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文娟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近年来,伴随微媒体新型网络科技手段的日新月异,历史虚无主义兴风作浪,大有跨越学术研究藩篱向普罗大众生活领域恣意蔓延之势,其要害在于通过形式上精心拼裁、内容上曲意逢迎、观念上似是而非的大量唯心史观观点的流布扩散,企图解构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消解马克思主义的一元主导地位,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予以根本否定。而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定型的关键时期,往往成为当下历史虚无主义重点侵害的社会人群。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更进一步促动高校将如何廓清微媒体时代历史虚无主义话语传播的策略理路,作为当前亟待破解的时代课题予以深度阐发。
尽管当今历史虚无主义的政治目的性异常明确且险恶,但它一旦搭线“反思历史”“学术研讨”“解密真相”“泛娱乐化”“网络自由”等舆论幌子,对涉世未深、历史知识欠缺、钟情微媒体交流的青年大学生而言,必定极具渗透性、迷惑性和腐蚀性,给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带来极大冲击威胁。有鉴于此,习近平特别强调:“只有真正弄懂了马克思主义,才能在揭示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上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才能更好识别各种唯心主义观点、更好抵御各种历史虚无主义谬论。”[1]夯实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教育,掌控历史唯物主义这柄祛蔽利器,乃是高校有力驳击历史虚无主义微媒体话语传播的根本理路。
毋庸置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彰显鲜明的意识形态特性。一段时期以来,四门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担纲高校对大学生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职责,在为国家输送契合新时代“又红又专”建设需求的高层次人才方面功不可没。但值得人们高度警惕的是,最近几年,面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汹涌来袭、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演进、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日渐式微等诸多难题,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课程体系中日渐呈现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的发展态势。这要求四门课程必须协同扭转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失语”“失踪”“失声”的教育现状,强力稳固其有效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肆意侵蚀的主渠道地位。高校务必充分借助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教育平台,依据四门课程各自蕴含的学科特点,把脉四者之间知识体系的学理优势,擢升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机制的联动效应,以期凝练筑牢它们共同回击历史虚无主义的教育合力。其中,高校应当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为基准,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理论教育为着力点,通过深入揭示历史虚无主义生发的认识论根源,为大学生戳穿其唯心主义历史观本质,提供哲学视域的系统认知与方法论指导。应当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关键,以中国近现代抗争史、革命史、建设史、改革史为侧重点,通过全面回顾中华民族百余年来不畏艰险的伟大奋斗历程,为大学生驳斥历史虚无主义的恶意诋毁,提供历史视野正确史实的坚实支撑。应当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为枢纽,以中国共产党党史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史为发力点,通过详尽厘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理论架构,为大学生增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提供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阐释。