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慧玲 黄磊
摘 要:经典阅读是重塑文化自信的重要依托以及实践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但当前中职学校经典阅读育人活动存在以下问题:育人理念片面化,重职业、轻人文;育人内涵碎片化,缺主线、欠系统;育人途径单一化,重传统、轻创新;保障机制薄弱化,缺合力、欠完善。中职学校需构建“二一六四”经典阅读的育人体系,以经典阅读为抓手,确立提升人文素养、职业素养“双线并行”的理念体系,构建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为核心的内容体系,借助教学实践、主题活动、社团建设、环境文化、信息化手段、社会实践“六位一体”的手段体系,完善组织、物质、制度、评价“四大机制”的保障体系,探索适合中职学校“以文化人”的育人路径。
关键词:中职学校;经典阅读;育人体系
基金项目:2019年第四期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自筹项目“中职经典阅读‘二一六四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ZCZ36)
作者简介:张慧玲,女,昆山花桥国际商务城中等专业学校高级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学;黄磊,男,昆山花桥国际商务城中等专业学校高级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20)10-0116-07
十九大以来,国家大力倡导全民阅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书香中国”,经典阅读再次与时代同频共振,发挥着强大的育人功能。近年来,各职业院校日渐重视以文化人、书香育人,然而中职学校在育人体系的构建上着眼点比较分散,需要深入系统地进行研究。
一、中职学校构建经典阅读育人体系的必要性
(一)经典阅读是重塑文化自信的重要依托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经典中所蕴含的价值导向、思想理念、道德规范,代表了民族主流文化。在“互联网+”时代,经典犹如文化之根脉。《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要通过开展经典诵读、书写、讲解等文化实践活动,挖掘与诠释中华经典文化的内涵及现实意义,以课程教材、资源平台及人才培养建设为基础支撑,为青少年的美好人生打下鲜明中国底色,为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提供有力支撑”。文化自信既需要立足当下、放眼未来,也需要不忘本来、回望传统,从经典阅读中汲取智慧力量,保留核心價值体系,使文化自信落地生根。
(二)经典阅读是实践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
中职学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落实立德树人是首要任务。通过对江苏昆山花桥国际商务城10家企业56名相关负责人进行调查得知,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中,专业知识和技能占16.1%,良好的心理素质占7.1%,奉献精神占10.7%,诚信占16.2%,职业道德占37.6%,其它占12.3%。由此可见,企业非常重视学生的道德素养,这为职业学校指明了人才培养的方向。阅读经典既能提高中职生的道德素养,又能满足企业对“德技融合”人才的需求,同时也能促进学校内涵的纵深发展。
二、中职学校经典阅读育人体系的现状分析
(一)育人理念片面化,重职业、轻人文
近年来,国家对“文化育人”日益重视,李克强总理连续两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为工业4.0时代、“中国智造”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因此,职业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为风向”的狭隘层面。与此同时,尽管有些学校也重视文化教育,但倾向于把“文化育人”中之“文化”单纯地解读为“专业文化”“专业品质”“职业素养”“工匠精神”等,而对“与未来工作世界相关的人文素养、道德伦理、审美能力、责任感、价值观等关注不足”[1]。另外,有些学校倾向于企业文化、行业文化教育,侧重技能教育、三创教育。由于过分强调职教特色,人文素养的教育被边缘化。
(二)育人内涵碎片化,缺主线、欠系统
尽管许多学校开展了经典阅读活动,然而是否形成常态化的育人机制?是否系统地构建了育人内涵?通过对苏州相城、吴中区、昆山等5所中职学校的1 721名学生调查得知,各校普遍认为经典育人很重要,但问及“学校是否设有阅读活动周(月)”时,48.2%的学生表示没有或不清楚;当被问及“学校最近一次举行经典诵读活动是在什么时候”,28.7%的学生表示“一年前举行过”,33.9%的学生明确表示“入校以来从未举行过”。根据问卷调查以及访谈学校相关部门负责人得知,经典阅读育人内涵存在三种情况:一是呈现碎片化现象,内容主题比较零散,缺乏整体的理念设计和明确的逻辑主线;二是活动主题未能序列化、系统化推进,阅读活动开展处于自发的、形式化的层面;三是对民族传统文化及精神内涵挖掘不够深入,嫁接企业文化、外来价值观的情况较多。
(三)育人途径单一化,重传统、轻创新
调查得知,目前67.5%的中职学校以班级教室作为宣传经典阅读的渠道,55.9%的中职学校以宣传栏或大屏幕作为宣传经典阅读的渠道,45.6%的中职学校以走廊文化作为宣传经典阅读的渠道,39.3%的中职学校以班会课或早读课作为宣传经典阅读的渠道。可见,各中职学校经典阅读育人的实施途径比较传统,且形式较为单一。扁平化、说教式、理论型、被动式、少创意、缺实践的教育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四)保障机制薄弱化,缺合力、欠完善
