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2020-12-20 16:16王立常顺利
关键词:功利主义价值观核心

王立,常顺利

(河南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价值观认同教育不仅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应有之义,更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客观分析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面临的挑战,讨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形成机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对策,对优化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面临的挑战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即各教育主体通过各种教育手段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自发认同到自觉认同,并建立价值自信,进行价值实践的过程。客观分析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现状与挑战,有利于高校科学地进行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主要面临的挑战如下。

(一)价值多元化对核心价值观的挑战

主体存在的多元性决定价值取向的多元性。价值是不可能脱离主体而独立存在的,价值的主体性是价值的根本属性。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因其过往独特的“人生脚本”形塑了不同的人格特质,因此每个人便拥有不同的需求、欲望和偏好,这些不同在价值领域被更加细致化地表现出来。每个价值主体都有一套不同于他人的价值体系,这些价值体系的总和便构成了价值取向的多元性。因此,主体存在的多元性决定价值取向的多元性。

价值多元化在增加了个体价值观选择自由向度的同时,也增加了个体在价值体系自我建构的过程中走向价值的相对主义、甚至是价值的虚无主义的危险。因此,在价值多元化背景下,错误理解价值多元化将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产生不良影响。

1.片面强调个性张扬,无视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

大学生年轻而富有活力,他们勇于创新,敢于开拓,视野开阔,善于思考。自由与人格的独立成为当代大学生自我标榜的价值追求,他们强调通过张扬个性展现无悔的青春,这些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但是,在价值多元化背景下,部分大学生假自由之名,行自私自利之实,成了钱理群先生笔下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将尼采的“上帝死了”作为座右铭,并大肆宣传所有的价值都是建构性的而不是本质性的,用自己对大师名言的偏执理解将自己的利己行为合理化。价值多元化在他们的歪曲理解下,成为了一种为自己失范行为辩解的遮羞布。虽然这些现象只表现在少数大学生身上,但是如果任其发展,这种只表现在少数大学生身上的“价值虚无主义的瘟疫”必然蔓延成“利己主义者的狂欢”,严重威胁到高校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有效实施。

2.只强调价值观的自由选择权,无视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共同意志的特点

核心价值观之所以可以成为主流价值观,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第一,核心价值观本身就是从社会共同体成员的众多的价值体系中选择出来的、被绝大多数社会共同体成员认可和接受的价值体系。也就是说,核心价值观本身就是在“重叠共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共同伦理基础的道德规范。第二,核心价值观是符合社会统治阶级利益和欲望的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核心价值观是被社会统治阶级接受并利用公共资源强制推广的价值体系。基于对核心价值观这两点的认识,在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当少数大学生片面强调价值的多样选择时,就会消弭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具有某种强制性特点,掩盖了核心价值观是具有共同伦理基础的这一前提。

(二)功利主义价值观对核心价值观的挑战

从价值哲学的视域来看,人类不仅会选择那些能够实现精神满足的生活方式,同样也会选择那些实现物质满足的生活方式。理想信念可以使大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与升华,但是它无时无刻不面对来自现实的拷问。与价值多元化一样,功利主义价值观本身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就会造就极端的利己主义者。因此,在认识功利主义价值观实质的基础上,应该清晰认识功利主义价值观对核心价值观的挑战。

1.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合理性:以提升个人幸福为目的

功利主义价值观是以功利主义哲学为基础的。早在文艺复兴时期,马基雅维利的“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便具有了鲜明的功利主义色彩。此后,经过数个世纪的理论完善,至边沁和密尔时代,功利主义成为西方主流的哲学思想之一。其中,边沁在《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中这样定义功利主义:所谓功利,是指价值客体具有这样的功能,它可以使价值主体获得利益和提升幸福,抑或可以使价值主体避免损失和免受不幸。可见,功利主义是以“利益”作为价值主体行为的目的和原则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功利主义价值观可以帮助人们在经济领域取得成功,从而提升个人在物质层面的幸福感,因而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2.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危害:淡化核心价值观的道德感召力

功利主义价值观本身便带有浓厚的个人主义色彩,将个人行为的“目的和效果”作为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功利主义价值观容易将经济领域中的利益最大化原则引申到道德领域。部分大学生正是受到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影响才形成错误的义利观和是非观。即使高校校园中只存在少量的具有马基雅维利式思维方式的功利主义者,也会淡化核心价值观的道德感召力,因为大学生群体本身就面临着学业和就业的双重压力,当他们在面对来自职业选择、医疗保险、父母养老等残酷的竞争压力时,当他们面对各种各样的诱惑时,如果内心没有足够强大的理想信念做支撑,就很容易滑向功利主义者的泥潭,使核心价值观失去道德感召力。

(三)价值认同特点的复杂性对价值观认同教育的挑战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特点主要包括心理结构上的多维性、发展结构上的动态性、个体背景的差异性及社会、学校和个体的交互作用,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特点的复杂性,使得高校难以采取一种统一的、可以量化的方式对大学生价值认同的情况进行把握和监督。如何保证大学生认知认同、情感认同、行为认同相互契合?高校如何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进行整体把握和有效反馈?这些问题都要求高校在认识价值观认同特点的复杂性的基础上,找准影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因素,为科学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做好教育测量和教育评价方面的准备。