应当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拓展,以历史道德和法律意识为迁延点,通过大力强化评介中国近现代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科学性、全面性、辩证性,给予大学生“史德”与“法律”层面的双重规范。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自问世以来,一贯兼具“批判的武器”与“武器的批判”两重特性,其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性对历史虚无主义具有天生震慑力。日前,历史虚无主义借助微信、微博、微视频、QQ、论坛、贴吧、移动客户端等网络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借由与历史主题相关的学术会议、影视作品、大众电子读物,鼓噪学术创新、娱乐时尚、告别崇高等舆论噱头,采取无中生有、随性扭曲、编排臆造等惯用伎俩,不断花样迭出地抛售各种荒谬言论,频频挑战国人民族情感与道德良知的心理底线。一时间,诸如“西方近代侵略有功论”、中国共产党“游而不击论”、刘胡兰“小三论”、邱少云“有违生理学论”、狼牙山五壮士“祸害乡民论”、毛泽东功绩“全盘否定论”、雷锋日记“捏造论”、赖宁“官二代论”等不实言论,搅动一波波恶搞历史、颠倒公论、混淆视听的网络公害潮。尤其是那些以学术研究“前沿成果”伪善外装示人的历史虚无主义错误观点,经由微媒体的迅速传播、发酵,对青年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这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务必尊重大学生猎奇求新、标新立异的认知偏好,将微媒体典型歪曲观念主动引介课堂,高擎历史唯物主义这柄“批判的武器”,依托丰富详实的历史史料和正史书籍,借助发达的现代微媒体形式,为大学生展现真实的历史“信史”,针锋相对地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悖论托辞开展事实辨析与学术批判,以对其各个击破,使其无处遁身,以正视听。进而在甄别历史虚无主义散布讹论的过程中,教育大学生深切探寻其传播规律和现实路径,深度揭批历史虚无主义有所虚无有所不虚无、只见支流摒弃主流、戏谑恶搞无底线的真实诉求,铲除历史虚无主义在高校赖以生存的理论根柢、学术生态和话语空间,提高唯物史观教育释疑、解惑、驳正、纠错的现实有效性。
纵览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在我国的散布轨迹不难发现,愈是在全国上下齐心纪念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的关键当口,愈是其掀起新一轮微媒体流言之际,这几乎已成为历史虚无主义屡试不爽的不二定律。它通常以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的挫折失误为重点领域,断章取义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不断夸大渲染大跃进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所谓的“惨绝人寰”。又每每以五四运动、抗日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以及毛泽东和革命先烈等重要历史人物引爆话题,以实现其诱导大学生“告别革命”走向资产阶级共和的政治阴谋。这要求高校绝不能单纯停留在被动驳正层面,务必彻底改变既往思想政治教学课堂与社会实践第二课堂两张皮、单兵作战、自话自说的陈旧教育模式,紧抓我国对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等大型纪念日的教育关键契点,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各类思想文化阵地的灵活性和亲和力,积极引导青年大学生踊跃开展主旨鲜明的历史纪念活动,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敢于主动出击,善于果敢发声。譬如,高校通过组织专题学术讲座、历史主题演讲、党史国史知识竞赛、爱国主题征文、公祭先贤英模、红色经典影视鉴赏、革命歌曲歌咏比赛、参观历史博物馆、抗战史社会调研等活动,着意向大学生灌输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方法,有的放矢地强化其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鉴别力和免疫力,深刻洞悉“历史虚无主义通过它的反历史、反科学的研究方法,表现出它的唯心主义历史观。它违背实事求是的历史研究的根本原则,违背全面、客观的历史研究方法,否认和反对阶级分析的历史研究方法”[2],从而使他们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危害、本质企图真正了然于胸,自觉增强政治敏锐度、扶正共产主义信仰、提升正本清源能力。
人常言:“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高校可谓当下历史虚无主义觊觎浸染的重点场域,谨防大学生理想信仰出现“软骨病”的核心要旨在于及时补足“精神之钙”,而挖掘高校自身在校园微媒体文化优势资源的教育潜质,厚培青年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弘扬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乃是高校强势反击微媒体中历史虚无主义奇谈谬论的核心理路。
