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洛酮治疗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分析

2020-12-21 01:56张吉芳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年23期
关键词:纳洛酮动脉血血气

张吉芳

慢阻肺属于呼吸内科疾病,特点是发病率高、病情进展慢、周期长,表现为肺通气不足,会引起肺通气血流比例变化异常,增加机体耗氧量,且会直接影响到患者颈动脉窦受体,造成呼吸兴奋,加重患者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情况,继而造成不同程度的呼吸衰竭症状[1]。作为慢阻肺常见并发症,呼吸衰竭会危及患者生命安全,临床多行解痉祛痰、抗感染、吸氧等常规治疗,虽能改善呼吸衰竭症状,但疗效差强人意,且并发症较多,安全性欠佳,不易为患者接受[2]。近年来,纳洛酮在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治疗中应用较广,作为阿片类受体拮抗剂,能阻碍下丘脑受体与内啡肽的结合,可有效减轻呼吸抑制症状及肺间质水肿症状,效果较好[3]。因此本研究于2019 年4 月~2020 年4 月抽取88 例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纳洛酮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 年4 月~2020 年4 月收治的88 例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组和治疗组,每组44 例。常规组男24 例,女20 例;年龄51~76 岁,平均年龄(65.72±4.03)岁;病程0.4~7.1 年,平均病程(3.87±1.69)岁。治疗组男23 例,女21 例;年龄52~77 岁,平均年龄(66.38±4.29)岁;病程0.5~7.8 年,平均病程(4.16±1.84)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确诊为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预计生存期>3 个月的患者;同意本研究的患者;无纳洛酮过敏史的患者;研究获得伦理委员会批准。

排除标准:对医生治疗不依从的患者;一般资料不完整的患者;存在沟通障碍、意识障碍患者;有精神类疾病史的患者;脏器功能异常患者;有凝血功能障碍患者。

1.2 方法 常规组行平喘、抗感染、低流量吸氧治疗,同时纠正机体水电解质紊乱、酸解失衡状态。治疗组在常规组基础上行纳洛酮(海南碧凯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73661)治疗。在10 ml 氯化钠注射液(浓度为0.9%)中加入0.8 mg 纳洛酮,对患者行静脉推注治疗,2 次/d,两组治疗周期均为4 周。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血气指标及临床疗效、症状消失时间。肺功能指标:包括最大通气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用力肺活量以及第1 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等;血气指标: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等。疗效判定标准:显效:血气指标基本恢复,头晕、呼吸困难等症状基本消失;有效:血气指标有所改善,头晕、呼吸困难等症状有所改善;无效:与上述标准不符,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症状消失时间包括咳嗽、咳痰、气短、呼吸困难消失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最大通气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用力肺活量以及第1 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最大通气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67.84±6.52)%、用力肺活量(3.01±0.62)L、第1 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56.13±6.08)%均高于常规组的(48.19±6.73)%、(1.78±0.34)L、(42.75±6.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气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动脉血氧分压(10.23±1.39)kPa 高于常规组的(8.74±1.65)kPa,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6.94±1.53)kPa 低于常规组的(8.19±1.26)kP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比较()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比较()

注:与常规组治疗后比较,a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气指标比较(,kPa)

注:与常规组治疗后比较,aP<0.05

2.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治疗显效23 例,有效18 例,无效3 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3.18%(41/44);常规组治疗显效17 例,有效17 例,无效10 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7.27%(34/44)。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4226,P=0.0355<0.05)。

2.4 两组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治疗组咳嗽、咳痰、气短、呼吸困难消失时间均短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症状消失时间比较(,d)

表3 两组症状消失时间比较(,d)

注:与常规组比较,aP<0.05

3 讨论

慢阻肺临床发病率较高,病程迁延,发展缓慢,反复发作,对患者肺功能有严重损害,其发病与环境、空气质量有着密切联系。慢阻肺高危因素是抽烟、吸入有害气体、颗粒、环境因素等,会引起肺部异常炎症反应,损伤肺组织,若未行系统化治疗,会导致呼吸衰竭等症状的出现,表现为呼吸困难、呼吸抑制等,更甚者会危及生命安全,因此,发病后需要积极进行治疗。

有学者指出,慢阻肺患者多存在肺功能异常,患者呼吸功能降低,若合并呼吸衰竭,则会加重肺功能损伤,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对患者自身的劳动力、工作等产生不利影响。为延长其生存周期,需对呼吸衰竭症状进行抑制,从而有效改善患者肺功能[4]。脑啡肽、强啡肽、内啡肽是人体内源性阿片肽,主要来源于脑垂体及脑外周组织,当出现严重缺氧或感染症状时,会提高机体整体应激反应,激活垂体前叶生物活性,促进内啡肽等物质的释放。当内啡肽等物质释放过多时,会有机结合下丘脑受体,抑制人体呼吸,引起呼吸困难等症状的出现,若治疗不及时,会导致呼吸衰竭[5]。因此,在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的治疗中,可考虑通过抑制内源性阿片肽水平达到治疗目的。

在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治疗中,纳洛酮较为常用,能对呼吸中枢系统兴奋性进行激活,继而有效改善肺换气功能,还能对肺间质水肿进行缓解,增加患者每分钟潮气量和通气量。此外,纳洛酮在治疗时还能改善二氧化碳潴留情况,有效减轻脑水肿症状,在患者肺功能改善中价值显著[6]。相关研究发现,若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会增加内啡肽的释放,引起低血压、脑水肿、休克等病理反应,加剧呼吸衰竭症状,导致动脉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等血气指标出现异常。在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治疗中,纳洛酮属吗啡特异拮抗剂,组成结构接近于吗啡,能抑制内源性阿片肽的损伤及毒副作用,降低内源性阿片肽水平,还能结合吗啡受体,阻断受体与内源肽的结合,从而对血气指标进行改善,达到减轻呼吸衰竭症状的效果[7]。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治疗组最大通气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67.84±6.52)%、用力肺活量(3.01±0.62)L、第1 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56.13±6.08)%均高于常规组的(48.19±6.73)%、(1.78±0.34)L、(42.75±6.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动脉血氧分压(10.23±1.39)kPa 高于常规组的(8.74±1.65)kPa,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6.94±1.53)kPa 低于常规组的(8.19±1.26)kP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纳洛酮不仅能提升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还能改善肺功能及血气指标,促进患者肺功能以及血气指标恢复,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较常规治疗更具推广价值。张亮宇[8]研究结果与本研究结果一致,仅存在较小的数据差异。同时,本研究结果指出,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咳嗽、咳痰、气短、呼吸困难消失时间均短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采用纳洛酮治疗的患者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症状的消失时间较快,减轻了患者的躯体负担和心理压力。

综上所述,对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行纳洛酮治疗,其治疗效果显著,且患者肺功能及血气指标得到明显改善,症状消失时间较快,可以减轻患者痛苦,建议广泛使用。

猜你喜欢
纳洛酮动脉血血气
经皮血气分析仪TCM4的结构原理及日常维护保养与常见故障处理
补喂植物多酚对伊犁马1000m速步赛运动成绩及血气指标的影响
磁共振血管造影在颈部动脉血管中的应用
纳洛酮联合无创呼吸机对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肺功能及PaO2、pH、PaCO2水平的影响
勘误声明
纳洛酮治疗急性非麻醉药物中毒性昏迷的临床治疗效果
NIPPV联合噻托溴铵吸入治疗对慢阻肺合并慢性呼衰患者肺功能以及动脉血气的临床效果分析
为什么要抽动脉血
纳洛酮:不仅仅是“解酒药”
黑珍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