二、大学生价值认同的形成机制

价值认同的形成机制是指主体与外在的价值体系在互动的过程中,使主体的认知、情感、行为都趋向于与外在的价值体系保持一致的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和作用方式。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形成是内在的心理机制与外在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在的心理机制包括动力机制、运行机制、调节与反馈机制,外在机制包括教化、规训、建构、奖惩等。

(一)大学生价值认同的内在心理机制

1.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动力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动力是指激发个体认同核心价值观并进一步内化核心价值观的力量源泉。大学生价值观认同是一种目的性的实践活动,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更是一种价值活动。从价值哲学的角度看,主体的需要具有天然的必然性,需要构成了主体接纳、认同客体的基本动力。个体只有接受、认同所在文化共同体的核心价值观,才能获得归属感,才能得到其他社会成员的尊重与接纳。因此,大学生价值认同需要动力。

2.大学生价值认同的运行

价值认同的运行包括认知、选择、整合、内化等一系列心理过程。认知是指大学生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将有关核心价值观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选择是大学生根据自身需要对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做出判断并产生态度上的倾向。整合是指大学生将经过选择的新的价值观与已有的价值观念进行同化的过程,或者是改变原有的价值观使新旧两种价值观得以重构的顺应过程。内化是指大学生将外在的价值观念自觉地作为自身行为、思想的价值标准,并将其升华为理想信念的过程。

3.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调节与反馈

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大学生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又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他们对新事物有着极强的接受能力。但是,大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和高水平的认知能力又使得他们常常质疑已有的价值观念。因此,大学生的价值观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当他们认识到已有价值观念与自身需要和利益不相符时,就会减弱已有价值观的认同。当他们看到社会上各种负面新闻或者亲身感受到现实的不公正时,这种与已有价值观不相符的现象和行为,同样会引起他们对已有价值观的怀疑和否定。这种对已有价值观念部分地解构和重构的过程,就是价值认同的调节。价值认同一旦确立,主体就会自觉地在行为上与核心价值所倡导的行为保持一致。这种行为一旦得到社会和他人的认可、赞扬和奖励,就会形成一种信号,进一步强化主体的价值认同。

(二)大学生价值认同的外在机制

1.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教化

教化“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需要,把一定的教育内容、行为准则转化给教育对象的过程。教化按字面解释是教育和感化,就是教人如何做人”[1]。对于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认同教化,就是高校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舆论宣传、党团活动等方式实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在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时代,各种价值观念相互激荡冲突,做好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教化不仅关系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更关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使命。

2.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规训

价值观认同的规训是指采取强制的措施促使一个文化共同体的成员接受其共有的价值观念,并按照这样的价值观念采取行动的过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规训主要是通过规定和批判来实现。规定是指利用法律条例等国家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制度性手段,使大学生群体认同核心价值观的方法。批判是指利用舆论压力、道德批判等方式对违反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和思想进行揭露与批评。

3.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建构

建构是指国家或其他社会组织利用自身权威,充分展示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吸引力与说服力,进而促进价值认同的自觉确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面临的复杂局面要求我们通过确立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加强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建构,帮助大学生群体坚定理想信念,从而自觉肩负起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4.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奖惩

奖惩主要是通过奖励或惩罚的措施,激励那些与核心价值观相符的思想与行为,抑制那些与核心价值观不相符的思想与行为,从而促进核心价值观认同形成的方法。“人是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2]2通过施加外界压力,即使主体一开始不认同某种价值观,但是为了迎合群体的意志也会被动或自发地接受这种价值观,最终达到对价值观的认同。

三、促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对策

(一)以外在教育为主

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外在形成机制出发,通过教化、规训和建构等手段,加强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

1.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促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

第一,把核心价值观融入教材,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表达了中国高校教育的价值立场,对整个思政教育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把核心价值观融入教材,掌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形成机制,遵循两个逻辑即内在心理逻辑和外在教育逻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现有德育教材之中,以核心价值观统领德育教材,是核心价值观进教材的有效路径[3]。将核心价值观融入教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工作,进而培养学生坚定、正确的价值观。

第二,将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融入整个高校课程体系,发掘课程的隐性教育价值。“学术课程在价值观培养方面的作用是一个沉睡中的巨人。”[4]152通过贯彻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在各类课堂上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第三,在教学方法上,利用辩论的方法训练学生的理性思维。当今时代,各种价值观正加速进行交融激荡,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时代,高校不能简单地依靠价值灌输对大学生群体进行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应该重视价值澄清、价值推理及价值分析等方法,引导大学生群体自觉认同核心价值观。

