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廷红
摘 要:逆向思维是正向思维的反义词,是从正向思维出发反过来进行问题的推导,而得到问题逻辑规律,解析问题的方式。小学生在數学的互动中,缺乏思维技巧,逆向思维作为可帮助学生摸清定理、公式,理解问题题意的方法之一,促使学生的思维灵活起来,打破思维定势,能够合理的利用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反其道展开数学的论证,提高数学的问题主动探索意识。
关键词:逆向思维;小学数学;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以解析问题为主要的学习模式,在问题讨论中,应帮助学生形成主观意识,促使学生独立的思考问题,帮助学生转换视角,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去剖析问题、找到解答问题的思路。逆向思维作为思考数学的方法之一并不被学生常用,教师应从打破学生思维惯性出发,让学生具备创新意识,展开数学的想象,以更加通俗易懂的形式导入逆向思路,从结论推导已知,高效展开数学教学。
一、通过数学概念提高逆向思维能力
数学概念是简而言之数学定理的方式,以一句话进行数学的定理概括,继而让学生们在概念的基础上,实现数学问题的延伸,促使学生结合概念信息形成理解,构建逻辑与空间想象思维,概念中基本都涵盖了前后、因果的关系,教师可先从因到果,带领学生分析概念的含义,而后从果回到因,将概念利用起来,进行实际的问题解析。如在教学青岛版“平移”,时,平移的概念为:“将物件的每点向同一方向移动相同距离”简而言之就是“等距同构”。那么反过来,如果可否将一个物体看作是被等距同构而来的呢?教师可在多媒体上出示两根铅笔,这根铅笔如果要平移,那么要结合概念,符合等距同构的定理,但也不妨反过来,把这根铅笔看作是已经完成了等距同构的物体,那么它原本会在哪个方位呢?这样反向推理,反而能够激发学生的平移兴趣,让学生更大胆的猜想,对平移概念的理解也更为深刻、全面。
二、采用数学法则与公式锻炼逆向思维能力
传统教学教师都以正向思维简单的概述公式,就急不可耐的展开公式下的问题互动,学生们对于公式的理解不深,甚至只能通过总结后的死记硬背去记忆公式,生硬的将公式穿插到题目中去,尝试解答。在逆向思维下,教师可先不阐明公式,让学生们动手操作,感受图形的抽象变换,进而了解公式的根本形成过程,灵活的分辨图形问题。如在教学青岛版?“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时,其公式为2(a+b)、4a,两个公式有某种内在联系,教师先不总结公式,而是先从生活出发,询问学生们:“咱们在体育活动中,跑一圈是多少米?”学生们基于常识回答:“400米。”教师则问:“谁说是400米的?你们量过吗?会不会有误差,其实是400多一点,我们平时岂不是多跑了?”学生们议论纷纷,教师接着提问:“拿起你们手中的铅笔盒,谁知道铅笔盒一圈多大?是长一点的铅笔盒更大呢?还是宽一点的更大?”学生们尝试实践,同时也在教师的指引下,开始量桌子一圈的长度,学生们操作结束后,教师问:“有什么量的比较快,又比较准的方法吗?”有的学生就提出:“桌子、铅笔盒横着竖着的两边都是相等的,只要量出横着的、竖着的一边,再*2、或者相加就可以了。”还有的学生说:“如果量黑板,上面够不着,量一量下面就可以了,上面和下面反正都是一样长的。”此时教师导入公式,与学生们适才总结的想法相对应,他们对于公式的理解更为深入,且对自己数学学习更具探索信心。
三、借助数形结合思想提高逆向思维能力
数相对来说比较抽象,而形更直观有趣;形相对来说比较笼统,而数又比较简明。数形结合有助于学生以逆向思维去简化复杂问题,验证学生的数学猜想。如教学有关“体积”的知识时,教师可让学生提前准备一些橡皮泥、纸盒等,去构建一个直观的体积,如做一个1cm3的体积,学生们可在形体创造中,去理解1cm3的概念,将体积单位与实物大小之间建立联系,让思维从抽象上升为具像,又从具像回归到抽象,从搭建一个体积出发,反过来了解体积的大小、空间形态。整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灵活互动,还在亲自参与中获得了充足的体验感,小学数形结合期间,可将数学的虚拟信息与实际的情境相联系,一些看似复杂的、捉摸不透的、难以接题意的问题,就被轻易的化解了。逆向思维的形成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感知数学实践意义,促使学生以数学思维看待实际问题,具有解析实际场景、分析虚拟问题的能力,逆向思维与情境、数形结合的联合,有助于学生独立吸收知识。
四、结束语
逆向思维是小学数学基础奠基的重要部分,可帮助学生构建数学的空间思维与想象思维,促使学生的思维灵活起来,能够辩证的看待数学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以深刻的理解去摸索问题思路。教师应关注逆向思维的教学问题,并尽可能以简化的形式导入逆向思维理念,让学生得心应手,在逆向思维之下理解数学。
参考文献:
[1]于云.利用微课培养小学生数学逆向思维的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7.
[2]冷少华.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研究[D].扬州大学,2019.
[3]周淑红.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