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以文化建设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2020-12-20 23:49陆树程
关键词:家风从严治党个体

吴 蓓, 陆树程

(1. 南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南通 226019; 2. 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苏州 215006)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成就斐然。极大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和支持。全面从严治党是党的建设常态化,制度规制人的外在行为,文化建设则引领价值、追求崇高。全面从严治党旨在由治党走向强党,加强文化建设是新时代实现强党目标的应然逻辑。

一、 以文化建设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现实意义

以文化建设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旨在发挥文化在治党建党中的驱动和引领作用,增进全体党员对体现党的先进性、人民性,彰显共产党人政治灵魂的文化价值体系的认同和确信,形成和巩固新时代共产党人的精神指向、价值建设、政党品质和行动自觉。

1. 加强文化建设是坚定巩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内生动力

文化是信仰孕育的母体,信仰是文化的精神内核。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公报中提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然而,经济全球化裹挟下的文化全球化消解着文化主旋律与价值体系。作为精神层面和意识形态领域中最为微妙和复杂的信仰问题,其生成、变迁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般而言,一旦相信、接受何种文化,便会选择过什么样的生活,也代表着选择了何种价值取向,形成何种信仰。文化建设表现为个体对所属国家、民族、组织文化的充分肯定和身份认同,在对某种文化的信任和归属感中,个体的精神生活质量得以提升。对于一个政党而言,文化中的政党文化构成了其成员政治信仰的内在支撑。对党员个人而言,对先进文化的自觉建设,使其思维情怀、人格品性、审美情趣等方面得到最有效改善和提升,升华成一种坚定的信念、理性的心态,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奋斗的初心,激发其对组织和人民强烈的忠诚和谋事创业的热情,并以此导引和融入个人的深度发展。自觉自为的个人意识逐渐转化发展为一种牢固的集体意识和行为模式,进而巩固文化建设和组织信仰。

2. 加强文化建设是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统一的主体性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必须使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思想建党是党的建设的灵魂工程,制度治党是基础工程。思想建党旨在从思想根源上固本清源、筑牢理想信念、守正方向、凝聚共识、增强政治定力、提升执政能力。制度治党的实质则是用制度构建对党员行为有力的刚性约束与有效惩处机制。思想文化为制度设计、运行提供了有效指导和规范。只有将思想内化于心,制度外化于行,实现两者的深度融合,才能充分发挥两者的合力作用。

党的文化品格是制度制定、执行的保证。“文化是为社会创造意义的一整套价值观和实践的总和。”[1]如洛克所言:“规章只不过是穹窿顶上的拱梁,而唯有慢慢诞生的风尚才最后构成那个穹窿顶上的不可动摇的心石。”良性的制度不仅是关于行为约束的规定,还是引导塑造其成员追寻理想、实现抱负的规范方式。全面从严治党中制度构建不仅是从法律层面的建构,还包括制定党的规矩,包括党章、党的纪律、国家法律、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2]。党的规矩蕴含着新时代共产党员应有的崇高政治信仰和严格的纪律。不仅体现制度治党的权威性、严肃性,也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思想建党的创造性和超越性。文化的内在支撑使全面从严治党中法律法规、党规党矩和宗旨信仰无缝对接,将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高度契合。

3. 加强文化建设是治党由压力模式转向内生模式的应然之需

从严治党新常态下,从严治党规章制度更加健全。文化自信作为个体成长的内在精神力量,是人的主体自觉性在文化场阈中的展开,表现为个体认知、批判与超越的实践过程,当其能以恰当的路径内化为个体的正义感、羞耻感、责任感等,有助于个体理性思维的养成、持久恒定价值观的塑造,在厘清思想误区、反思、批判和认同中达到信而守道,知行合一。全体党员能否在价值观念、伦理规范、行为操守等方面达成共识,关系着执政党的凝聚力、领导力和生命力。只有充分的文化自信,才能在与各种“异”与“变”的斗争中作出理性甄别和自觉抵制,发挥先进文化对全体党员精神导向、价值共识的引领作用,坚定政治立场、牢固宗旨意识和纪律观念。