2.重视仪式教育,增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

第一,重视仪式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效用。仪式教育具有保存记忆、观念导向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载体等多方面的效用。仪式是一种集体行为,参与其中的每个个体不仅成为集体记忆的生命载体,而且通过个体间的互动,强化了对集体记忆的心理感受,并能产生微妙的情感共振。同时,集体记忆通过仪式教育实现情景再现,可以将参与者内心的情感升华为对文化共同体核心价值观念的强烈认同。仪式教育具有神圣性和庄严感的特征,高校可以借此向大学生传递正面精神和正面能量,使他们产生对仪式本身的认同感。仪式教育还可以扩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载体,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立体感。

第二,不断完善仪式教育体系,发挥仪式教育的整体功效。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仪式教育,并将其作为礼乐教育的一部分。例如,宋代书院的仪式教育已经形成由祭祀仪式教育、讲会仪式教育和尊师仪式教育构成的完整的仪式教育体系。高校应发挥仪式教育的整体功效。例如,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国庆节和青年节等仪式教育活动,围绕某一主题开展具有地方特色和校本特色的仪式教育活动。河南省的高校可以围绕红旗渠精神或者焦裕禄精神举行讨论会、纪念会,并利用学校内部的官方自媒体扩大高校仪式教育的参与度和影响力。总之,成体系的仪式教育可以发挥单一仪式教育不具备的整体功效,在情景交互的教育实践中将学生的情感体验、信仰构建和行为训练这些功能重叠在一起,发挥“1+1>2”的功效,使其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交叉互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3.优化校内外环境,增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环境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真正入脑入心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政策都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5]。因此,高校不仅要做好校内环境的优化工作,而且还要做到与当地社区、政府之间的联动协同。一方面,高校抓好校园文化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训、校史、师德等各个方面,通过建立良好的人文环境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浓郁气氛。另一方面,组织大学生参加党团实践活动,如党风廉政建设基地实习教育等活动。只有优化校内外环境,才能及时清理功利主义、利己主义等思想病毒,进而有效应对不良价值取向对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挑战。

(二)顺应内在心理机制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具有由低到高七种不同层次的需求。其中,前四种被称为缺失性需求,后三种被称为成长需求。在这七种需求中,只有当低一级的需求满足后才会有更高一级的需求。对于个体而言,当缺失性需求无法满足时,往往会产生一系列身心问题,而成长需求的特点在于永不满足。因此,高校可以通过满足大学生缺失性需求和引导大学生成长需求两个方面,增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

满足大学生缺失性需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完善奖助体系,满足大学生生理需求和尊重需求。贫困大学生是高校中特殊的弱势群体,他们一方面寄望于通过努力学习改变命运,同时又不得不面临现实的经济压力。毫无疑问,如果高校能够通过合理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经济上的问题,那么他们就会油然地产生感激之情。因此,高校应该在国家政策的框架下,积极完善奖助体系,通过发放困难补贴、设立勤工俭学岗位等多种方式帮助困难大学生。这种朴素的感激之情必然有助于强化大学生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另外,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人类心理能力至少有八种不同的智能。因此,高校应建立多元的奖学金制度,使具有不同智能优势的学生都可以公平地赢得荣誉和名次,以满足大学生的尊重需求。

第二,做好安全工作,满足大学生安全需求。高校的安全工作不仅包括避免学生受到来自外界的物理伤害,而且包括保证学生免受非法宗教、传销等形式的伤害。因此,高校除了升级技术手段和做好基础设施维护等方面的工作外,还应建立各种预警制度保证学生安全。

第三,加强党团组织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满足大学生归属需求。党团组织是高校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重要的基础组织。高校应加强党团组织建设,使广大党员、团员大学生具有组织归属感,这样他们才能在高校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中发挥先锋带头作用。另外,高校应鼓励大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文艺体育活动,在各种团体活动中使大学生找到归属感。同时,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相结合,以富有艺术感的形式使大学生获得春风化雨般的教育体验。

引导大学生成长需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设立思政研究课程,利用习明纳的教育模式使大学生成为核心价值观的主动研究者。比如,可以开设苏联历史课程,采取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课下收集苏联历史资料,然后在课堂上辩论苏联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存在的问题。这种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而且在满足学生成长需求的同时,使学生完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第二,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满足大学生自我实现的需求。理想信念教育直接关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成败,可以说没有成功的理想信念教育就没有真正的价值认同。理想信念教育既是关于理想的教育,也是关于信念的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奉献社会的远大理想,追求生命的永恒意义,满足大学生自我实现的需求。这就要求高校将大学生的价值困惑与价值多元的现实相结合,将大学生的理性精神和合理的功利追求相结合,使理想信念教育真正成为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

总之,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认同面临多种价值观盛行等诸多挑战。这些挑战既有因为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所带来的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复杂性问题,又包含了祛魅时代现代人所共有的文化困境。因此,高校应根据价值观认同教育的规律,积极制定科学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对策。这些教育对策既要帮助大学生建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认同,又应该贴近普通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使得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不仅在大学生心中具有神圣感,同时也有力回应大学生对现实问题的积极关切。

猜你喜欢
功利主义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不能将功利主义标签化
浅析西方现代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柔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