当今,我国广大民众与历史虚无主义这场严肃的政治斗争,说到底即是一场意识形态领域价值观的争夺战。意识形态阵地远非空白地带,真理道义不去抢占思想舆论制高点,各类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思想流毒必定泛滥成灾。历史虚无主义炮制者尽管表面大放厥词,极力鼓吹“去意识形态化”,但却事事奉西方理论制度和西方文化观念为圭臬,其褒西贬中、颂古非今的不经之谈,不过是“抽象人性论”腔调遮蔽下的“全盘西化论”而已,以此裹挟不明真相的青年大学生不自觉充任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吹鼓手。高校为肃清历史虚无主义在微媒体以讹传讹的文化温床,务必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价值旨趣的统摄导向功效。一方面,高校必须秉持培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有”人才的教育初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方位巧妙贯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教导莘莘学子扣好人生价值观的“第一粒纽扣”,建构辐射全体人员学业探索、平素生活、网络互动、人际交往的长效教育机制,劝诫他们勤学以求真、修德以固基、明辨以善断、笃实以恒进,真切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动内化为精神遵循、外化为行为规范。另一方面,高校必须把握微媒体的时代脉动与“95后”大学生的认知特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巧妙融入微媒体,倾力做好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微空间的现代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通过“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3],提高主流价值观的感召力和濡染力,敦促广大青年学子达成高度政治认同,从而挤压历史虚无主义在微媒体领域的散播空间。
历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精神渊薮、文化标识、心灵归宿之命脉所在,是人类社会最好的教科书和清醒剂。但随着当今教育功利主义色彩愈加浓厚,它已在相当程度上钝化了高校历史教育本身所内蕴的历史认同、文化传承、资政育人的教育效度,继而无形之间给历史虚无主义诘难中国近现代史以可趁之机,尤其党史国史“是国内外敌对势力攻击和丑化我们党和国家的重要‘由头’,党史、国史上许多重大、敏感问题容易成为他们宣扬历史虚无主义,实施西化、分化图谋的借口”[4]。这促动高校务必教导大学生,无论隐匿虚拟的微媒体,还是身处现实的人类社会,皆要以科学历史观正确看待、客观评判党史国史中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必须告诫大学生要尊重历史、敬畏历史,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今人应当汲取苏东剧变覆车之鉴,不可虚无历史、虚无文化,更不可数礼忘文、枉辔学步。必须告诫大学生要学习历史、探究历史,尤其要将学研党史国史视为青年一代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修课,重视自我教育,自觉亲近红色资源。必须告诫大学生要运用历史、以史铸魂,对历史虚无主义敢于亮剑,遵从历史辩证法和阶级分析法,戳破其碎片化、妖魔化的历史诡辩论,理性评议中国共产党奋斗史、社会主义探索史、改革开放进步史,全面评介党的领袖和英烈模范的功过是非,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知史达理,坚实提升党史国史的历史公信力。
习近平曾经多次强调:互联网是当今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主阵地,高校要想涤荡微媒体历史虚无主义肆虐之风,务必整合优势教育资源,建设一支理论功底深厚、专业造诣精良、网络技术高超的宣介教育力量。首先,必须充分调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党政干部“引路者”作用,教育他们迎战历史虚无主义,绝不能坐以待毙,任由谣言蜚语“三人成虎”,而应当高度关切重大历史问题,依凭扎实的专业功底,力争深入浅出地讲清、讲透、讲活“中国故事”,既为大学生批驳历史虚无主义提供源源不断的“活水”力证,又不断丰厚大学生“四个自信”的精神底色。其次,必须充分发挥辅导员和班主任“贴心者”作用,教育他们应当利用微信聊天工具、电子邮箱等方式,不仅关怀大学生的学业动态,更要细致入微地关注他们深层次的精神诉求,劝诫青年大学生“共产主义决不是‘土豆烧牛肉’那么简单,不可能唾手可得、一蹴而就,但我们不能因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认为那是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5]321。再次,必须充分激发学生会和各类学生社团骨干“先锋者”作用,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政策学习、理论普及、宣传培训等举措,帮助他们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以此全面提高他们面向全体大学生实施二次宣传教育的阐析能力。通过建构这种齐抓共管、专兼结合、分工协同的新型育人模式,必定促使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始终牢牢掌控在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手中。