经典阅读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协作、相互配合、统筹推进。然而,目前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一是组织机制有欠缺。一些学校认为经典阅读只是语文教师、德育处的事,未纳入全员育人工程,未形成协同效应,缺乏具体的组织领导,造成发力分散,经典阅读活动难以形成长效育人机制。二是物质保障不到位。职业学校在技能大赛、创新大赛等方面经费投入较大,相对而言,比赛能在短期出成绩、争荣誉,是显性的、高效的投入。而依托经典阅读实现“立德树人”是一项长期的、隐性的内涵建设工程,投入大、见效慢,因而在物质经费方面难以落实到位。三是制度保障不健全。经典阅读育人体系需要建立一套组织管理制度、运行管理制度、队伍建设制度等,然而许多学校缺乏相应的制度,育人实效得不到保障。四是评价机制不完善。由于经典阅读育人在某种程度上属于精神道德层面的教育,较难进行直观的、量化的考核,评价标准模糊、单一化。
三、中职经典阅读“二一六四”育人体系构建
中等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以“全人教育”理念为引领,以深化核心素养为旨归,提出中职学校经典阅读“二一六四”育人体系的构建策略,具体如图1所示。
(一)确立“双线并行”的理念体系
为培养“素质本位、德技融合、知能并重”的高素质人才,经典阅读育人体系要将人文素养、职业素养融入教育教学过程中,双线并行,引导中职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首先,树立经典阅读“为人文素养打底色”的育人理念。学习弘扬经典中蕴含的人文底蕴、道德趋向、人格素养等精神品质,这既是学生自我提升的需要,也是传承民族精神的需要,例如,可以从《论语》中学习礼义道德,从《红楼梦》中学习审美鉴赏,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学习理想信念。其次,确立经典阅读“为职业素养塑外形”的育人理念。经典中蕴含着科学理念、职业操守、工匠精神等优秀品质,例如,《西游记》中的团队合作,《万物简史》中的科学精神,《卡内基成功之道》中的实践精神,这都能启发学生学会做事。“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2]。因此,帮助学生汲取经典中的内涵要义,才能使其行路致远,成为有素养、有底蕴的“工匠”,为其终身发展奠基。
(二)突出“一个核心”的内容体系
“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民族自信心,培养他们‘仁义礼智信的优良品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以及合作相处的为人原则”[3]。经典中蕴含着传统文化的精魂,坚持经典阅读能传承文明、增强文化自信。中职生文化基础薄弱、行为习惯尚待改善,因此要遵循中职生的认知规律,分阶段、定主题地有序推进,具体内容框架为“一体、三阶、五维”,即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取法西方、兼容并包,分三个阶段(学年)、五个维度开展阅读,每学期分别确立阅读主题,具体如图2所示。
1.阅读培基阶段:立德修身教育。“阅读培基阶段”针对的是中职一年级的学生,从入学到调整、适应,学生的人生观逐步形成,要将经典阅读融入养成教育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行为规范。此阶段学生适合阅读关于礼仪规范、孝亲敬长、诚信自律、友善待人等经典作品,学习立德修身、为人处世之道,如《弟子规》《论语》《名贤集》《菜根谭》《增广贤文》《朱子家训》等国学经典。中职一年级阅读国学,一是因为这些经典大多韵律感极强,朗朗上口,能唤起学生的阅读体验、审美共鸣;二是因为这些经典中的价值观、人生观厚植于本民族的文化,學生阅读时会不自觉地受到熏陶感染,为其成长发展奠定精神基础,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阅读培基阶段旨在通过阅读经典,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转化成学生崇高的价值追求和自觉道德行为,以帮助他们把好人生的“总开关”,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4]。
2.阅读塑形阶段:工匠精神教育。“阅读塑形阶段”针对的是中职二年级的学生,该阶段的学生对学校、专业有了一定的认识,性格心理由浮躁趋于稳定,但对未来职业规划、岗位意识还比较模糊。此阶段推荐学生阅读关于勤思善问、专心致志、持之以恒、精益求精之类的书籍,可以是古今中外的小说、散文、自传,也可以是中外企业管理、职场经验类作品,如《白话庄子》《西游记》《傅雷家书》《名人传》《大国工匠》《匠人精神》等。通过对经典进行提炼萃取,将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等融入阅读中,让技能与人文并重,这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事实上,“匠人精神”并非国外的精神产物,从《诗经·卫风》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到春秋时的“物勒工名”,从庄子笔下《庖丁解牛》的游刃有余,到《核舟记》的精雕细刻,都有民族传统精神的印记。通过阅读交流、汇报展示、讲座访谈、参观学习等方式,引导学生立足平凡的岗位,正确定位自我。