4. 加强文化建设是厚植党执政基础的时代性需求

全面从严治党是党对自身建设规律认识深化基础上开展的一项全面系统工程,包含对党的组织及其成员在制度、组织、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全面从严。根本目标在于提升党的领导力、以厚实的政治底色和坚定的政治底气赢得民众的信任和拥护。从文化视角对治党和建党作出探索契合了新形势下全面从严治党的基本要义。毛泽东曾指出:“一个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打胜仗的。”[3]实践经验表明,中国共产党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得益于其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始终致力于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这是中国共产党有别于其他政党的根本标志。全面从严治党不仅是党的自身建设问题,更事关人民利益和国家前途。新时期党面临的执政任务更加艰巨、队伍成员更加复杂,保持这种文化自信有助于党在复杂的利益格局中校准方向,对党情、国情、世情作出清醒研判,进一步统一思想、推进党的自我净化与革新。从这一视角出发,加强文化建设对不断夯实党执政基础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全面从严治党创造了优良的政治生态和文化氛围。

二、 涵养全面从严治党走向纵深的文化建设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标识。”[4]

1. 日常生活向度中的传统廉政文化

文化的认知与发展不能脱离其民族性。传统文化中蕴涵的“正己之道”强调个体的人格自觉、道德自律,对优良品质的养成有着怡情养志的重要作用。

(1) 正己之道。传统文化中的义利观、家国意识、成己成物观和向内求善的审美观构成修身正己的重要精神资源。这其中包括:1) “重义轻利、以义制利”。儒家文化强调“见利思义,取之以道”“以义导利”“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5]。只有厘清二者关系,正确处理义利矛盾,才可能在利益诱惑面前保持定力,守住道德底线。2)家国一体,家是孕育出一系列价值并使其生生不息的基本单位。所谓正家而天下定、国之本在家,在传统文化的逻辑中,人性从来就不被视为是个体的自然属性,而是从家庭调教中出来的群体德性[6]。孝在家庭伦理价值序列中居于首位,由家及国,表现为个体对家庭、国家的独特情感,形成了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3)成己成物尽心至诚的理性自觉。追求从修己的自我价值到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社会价值的统一,即成己与成物的统一。从而将自我发展与社会责任、自我价值与社会认同相融合。4)“美在人自身心灵的宁静,即身与心的平衡和谐中……美是符合道的行为或人是君子、贤人和圣人的气象之美。”[7]比如在传统水墨丹青的意境中,随处可见清幽素雅、超然物外的人文旨趣。高尚的审美情趣让个体日常生活免于落入物质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的泥淖,保持心性的澄净与精神的自由。

(2) 为政之道。传统政治文化隐含着鲜明的价值导向,注重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理想人格的塑造,崇尚忠君报国、鞠躬尽瘁、舍生取义的理想人格。民本和仁政始终贯穿于社会理想的追求之中,构成了传统政治文化根本。“政者,正也”,正即守礼、合法。为政者须遵循“五美”“四恶”的具体要求;“子帅以正,孰敢不正?”[5]179为政者的素质德行对民众具有价值引领导向作用。“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5]188,“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5]11为政者须有高度的仁德修养,把民众的信任视为政权的基础。

2. 社会建设中的思想政治建设

革命文化既包含丰富的物质文化,如各种革命遗址、遗物等,也包含珍贵的精神资源,即革命时期共产党人在艰难的环境中磨砺出对党忠诚、敢于担当、勇于自我革命的政治品格。

(1) 对党忠诚。革命时期,党的生存环境异常艰苦。1929年古田会议明确把“忠实”作为入党的五项新条件之一。“共产党,应该提起自己的无限的积极性和忠诚。”[8]毛泽东指出:“如果做事不忠实,那‘知’只是言而无信,仁只是假仁,勇只是白勇。”[9]党在革命时期始终注重忠诚的教育和实践,确保党的先进性、纯洁性。

(2) 敢于担当。敢于担当是党在汲取传统文化担当精神基础上形成的中国共产党特有的政治品格之一。为取得革命事业的胜利大批优秀共产党员用热血和生命践行了对民族和人民的担当。“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2014年《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修订将“敢于担当”的要求写入其中,敢于担当成为中国共产党必须具备的政治品格。