马克思反复强调:“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6]290面对微媒体成为历史虚无主义重灾区的严峻挑战,激浊扬清构建风清气正的校园微媒体舆论生态,乃是高校强劲斩断历史虚无主义话语传播的重点理路。
处在这个无人不网、无日不网、无处不网的微时代,微媒体是思维活跃的青年大学生获取资讯、联络情感、娱乐购物、表意发声的重要舆论场,国内外反共反社会主义敌对势力恰是利用其爆炸式传布方式,推动历史虚无主义宛若“精神鸦片”般惑乱人心、消融正义。既然微媒体已成为历史虚无主义聒噪杂音的发声工具,高校自然应当拿来为我所用,强化网络舆论守土有责的阵地意识,积极拓展微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以便翻转被动格局,实现“以微制微”教育奇效。第一,高校必须在有效把牢新闻信息传统教育载体的基础上,高度重视大学生使用频度较高的微信、微博、QQ等新媒介,全力打造一批质量高、内容优、手段新的宣教公众号。通过定期向大学生推送图文并茂、声像兼备的微文章、微视频、微电影,不仅及时发布新时代治国理政新思想、实时解读政治理论热点新话题,更能够在线祛除并澄清历史虚无主义对中国历史事实的恶意中伤。第二,高校必须彻底摒弃以往长篇高论、刻板说教、宏大叙事的宣传方式,主动适应“短小精悍”“见微知著”的微语言特色,把“高大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术语,转化为大学生喜闻乐道、极富时代气息的流行话语,并借由生动活泼的微直播、微声音、微论坛、微报刊、微慕课等形式,加速微媒体平台中相关“红色教育资源”的优势叠加和再度传播,使它们在润物无声间达成对历史虚无主义谰言妄语的精准矫正。
微媒体在收发网络信息资讯方面的即时性、私密性、辐射性特点,致使高校教育管理者在对校园网络舆论管控方面存在较大难度。这要求高校务必严格审查大学生在微媒体的资料上传制度,对于那些无厘头恶搞、片面肢解、含沙射影亵渎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文本音像,应当强劲斩断其传播源,果断将其屏蔽、删除,直至封停其散布历史虚无主义的媒介平台和网络账号。尤其应当重点稽查大学生在微信朋友圈、微信群、微博、QQ群等消息发布,着力从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字里行间,敏锐鉴识历史虚无主义思想观念,构筑起掐断歪理邪见的“网络长城”,令其发不了声、传不了讹、害不了青年大学生。与此同时,高校校园微媒体也绝不应当一味充当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转发器”,或是历史虚无主义不良言论的“净化器”。高校务必进一步借助娴熟的网络爬虫技术,做好大学生校园网络舆情大数据分析,透过热点舆情之间关联度的跟踪比对,密切洞察历史虚无主义的网络发展态势和流转动向,把握好廓清历史虚无主义伪命题的时、度、效,继而组织专家学者对其予以系统的正面驳斥。高校正向疏导大学生应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原则方法,远比青年们看到“已被删除”“无法查看”等冰冷的网络字眼更具温情和人文关怀。
理论与现实多次证实,大学生群体因处于易冲动、易主观、易片面的人生成长阶段,较易受到其他人潜移默化的言行影响,属于当下历史虚无主义的易感人群。但不可否认,大学生又因其可塑性强、崇拜理性知识、爱国进步的典型特点,但凡接纳国家和社会道义真理的正向指引,必定会更富创新意识和责任感,成为勇于肩负国家强盛与民族复兴历史重任的中流砥柱。这要求高校务必厚培校园微媒体“意见领袖”群体,通过他们在微媒体网络平台上对上至国是、下至日常的品评论道,吸引更多青年大学生确立正知正念。高校应当从三类人员中选优精英分子,配强校园微媒体“意见领袖”群体。一类是德高望重、有影响力的知名专家和教授学者,一类是“三观”正确、深谙微媒体传播的优秀学生干部,一类是饱有家国情怀、热心微媒体发声的大学生活跃分子。高校“要把这些人中的代表性人士纳入统战工作视野,建立经常性联系渠道,加强线上互动、线下沟通,引导其政治观点,增进其政治认同”[7]325,教导他们要“不断提高历史思维,把握发展大势、抓住变革时机……就能在‘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更好地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8]。高校通过大规模转发这些校园微媒体“意见领袖”的“微言大义”,深刻影响校园微媒体舆论风向标,为大学生真正找到近在咫尺、可兹效仿的楷模,并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躬身践行的言说方式,为大学生真正找到破除非理性情绪与偏激思想观点的科学方法。当然,高校还有必要警戒大学生,微媒体网络空间纵使具有一定虚拟性、开放性、自由性,但操控微媒体的网络主体却是现实世界真实存在的个体或组织。因此,校园微媒体舆论空间绝非法外之地,高校务必遵照我国有关意识形态工作的相关政策与法律法规的各项要求,依法重拳惩戒历史虚无主义传播者,教导大学生争做不信谣不传谣、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有为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