3.阅读升格阶段:家国社会教育。“阅读升格阶段”在第5个学期进行,此时学生的心理发展由适应阶段、成长阶段,逐步过渡到了成熟阶段,性情相对沉稳理性。他们面临毕业或注册入学,即将踏入社会,从“自然人”成为“社会人”。此阶段要从校园投向社会,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就业观、创业观,逐步实现从成人向成才、成功的人生过渡。此时适合阅读关于责任担当、奉献精神、环保和公德意识、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类的作品,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提高境界和情怀,如《呐喊》《人生》《平凡的世界》《曾国藩家书》《三体》《狼图腾》《比尔·盖茨传》等。此类作品能够引导学生始终保持爱国情怀,树立社会服务意识,认识自我价值。这一阶段尽管时间短,但却是引导学生理性思考目标、理想、人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时期,只有将阅读渗透到日常教育、活动实践中,为社会培养“有德有才”的劳动者,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最基础、最有力的人才支撑。
(三)构建“六位一体”的手段体系
1.以教学实践增加阅读深度。课堂是推进阅读实施的主阵地。中职生的学习基础较差,阅读主动性和阅读能力尚待提升,他们倾向于碎片化、消遣性、娱乐性的阅读,停留在“浅阅读”层面,缺乏研究性、专题性、系列性的“深阅读”。他们的困惑在于“为何读、读什么、怎么读”,这需要教师主动介入,从选篇推荐、阅读方法、时间组织、成果展示、评价管理等方面,及时进行指导,激发学生的阅读动力,促进其深入阅读。如通过批注阅读、比较阅读、拓展阅读等方法,教会学生筛选信息、把握要点、提炼概括,掌握阅读方法,由“读得懂”到“懂得读”,提高鉴赏和思维能力;通过交流、分享、展示,引导学生学会评价,实现阅读能力的迁移。除课堂教学外,要充分利用好早读课、班会课等进行阅读,统一组织、集中管理,从而保障阅读活动的有效开展。
2.以主题活动增加阅读广度。活动育人以其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组织灵活等特点而受到师生欢迎,由课堂走入到校园,学生阅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内涵和外延都得到了拓展延伸。经典阅读主题活动的开展要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应注意以下五点:一是主题性,要有计划、分年级、分层次、分阶段设置阅读活动主题,根据学情和育人目标有序推进,梯度上升。二是系列性,阅读活动需要确立不同阶段的育人主线,系列性开展,全方位促进学生人格的养成,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习惯。三是辐射性,尽可能调动学生参与,形成全员覆盖、同伴效应,推广集体阅读,使之具有稳定性、辐射性。四是趣味性,活动要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避开说教,让学生乐于接受,如诵经典比赛、看经典影视、唱经典诗词、演经典片段、配经典之声等。五是时代性,经典传播也要与时俱进,在传统文化中融入现代因素,如借鉴《声临其境》《经典咏流传》《朗读者》《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等,让学生亲近经典、热爱经典、传承经典,从而坚定民族文化自信。
3.以社团建设增加阅读高度。主题活动重在普及性阅读,社团建设重在打造精品。社团具有小众化、自发性、灵活性、民主性等特点,加之社团成员拥有共同的阅读兴趣爱好,组织管理相对容易。学校可配备专业教师辅导,培育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制定阅读计划、集中阅讀研讨、定期展示汇报、阶段总结评价,教师进行方向引领、方法指导,学校搭建平台、打造特色、形成品牌。通过开展好书推荐、共读一本书、演讲辩论、“我家”讲坛、专题讲座、原创分享等方式,结合中华传统文化节日、企业文化、专业特点、地方特色开展活动,形成独特的育人特色品牌。
4.以环境文化增加阅读温度。良好的环境能起到感染、暗示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使学校的每一面墙壁说话,发挥出人们期望的教育功能”。利用教室、走廊、橱窗、校舍等进行宣传经典文化,利用图书角、宣传栏、广播站、校园网、图书馆、电视墙、手抄报、微信平台等加强阵地建设。尤其是在名人名言、历史典故、诗词哲理中蕴含着有深度、有温度的思想精神,以此来对学生进行文化渗透、价值观引导,往往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5.以信息化手段增加阅读宽度。信息化时代带给传统阅读方式极大的冲击,因此要充分考虑阅读环境、载体、方式等变化带来的影响,以信息化手段增加阅读宽度。一是整合资源信息,丰富阅读内容。按照“一体、三阶、五维”的育人内容体系,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将经典阅读的文本图片、影像资料、声音动画、网页链接、微课、讲座等推送给学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弥补传统教材选篇有限、课堂学习时间和资源不足的局限。例如,在线上开展“空中课堂,云传经典——名著导读专题”活动,教师以微课的形式,介绍名著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插播精彩的影视镜头,对经典片段进行赏析,让经典以更丰富、立体的方式呈现。二是依托媒介平台,拓宽阅读渠道。除传统纸质阅读外,可以利用微信、微博、QQ、抖音、美篇、电子相册、喜马拉雅FM、配音秀APP等平台软件,丰富阅读经典的渠道,在时间、空间、资源等方面增加阅读宽度,“改变原来的‘灌输型单一模式,转变为通过内容产品创新、方式方法革新、资源功能更新达到‘循循善诱、娓娓道来的目的……使‘第三课堂的教育内容透过‘眼球直达‘心灵”[5],调动阅读主体的参与热情。
6.以社会实践增加阅读厚度。一是借助校企合作解读企业文化。通过邀请企业专家、行业人士讲座以及学生参观企业、采访调查、实习实践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优秀企业的用人理念、先进员工的职业素养。二是通过联系社区、服务社会帮助学生增加阅读体验。通过展示汇报、参加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公益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开阔视野。同时,依托地方文化开展阅读活动,如阅读地方史志、名人传、风俗人情录,帮助学生承续乡史文化、树立家国情怀。