(3) 勇于自我革命。自我革命精神作为共产党独特的品格是在延传自警、自省的优良文化传统与遵循马克思主义政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的,其主体性根源在于我们党是一个“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的政党。革命即革故鼎新,善于学习、解放思想,勇于自我批判、自我纠正、自我革新,自我净化让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与各种政治力量的反复较量中最终能战胜错误、转危为安[10]。勇于自我革命的品格对于新形势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3. 改革发展中的时代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理论创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11]文化自信的根本是价值自信,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着高度的价值理念自信,取得了不朽的伟大功绩。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汇聚了新时代党和人民共同的信仰与价值目标,与全面从严治党具有内在契合性,是共产党人在新时代保持文化自信的根本遵循。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从国家发展、社会建设与个体完善三个层面的价值表达,融大德、公德与私德于一体。国家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全面从严治党的奋斗目标相一致,为中国共产党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奋斗观指明方向,升华了党的宗旨意识;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观为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建设和公众参与提供价值指引,对“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解读与践行塑造着新时代共产党人的规则意识和权力观、法治观;个体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则对全体党员提出了底线伦理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指出了共产党人作为先进分子应有的基本道德品格。真正的价值观自信会激发个体责任感、使命意识和担当精神,为共产党人在新时代的使命任务和价值引领作出明示。

综上所述,在传统文化中孕育的正己、为政之道,是全体党员个体思维习惯、行为准则和道德践行的文化基因。革命与建设中的红色文化铸造了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与政治品格,夯实了党的政治底色和政治优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全面从严治党与时俱进的价值旨向,是新时代的精神保证。

三、 以文化建设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现实路径

全面从严治党,个体如何通过文化自觉、自我反思将先进文化渗透到行为中,从而实现个体的自我完善?党员既是“个体的人”,也是“组织的人”,以文化建设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既要依赖组织文化载体,同时也要以家风文化为抓手,积极抢占互联网阵地。

1. 以家风文化为抓手,净化党的精神作风

家庭是以血缘和精神纽带为联系的社会基本细胞,是个体德性养成的重要场所。中国人历来对家有着深厚的情感,无论社会结构如何变迁,家庭始终联结着个体日常生活与社会生活。家风对个体价值观、个性、品格、气质、作风的塑造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国传统社会里,优良的家风往往起着践行和培育儒家核心价值观,并为践行儒家核心价值观提供实践路径行动方案的伦理妙用。”[12]然而,随着市场经济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隐含在日常生活中的家风文化也受到入侵,“从近年来查处的腐败案件看,家风败坏往往是领导干部走向严重违纪违法的重要原因”[13]。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必须注重家庭环境和家庭熏陶,将家风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有力抓手。

一方面,共产党人尤其是领导干部家风要凸显时代性、先进性与政治性,处理好党风与家风、党性与亲情的关系。家风作为社会意识,受制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当前我国社会发展所处的特定历史阶段和发展任务,赋予新时代家风文化以时代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根本价值导向指明了家风文化的时代主题,须以爱国为主线。围绕这一主线,党员家风建设应自觉将党规党纪与公民道德规范融入日常生活,突出忠诚担当、奋斗进取、志存高远、公道正派等品格的养成,塑造高雅的审美情趣,审慎把握人际关系的交往边界,缔造健康的人际圈子,理性对待义利关系。通过家风特有的传播方式和作用机制及矫正功能,推进家风与党风相互促进,达成“家风正,党风端”。

另一方面,现代社会家风文化建设须超越以血缘为联系的共同体,发挥与组织建设、社会建设的合力。家风文化与组织文化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将家风文化融入党员组织生活学习,通过典型以感召或警示,进一步明确党员干部8小时以外的禁止行为,强调党员干部既要修身,还须“管好身边人”。对党员的行为规范由组织圈延展至生活圈,以规范化的形式践行新时代修身、齐家、治国、为民,使家风建设更常态化、规范化。将家风文化融入社区文化建设,通过富有感染力的文化环境建设、丰富的社区活动等,畅通公众参与渠道,发挥党员干部带头示范表率作用,让党员干部的家风置于公众监督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更加严密。

