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引后辅”,让学习真实有效地发生

2020-12-21 03:51陈祖静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有效学习

陈祖静

【摘要】“先引后辅”教学模式是我校在开展《英特尔未来教育在常规课堂的实用性研究》中的创新。它是指围绕一个课题,先引导学生尝试,再针对学生在尝试过程中出现的疑难进行精准的辅导,使学生自学与老师辅导同步进行。此模式成功地引领了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的学力;更有效地建构了教师的“学情视角”,指引教师从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到教学策略方法的使用,都不偏不倚地走在“学情需要”的路上,让每一次学习都真实有效地发生。

【关键词】先引后辅;学情视角;有效学习

全国语文名师、上海师范大学的郑桂华教授在其专题讲座《写作教学改善的关键》中,曾郑重指出:“教学就是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持,提供学习的引导,没有支持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就没有发生,而是始终处于自然而然的状态,就没有教学状态下的有效。”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所呈现的教学内容必须基于真实的学情,必须是学生当前最需要的,不滞后,也不拔高,唯有如此,学生的学习经验或能力才有生长的可能、才是有效的。否则,即使你开展学习活动再丰富,课堂气氛再热烈,对学生而言,都是无效的。那么,如何才能把握住最真实的学情呢?

一、“先引后辅”模式的内涵

我校在开展《英特尔未来教育在常规课堂的实用性研究》中,在“先学后教”的基础模式之上,又创造性地提出“先引后辅”的教学模式。所谓“先引后辅”,即围绕一个课题,先引导学生尝试,再针对学生在尝试过程中出现的疑难进行精准的辅导,使学生自学与老师辅导同步进行。

此教学模式,易于教师在动态的前置性学研过程中把握当下最真实的学情,使其课堂教学内容真正指向学生所需,极大限度地提高各项学习活动的信度和效度。

二、“先引后辅”模式的教学策略

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大致形成了如下两个教学策略———

(一)利用学案引导学习、把握学情的策略

学案大致相当于我们常说的预习案,但它又和一般的常规预习案有所不同,其具有更明确的针对性:针对特定的教学文本,针对特定的教学目标(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学习作者在本文中的写法),以问题的形式设计出序列的学习活动。

语文教育专家陈隆升博士在《语文课堂“学情视角”重构》一书中告诉我们:“只有在问题状况下,你所需要的学情才会越来越清晰”。此预习案正是通过序列的问题,指引学生由表及里、从内容到形式展开对教学文本的自学历程。在这个历程中,学生通过自身已具有的学习经验,可以自行解决掉一些浅显的问题,同时,也会暴露出他们依靠自己的能力无法解决的疑难。毋庸置疑,这些疑难反映出学生对教师即将实施的教学内容理解的真实水平,呈现的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动态性经验,它们,正是我们需要把握的当下最真实的学情。抓住了它们,才是真正抓住了学生的学习起点,新的学习也才能有的放矢地展开。

(二)利用各种信息教育技术辅导解疑、提升学力的策略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有“三不教”原则:学生会的不教;学生自己能学会不教;老师教了学生也不会的不教。这“三不教”原则,体现的是对学生学力的尊重与培养。“先引后辅”的教学模式也力求贯彻这个原则,在当前学情状态下,以便利的形式向学生提供适时恰当的支持与引导,组织学生展开新的学习。

1.利用信息技术工具交流研讨,互辅互进

所谓“便利的形式”,就是指利用学生身边容易掌握和操作的信息技术工具(比如QQ、微信、微课掌上通等),建立各自的班级学习群,并按学力优、中、差的一定比例下设若干个讨论组,引导学生就自己在学案尝试过程中的所得或所惑,通过发布语音、文字或图片信息,开展与同学之间个体或群体(小组、全班)的交流与研讨。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并不直接提供支持与帮助,而是鼓励每个学生都要积极发言,互纠互辅,互问互答,互通有无,互相启发,运用集体智慧实现“自己学会”的目标。教师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浏览各小组及班级学习群中的讨论记录,发现学生通过与同学交流研讨后还不能解决的疑惑,或是在交流研讨中出现的新见或新差错。这些发现,将是教师组织进一步学习的新起点。

2.利用慕课资源精准辅导,自主提升

面对学习新起点,我们意识到:此刻的学生正处于“愤”“悱”的状态,犹如饥渴的行者需要清水一样,他们迫切地需要得到来自教师的辅导。

教师的辅导,可以是自己制作的课件、微课或优课,也可以是来自网络的资料或慕课资源链接,还可以是来自学生交流研讨中的新见解。而无论什么内容,都是建立在教师对新起点的全面细致分析基础之上,是针对学生“真正需要什么”而提供的支持与引导。

比如:学生在交流研讨中基本突破了“蔫”“骥”的难写笔画,但却忽视了“艰涩”的“涩”字,通过他们上传的照片,我发现至少有一半的学生写成了上下结构。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学生的问题主要是没有把握好字形的间架结构。于是,教师便在学习群中发布了“汉典”的网址链接,提醒学生去看这个字的书写视频,并再次书写两遍。这样做不仅强化了学生的记忆,同时,也教给学生今后自学难写字的方法:打开“汉典网”,观看视频,了解字义,加强识记。

在这样“愤而启,悱而发”的精准辅导之下,学生的需要得到了满足,他们借助教師提供的帮助,自己去尝试解决之前无法解决的疑难,不但获得了亲历的感受和经验,还于无形中提升了自己的学习信心与能力。

三、“先引后辅”模式的实践意义

“先引后辅”模式的形成,标志着英特尔未来教育技术在我校常规课堂上的应用已趋成熟。它从实践的角度,再一次为我们揭示———

(一)教学就是学的活动的充分展开

首先,学案本身就是一系列的任务驱动,所有驱动一步一个台阶,引导学生最终攀上终点(本课教学目标);其次,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平台,引导学生互辅互进或给予适当的教师辅导。整个“先引后辅”的过程中,学生始终开展着有指向、有组织、有结构、有可见成效的学习活动。在学的活动充分展开的同时,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二)教得完整不如学得充分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往往无意识地陷入“求完整”的误区,无论教授哪一门学科或哪一个文本,都务求从头教到尾,只要和文本有点关联的内容,都要走一遍。可我们却忽略了学生在课前的状态并不是一张白纸,更不是零学力。因此,“求完整”的课堂并不意味着高实效。而在“先引后辅”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充分的前置性学研,解决掉了通往教学目标路途上的“自己会的”“自己能学会”的问题,剩下“自己不能学会”的问题,使之成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

我们可以看到,这个课堂教学内容相比较最初的学案设计,已经成功地“瘦身”,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里,学生当然就有足够的时间去学透、学厚,实现学习经验的进一步生长。在“让学生学得充分”这一点上,“先引后辅”模式的确功不可没。

综上所述,“先引后辅”模式,成功地引领了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的学力,更有效地建构了教师的“学情视角”,指引教师从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到教学策略方法的使用,都不偏不倚地走在“学情需要”的路上,让每一次学习都真实有效地发生。

【参考文献】

[1]钟昌馨.学情视角下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重构[J].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8(9).

[2]林雪芬.有效性:课堂教学永远的追求[J].学生之友(小学版)(点金作文),2010(1).

猜你喜欢
有效学习
通过开放式提问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效果
即时通信软件在中学生有效学习中的功能
物理课堂中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浅谈高中英语的几点有效学习方法
运用体验式教学方式,实现对数学知识的有效学习
高中文综学科学习方法的中学生视角分析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课
小学数学课堂中小组有效学习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