(四)完善“四大机制”的保障体系
一是建立组织保障。经典阅读育人体系是学校的一项全员育人系统工程。因此,要以学生阅读为主体,以教师引领为主导,以阅读基地建设为平台,以各部门协调为保障,以家校合作为后盾,以校企文化共建为外延,以社会实践为补充,建立网络式的全员育人体系。只有整合多种教育资源,才能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二是建立物质保障。阅读基地建设、阅读网络平台建设、阅读资源开发、校本教材编写、指导教师培训、活动组织和管理、图书馆等基础设施建设都需要经费支持。学校要做好统筹安排,为推进经典阅读育人体系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三是建立制度保障。经典阅读育人的推进需要建立课程开发制度,以保障其顺利实施。同时,主题系列活动的开展、社团管理、校外阅读实践活动等都需要做到有计划、有组织进行。四是建立评价机制。经典阅读育人体系需建立考评机制,对活动组织进行评价反馈,对学生的阅读实效进行检验,对社团的组织建设等进行考评。将学生阅读数量、内容、时间、过程、效果、参加活动情况等纳入考评范围,采用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的考核法,考察学生通过经典阅读在人文素养、职业素养方面的提升情况。
参考文献:
[1]陈向阳.中职公共基础课课程标准:背景、挑战与策略选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9):10-16.
[2]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2).
[3]姚洪运.关于高职院校传统文化育人的新思考[J].河北职业教育,2018(5):9-11.
[4]李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J].世纪桥,2017(12):70-72.
[5]冉真真,刘佳欢,董华,等.高校“第三课堂”建设初探[J].文教资料,2019(12):169-171.
[责任编辑 刘素萍]
Construction of "2164" Education System of Classic Reading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ZHANG Huiling, HUANG Lei
Abstract: Classic reading is an important support to reshape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an important carrier to practice moral cultivation. However,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education activities of classic reading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such as one-sided education concept,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vocational elements, neglecting humanities; fragmented connotation, lack of main line, lack of system, single way of education, emphasizing tradition and neglecting innovation; weak security mechanism, lack of joint force and imperfect.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need to build the education system of "2164" classic reading, take classic reading as the starting point, establish the concept system of "double parallel" to improve humanistic quality and professional quality, construct the content system with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al spirit as the core, make use of teaching practice, theme activities, community construction, environmental cultur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eans and social practice, improve the guarantee system of "four mechanisms" of organization, material, system and evaluation, so as to explore the educational path suitable for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Key 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classic reading; education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