2. 以组织文化为载体,优化党的政治生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全党坚决防止和反对宗派主义、圈子文化、码头文化。这是因为宗派主义、圈子文化、码头文化是破坏党内政治生态的顽疾,危害不容小觑。防止和反对圈子文化,是新形势下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14]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础,组织是党内政治生活开展的重要场域,组织文化是组织的灵魂所在。组织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将制度性文化的科学性、规范性与非制度性因素,如传统文化中优良作风、精神等充分结合,在高度自觉的组织认同中筑牢全体成员坚固的信念共同体。从而培厚党的优良政治生态土壤,全面提升党的能力,以适应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新要求。对此,组织文化建设须坚持以下方向。

第一,守正与创新相结合。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演进中生成其独有的文化基因。传统文化中修身正己、为政以廉的道德传统、革命时期锻造出的共产党人优秀品格、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在改革与建设中所凝练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组织价值观构成了组织文化的鲜亮底色和特有优势。组织文化建设在守正的同时也要注重创新,如汲取组织建设中重法治、讲程序、强调平等的有益经验,在创新中寻找自我发展的力量,保持党的生机与活力。

第二,制度与非制度性要素相结合。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是一个纪律严明、制度规范的先进组织。党的建设实践中,针对不同阶段的现实任务,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使党的优良传统得以更稳固的形式传承。另一方面,组织制度优势不仅在于对外部行为的约束、管制与惩戒。更要激发全体成员“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干事热情、将个人的奋斗目标融于组织共同愿景的自觉意识。传统文化内蕴的“义利观”“成己成物观”“审美观”等为现代化语境下党的组织文化建设提供了一种迥异于西方社会的道德情怀和实践智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科学方法论和核心价值观为人们提供了更深刻的反思和指导。文以化人,充分的文化自觉与自信推动个体追寻更崇高的价值目标、建构更理性的生活方式,将个体需求与组织目标整合为高度契合的有机体,不仅有利于形塑共产党人的高尚人格,也有利于制定更科学合理的组织制度,创造更具凝聚力、竞争力的组织环境。

3. 抢占互联网阵地,加强党的话语自信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对党的建设提出严峻挑战,对全面从严治党提出新的课题。“互联网+”传播方式的交互性、即时性、广泛性,内容的多样态、立体化为推进文化建设提供了机遇。自建党以来,党在思想舆论方面的引导、教育一直是党的建设优势,在互联网阵地更应积极取得主动权,加强党的话语自信,塑造一个更全面、真实、自信的形象。目前,各类智慧党建大数据平台具有超强的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能实时识别、掌握党员的思想及行为动态,形成了全面从严治党在互联网场域中的新形式。不仅要重视数据的深层挖掘与深度关联,发挥智慧党建的硬件资源和优势,更要重视发挥软件资源的效用,优化内容供给。一方面,要以互联网思维提升党的先进文化阐释力,利用大数据的精确性增强全面从严治党中意识形态建构的针对性。在内容的建构上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严肃的理论解读和生活化叙事相结合,针对信仰迷失、价值观歪曲等疑惑,挖掘现实题材,讲清、讲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容,使其既符合新时代世情、国情、党情,又更容易被广大党员所认同,既具有理论力量又具情感渗透力量。另一方面,在传播方式上结合受众年龄、职业、教育、地区等特征,探索差异化、多样化的传播形式,以契合广大党员在“互联网+”时代的文化认同,提升党在“互联网+”时代的领导力,赢得互联网场域中的文化主动权,为全面从严治党营造理性的社会氛围和健康的舆论环境。

综上所述,以文化建设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就要坚持孜孜不倦学习,多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拓展世界视野和提升理论思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运用《庄子》《孟子》等著作中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来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15],为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文化优势奠定了基础。今后,我们必须深度探寻合理的契合路径,有效整合多方力量,在坚定文化自信中深化党的建设。

猜你喜欢
家风从严治党个体
从严治党的经典之作:《中央政治局关于巩固党的决定》
学校安排布署2021年全面从严治党工作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全面从严治党,基层更应主动作为
持之以恒正风肃纪 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家风伴我成长
百家姓看“家风”
百家姓看;家风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