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概念”的高中数学教学探索

2020-12-21 03:48张海强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大概念高中数学

张海强

【关键词】大概念;转化与化归;高中数学

2018年1月,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凝练了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即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处理六个方面,并以此为据,更新了课程内容与评价体系。值得注意的是,新课程标准首次使用大概念统整各学科课程内容,引领课程与教学改革,明确强调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笔者以为,大概念是核心素养的具体化,构建大概念视角下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是落实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一、大概念概述

大概念,英文为“big idea”,也有学者将其译为“大观念”。在教育领域,有关大概念的研究至少可以追溯到布鲁纳对于教育过程的研究,他强调,无论教师教授哪门学科,一定要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有助于学生解决课堂内外所遇到的各类问题。

随着对大概念研究的深入,大概念的内涵趋于统一,即大概念是一种高度形式化、兼具认识论与方法论意义、普适性极强的概念;它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简单词汇,而是作为一种深刻思想、学说的负载体,成为“思想之网”的枢纽,其表述方式可以是相关的概念、主题、有争议的结论或观点。

大概念的“大”不是指“庞大”和“基础”,而是指“核心”。“大概念”中的“概念”的英文为“idea”,大概念可以是概念,但不局限于概念,也可以是方法、思想和观点,它反映了专家的思维方式。大概念有三个显著特征:

首先,大概念反映专家思维。专家思维的一个典型特征是专家的知识是通过大概念来组织的,反映专家对学科的理解深度。

其次,大概念体现协同思维。大概念是从具体中概括出的抽象,体现出具体与抽象的两面性。

最后,大概念具有生活价值。专家的知识常常镶嵌在应用的情境中,因此,大概念对学生而言,极具生活价值。

从大概念的外延来看,大概念可以是位于学科知识金字塔顶的上位知识,也可以是一种学科思维方式、学科思想方法。大概念可以是学生学习的一个“纲”,是整合所学知识的“组织者”,是串联知识的“红线”。

二、作为大概念的“转化与化归”

关于化归,匈牙利女数学家路莎·彼得在《无穷的玩艺:教学的探索与旅行》一书中,讲了一则脍炙人口的故事,其大意是:“现有煤气灶、水龙头、水壶、当你要烧开水,应怎样做呢?”答曰:“ 在壶里注满水,放在灶上,点燃煤气即可。”“这自然是正确的,但若壶中已灌满了水呢?”这时,“灵活”的人可能说:“放在灶上,点燃煤气就可以了。”而数学家的回答则是:“把水倒掉”,就化成原问题了。

路莎评论说:“如上所述的推理过程,作为数学家的思维来说,是很典型的。他们往往不对问题进行正面攻击,而是不断地将它变形,直至把它转化为已经能够解决的问题。”

数学上有三类典型的转化:一是通过抽象概括,把一个实际问题转化为一个数学问题;二是通过引进恰当的符号或图形,把数学问题加以形式化,使题意明确地呈现出来;三是在数学内部的转化。由此可知,“转化与化归”具有大概念的三个显著特征,即具有专家思维的特征、具有生活价值、体现了具体与抽象的协同思维。因此,“转化与化归”堪称名副其实的数学学科“大概念”。

“转化与化归”的教学有两个关键,一是帮助学生建立“能够解决的问题或常见的模型”的集合,即转化的目标(目的地);二是帮助学生寻找转化的策略与方法,即转化的技艺(路径)。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进行了如下教学设计。

三、基于“大概念”的“基本不等式的综合应用”教学设计

“基本不等式”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因其变化灵活而成为学生学习的一大难点,学生往往花了许多功夫而不得要领,经常出现“一讲就会,一做就懵”的学习窘态。笔者以为产生这一教学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学生头脑中“能够解决的问题”的集合不明确,没有建立合适的模型;二是学生转化的路径不通畅,没有形成相对稳定的方法。

本课选择“转化与化归”为大概念,以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模型)为实现“转化与化归”的载体,明确学生应掌握的知识、能解决的问题及常见的模型的集合;以消元法、换元法和配凑法为落实“转化与化归”的工具和方法,让学生明确解决问题的路径与方法,做到有章可循。这一教学设计也初步勾勒出了基于“大概念”的课堂教学设计(复习课)的基本框架。

案例1:介绍华罗庚自学的“厚薄法”。

华罗庚是享誉中外的数学家。他的自学方法被称为“厚薄法”:第一步“由薄变厚”,即读书要扎扎实实,每一个概念、定理都要追根溯源,这样一来,本来一本较薄的书,由于增加了不少内容,就变得“较厚”了;第二步“由厚到薄”,通过分析、归纳、抓住本质,做到融会贯通,就是“由厚到薄”。

前阶段我们系统学习了基本不等式的主要内容,完成了“由薄到厚”的过程;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对以前学过的知识作归纳与概括,以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实现“由厚变薄”。

【设计意图】由华罗庚自学的“厚薄法”引出本课题,一方面起到学法指导的作用;另一方面就如何“由厚到薄”作一示范,为大概念“转化与化归”的出场做必要的铺垫。

【设计意图】①本题的选择旨在让学生领悟消元法和换元法(整体思想)是解决基本不等式试题的基本方法,为大概念“等价与化归”的落实提供有效的工具和方法。

【设计意图】①构建完善的模型结构,其中积定结构中有两个延伸模型,即②结构(模型)方法的三个层次:构建、识别

【设计意图】①利用换元法和消元法,将新问题转化与化归为已有模型,让学生体会大概念“转化与化归”的价值;②分母的结构特征是解题的有效观察点之一。

案例6:归纳总结。

本节内容可用“一二三”來总结。一个思想指转化与化归的思想;两类结构指和定结构与积定结构;三种方法指消元法、换元法和配凑法。其结构与关系如图1。

【设计意图】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节课的主旨,并用图示的方法揭示三者之间的结构与关系。这一教学环节有利于学生体会“厚薄法”的真正含义,领悟大概念“转化与化归”对知识与方法的统摄作用。

综上,大概念是一种高度形式化、兼具认识论与方法论意义、普适性极强的概念,其表达方式可以指向学科的核心概念、主题、有争议的结论或观点。因此,带着观点进课堂成为基于大概念的课堂主要特征,大概念理念下的课堂正从目标为本的课堂走向观点(观念)为本的课堂。本案例将大概念定位于数学思想(转化与化归思想),其设计或可成为复习课落实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一种操作样式。

猜你喜欢
大概念高中数学
围绕“大概念”设计STEM课程
以“大概念”主题开展科学教师参与式培训
基于大概念的中高年级现代诗歌教学策略的研究
以大概念的理念引领高中物理教学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情景—问题”教学模式研究
分层教学在高中数学中的研究
高中数学数列教学中的策略选取研究
调查分析高中数学课程算法教学现状及策略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高中数学课程有效提问研究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