同时、快速行踝关节背伸(15°~25°)、跖屈(35°~45°)运动。具体实施方法:由责任护士督导患者完成,3~5min/次,2~3次/d,运动后给予按摩10min;对于Glasgow 意识状态评分为13~15 分,且下肢肌力Ⅳ~Ⅴ级者,由护士督导患者主动完成;对于Glasgow意识状态评分<13 分,或肌力Ⅲ级以下者,由护士帮助其完成。2组均持续干预至患者出院。

表1 2组静脉血流峰速、血流平均速度对比(±s,cm/s)

表1 2组静脉血流峰速、血流平均速度对比(±s,cm/s)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bP<0.05。

组别例数 静脉血流峰速 静脉血流平均速度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 43 26.85±7.92 48.14±9.05ab 15.73±4.02 29.57±5.18ab对照组 37 27.13±6.84 41.26±8.37a 16.01±4.69 23.06±4.90a

表2 2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对比[n(%)]

四、观察指标 ⑴比较2组干预前后静脉血流峰速、血流平均速度。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干预前后股静脉血液流速频谱曲线,并计算股静脉血流峰速、血流平均速度。⑵比较2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确诊,标准:静脉不能压缩,或仅部分压缩,以及管腔内存在实性回声。

五、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 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静脉血流峰速、血流平均速度):以(±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以[n(%)]表示,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一、静脉血流峰速、血流平均速度干预前,2组静脉血流峰速、血流平均速度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与对照组对比,观察组静脉血流峰速、血流平均速度较高(P<0.05),见表1。

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11.63%)较对照组(54.05%)低(P<0.05),见表2。

讨 论 对于前循环不同部位出血性颅内动脉瘤,目前临床主要通过显微镜手术夹闭动脉瘤的治疗方法,以达到防止再出血的目的,效果显著。但患者术后受到卧床制动影响,其血流速度减缓,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较高,不仅增加患者经济负担,延长住院时间,甚至会危及患者生命安全。而多项研究表明,术后下肢早期活动,能改善血液循环状态,促进血液淋巴液向心回流,减少血栓形成[2,3]。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静脉血流峰速、血流平均速度较对照组高,且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提示,改良下肢运动操应用于前循环不同部位出血性颅内动脉瘤患者介入治疗术后,能改善患者静脉血流峰速、血流平均速度,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其主要是因为:通过背屈运动、旋转运动、外展运动、屈腿运动、直腿抬高等下肢静脉运动操锻炼,能加大下肢活动程度,改善患者下肢局部血液循环,还能保持肌肉正常张力,促进组织细胞新陈代谢、血液循环,从而通过良好的血运,将营养物质、氧气、电解质、激素等输入组织细胞,并将细胞代谢产物携带运出,进而能调节术后高凝状态,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风险[4-6]。

综上,前循环不同部位出血性颅内动脉瘤患者介入治疗术后接受改良下肢运动操干预,能改善静脉血流峰速、血流平均速度,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猜你喜欢
平均速度下肢血栓
“运动的快慢”“测量平均速度”知识巩固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血栓会自己消除么? 记住一个字,血栓不上身!
探究物体的平均速度
『运动的快慢』『测量平均速度』练习
把脉平均速度的测量
血栓最容易“栓”住哪些人
钬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观察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