胬肉切除术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效果分析

2020-12-21 01:56陈雪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年23期
关键词:翼状胬肉屈光度

陈雪

翼状胬肉属于眼科常见病症,中医临床领域将该病症称之为胬肉攀睛,生活中人们将之称之为鱼肉。中老年人高发,研究显示[1],其发病率占该病患者的1/3 左右。手术属于主要治疗方式,但常规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为优化临床治疗效果,必须不断创新手术治疗方式,以恢复患者眼部健康[2]。本次研究旨在分析翼状胬肉患者采用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屈光度的影响,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7 年12 月~2018 年12 月收治的76 例翼状胬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计算机随机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38 例。实验组患者中男20 例,女18 例;年龄40~75 岁,平均年龄(56.96±7.25)岁。对照组患者中男21 例,女17 例;年龄42~71 岁,平均年龄(56.88±7.31)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翼状胬肉临床诊断标准;②患者或或家属自愿签订授权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既往眼部手术史患者;②双眼患者;③依从性差或中途脱落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胬肉切除术联合生物羊膜移植术治疗,实验组患者采用胬肉切除术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术前,检查两组患者眼底情况、视力情况及眼压水平,术前7 d 应用地塞米松滴眼液,3 次/d。采用开睑器对患者行开睑干预,应用浓度为2%利多卡因对患者结膜进行浸润麻醉,沿患者翼状胬肉方向做弧形手术切口,钝性分离球结膜组织与胬肉组织,注意不可损坏患者球结膜组织,确保球结膜完整性。从角膜部位对胬肉头部进行剥离,沿患者角膜面积巩膜面对胬肉颈部进行剥离,彻底清除病变组织,保持角膜创面平整程度,采用烧灼方式进行止血。对照组患者行生物羊角膜移植,无菌条件下,将生物羊角膜覆盖患者裸露巩膜区域,需将羊膜上皮面朝上,羊膜边缘部位埋入患者球结膜位置。实验组行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在患者同侧或者对侧眼部取结膜组织,可以取角膜缘上皮组织,植片大小要大于移植区域,将植片光滑的一面向上,平铺于植床位置,确保植片与植床的角膜缘处于对合状态后,采用分隔号线对植片进行间断缝合,术后加压包扎2 d,采用人工泪液和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商品名:典必殊)进行抗炎处理,术后2 周拆线。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手术前后视力水平及屈光度,临床指标(角膜上皮愈合时间、不适感持续时间、住院时间),泪膜破裂时间和泪液分泌水平。随访1 年,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复发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前后视力水平及屈光度比较 手术前,两组患者视力水平和屈光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实验组患者的视力水平和屈光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前后视力水平及屈光度比较()

表1 两组手术前后视力水平及屈光度比较()

注:与对照组手术后比较,aP<0.05

2.2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 实验组角膜上皮愈合时间(1.91±0.41)d 短于对照组的(2.51±0.69)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608,P=0.000<0.05);实验组不适感持续时间(3.28±0.58)d 短于对照组的(5.11±1.33)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775,P=0.000<0.05);实验组住院时间(6.18±1.96)d 短于对照组的(9.06±1.52)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158,P=0.000<0.05)。

2.3 两组泪膜破裂时间和泪液分泌水平比较 实验组泪膜破裂时间(9.37±0.21)s 短于对照组的(10.65±0.74)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0.258,P=0.000<0.05);实验组泪液分泌水平(9.92±0.40)mm/5 min 低于对照组的(10.32±0.16)mm/5 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724,P=0.000<0.05)。

2.4 两组复发情况比较 随访1 年,对照组复发9 例,实验组复发2 例。实验组复发率5.26%(2/38)低于对照组的23.68%(9/3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208,P=0.022<0.05)。

3 讨论

翼状胬肉与慢性炎症性病变相关[3],发病可为单眼或者双眼,外形与昆虫翅膀相似。翼状胬肉属于眼睑部位球结膜与角膜部位生长的赘生组织,呈进行性发展,发展到一定程度可对瞳孔区域产生负面影响,直接影响患者视力水平。翼状胬肉属于结膜下及睑裂部球膜下组织发生的增生、变形及肥厚情况,会逐渐向角膜内部发展,形状为三角形。研究显示[4],翼状胬肉病症发生与遗传、泪液分泌、营养物质缺少等因素密切相关,也与患者长期受到风沙、热量、刮风及日光照射影响息息相关,农民、渔夫、工人及长期户外运动的劳动者发病率较高[5]。手术切除是该病主要治疗方法,能够减少翼状胬肉对角膜部位的压迫感,改善其对眼角膜的牵拉作用,有利于发挥对瞳孔的遮蔽作用,从而恢复患者视力[6]。但是常规手术切除方式,会影响角膜功能,导致角膜创面残留较大的胬肉,术后,影响角膜正常形态和患者视力水平恢复。

近年来,羊膜移植技术及角膜干细胞移植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领域,羊膜属于人体胎盘里层血管膜,主要由基底膜组成[7],羊膜内部无血管基质,其可对患者组织中纤维细胞的转化生长因子产生抑制作用,降低肌原纤维细胞分化作用,抑制瘢痕生成,能够提升炎性细胞凋亡速度,减轻患者血管化及炎性症状[8],提升上皮组织增生愈合速度,减少上皮细胞凋亡的可能性,从而维持患者上皮组织的正常状态。

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方式能够在接近胬肉的位置进行增殖干预,有利于使胬肉产生向心性移动作用[9],对病变区域的角膜组织具有一定的覆盖作用,有利于恢复患者角膜缘上皮组织的正常结构与功能,还能够覆盖角膜上皮的缺损部位,恢复患者角膜的正常形态[10]。且通过该方式,有利于令患者的角膜弹性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能够降低术后散光情况的发生率。

本次研究表明,手术前,两组患者视力水平和屈光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实验组患者的视力水平和屈光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角膜上皮愈合时间、不适感持续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泪膜破裂时间短于对照组,泪液分泌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 年,实验组复发率5.26%(2/38)低于对照组的23.68%(9/3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208,P=0.022<0.05)。提示,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可有效改善患者视力水平和屈光度,缩短术后不适反应时间,缓解患者流泪不止等症状,且降低复发率。

综上所述,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临床疗效显著,有利于优化屈光度,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翼状胬肉屈光度
青少年近视初诊散瞳前、后的屈光度比较
调整切削屈光度对飞秒激光辅助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高度近视疗效的影响研究
刨根问底之翼状胬肉
绷带型角膜接触镜在翼状胬肉逆行撕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的应用
翼状胬肉的治疗及其并发症
阿托品与复方托吡卡胺在儿童验光的差异比较
眼睛长胬肉要不要治
飞秒激光制瓣联合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治疗不同屈光度近视的疗效分析
翼状胬肉自体干细胞移植术后口服中药治疗60例临床观察
眼翼状胬肉治疗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