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晓琪,叶润平
(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通识教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900)
21世纪,是“微”的时代,微信、微博、移动客户端(App)、自媒体等迅速发展,人们可以通过新媒体足不出户就知晓天下事。在这样一个时代里,大学语文课程迎来了新的春天。自叶圣陶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将“大学国文”改为“大学语文”以来,大学语文在近100多年的时间里,弘扬中国文化,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当下,高校应充分利用微时代的信息化、大众化、碎片化等特点,将思政元素应用到大学语文课程中,以期实现全面育人的“大思政”,真正做到立德树人。
1.1.1 微时代的涵义及特征
“微时代是一个蕴涵着文化传播、社会心理、生活方式、人际交往等多种复杂语义的有机结合”[1],也是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以数字通信技术为基础,通过新型的、便捷的移动智能终端,运用文字、语音、图像、视频等多种方式,进行简洁高效、即时互动的信息传播时代[2]。微时代的代表是微博、微信等应用;特征是传播的高速化、内容的零碎化及微小化、形式的多样化。
1.1.2 微时代的发展概况
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较2018年底增长 2 598 万,互联网普及率达61.2%,较2018年底增长1.6个百分点,我国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率达99.1%,规模达8.47亿人。由此可以看出,微时代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
1.1.3 微时代对学生产生的影响
随着网络以及新媒体的发展,中国教育也已经开始进入微时代。微时代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既有积极方面又有消极方面。
积极影响——凡事皆可“微”。在微时代,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可以通过QQ群、微信群、钉钉等,进行行之有效的沟通互动。同时,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便利。如今的课堂已经不再是教师“说一不二”的课堂,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搜索引擎、慕课(MOOC)、公众号等提前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可以起到很好的预习效果。微时代的信息化、大众化、碎片化等特点,让学生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刷手机,提前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因此在上课时就不是“一无所知”,而是可以带着问题听课,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消极影响——“微”中不足。微时代,信息高速传播,一条信息可以马上通过手机、微信、微博传播出去,我们足不出户就可知天下事。但是,也是这样一个时代,太多虚假的、不健康的信息出现,让我们无所适从。比如2020年2月2日的一则消息“美国总统特朗普为中国豁免了一种能治疗新型冠状病毒的药物专利,令中国可以直接仿制这种药物治病救人”,这则消息扩散到了多个国内的网络论坛上,甚至一些媒体都被误导。后来,经过证实这则消息为虚假消息。但是,这则消息已经获得将近 3 000 条转发,4 500 个赞。网络是一个百宝箱,也是一个潘多拉盒子,我们打开之后不知道里面会飞出什么,这也是微时代的“微”中不足。
1.2.1 思政元素应用于大学语文课程中的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着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些根本问题;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3]。大学生作为即将踏上社会的祖国建设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新一代接班人,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立德”。大学语文课程教育是国家培养社会人才的教育之基础,所以,思政元素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就显得举足轻重。为了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取向,拥有平和理性的心态,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将大学语文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势在必行。
1.2.2 思政元素在大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现状
自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这一目标后,全国高校开始逐渐尝试将思政元素应用到专业教学中。大学语文的课程内容主要是古今世界各地优秀文学作品,其包含的精神文化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且将思政元素应用于文学作品中润物无声的先天优势,更容易使学生平和地接受,所以将思政元素应用于大学语文课程成为了“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重要内容。但是,综合目前高校语文教学中应用思政元素的现状来看,效果还不够理想,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思政元素的应用在大学语文实际教学中常常被忽视。大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课程教育时,必须充分挖掘教材文学作品中的思政元素,不仅要将其与课程本身结合,使学生领会到其蕴含的情感、价值、精神文化,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才能达到在大学语文中应用思政元素并被学生接纳的思政教育的目的。这种教学目标对于教师本身对思政教育重要性的理解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许多教师本身并没有意识到思政元素应用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导致了思政元素在大学语文实际教学中被忽视。
2)思政元素在大学语文实际教学中渗透方式落后。部分高校教师认识到了大学语文中思政元素渗透的重要性,但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方式落后,不够创新,收效甚微。如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不考虑学生的接受度,直接引用刻板、陈旧的理论,进行死气沉沉、毫无新意的说教,或直接自说自话发表不够客观的政治观点,使得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对思政教育的接纳度低。
学生在看到网络新闻时,需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大学生处在一个思想塑造的阶段,思想并未成形,这就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有了正确的引导,有了思想政治的教育,自然可以分辨是非。学生是容易被利用的一个群体,网络上有一些叛国、反党、反社会的言论,如果没有清醒的政治头脑,就会被“台独”“港独”分子所利用。这也是为什么要上思想政治课、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因之一。将思政元素应用到大学语文课程中,让学生在接受文学的熏陶时,也可以受到思想教育。这样学生在微时代,才不会被网络“牵着鼻子走”,才会是非分明,拥有清醒的政治头脑,克服“微”中的不足。这样的学生,才具备独立的人格,才有可能是我们要培养的人才。
微时代的高速发展,为思政元素在大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当然,微时代也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只是这种冲击力有积极亦有消极。对于大学语文教师来说,要想真正做好大学语文课程的课程思政,就要认识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有足够高的专业素养和思政素养开展教学,充分发挥微时代对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尽量减少消极影响。
互联网高速发展下的微时代到来后,目前,几乎全国所有高校的网络教学模式都逐渐建立和完善,以网络联结,以多媒体为平台,一些类似超星学术、中国大学慕课的网络平台在高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对互联网用户的年龄结构调查显示,10~39岁网民群体占网民整体的65.1%,其中20~29岁网民群体占比最高,高达24.6%,由此可见学生网民群体最多[4]。其中微信、微博几乎是每个手机网民都会用到的App,也是“学生党”的必备App。也就是说,微时代的技术基础已初具规模,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更为宽广的教学平台。微信、微博、网络新闻、网络文学、网络视频等,都可以为我们的教学服务。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我们的教学也要推陈出新,不能“顽固不化”。
思政教育是为了培养“三观”正、思想积极向上的学生,这一点与大学语文的教育目标是相融的。
真正的思政教育,不是单纯地说教,不是强行地把思想教育灌输给学生,更不是对学生进行道德绑架和思想控制。在大学语文课程中应用思政元素并不难,以《新编大学语文》教材为例:模块一——语言表达与沟通,包括普通话语音训练、普通话朗诵训练、演讲的艺术、辩论的艺术等内容,均可融入应用到思政元素。可以爱国、爱家等诗歌、演讲为实例贯穿一节课始终,既教会了学生朗诵及演讲的艺术,又不显生硬,让学生易于接受。模块二——中国传统文化,这一模块的内容包括儒家精神、道家精神、诸子百家精神、传统节日、广府文化、书法鉴赏,可应用的思政元素是“文化自信”。模块三——中外文学作品赏析,如王蒙的《善良》,可以应用的思政元素是对人的品质、人性的思考;莫言的《卖白菜》可以应用的思政元素是亲情、孝道。由此看来,思政元素应用在大学语文课程上是行之有效的,并且前景可期,于课程思政,于大学语文课程,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弊。
微时代,是思政元素应用于大学语文课程的时代背景,我们要利用好、把握好这个时代的机遇,充分发挥大学语文课程应有的价值,改进大学语文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比如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体例和内容都要与时俱进。以我校(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的《新编大学语文》(以下提到的教材均是指此教材)教材为例,在体例上以“目标考核”为导向,用案例阅读导入课程,课后还有“听、说、读、写”练习。导入课程的案例新颖并具有吸引力,而且都是学生比较熟悉感兴趣的内容。比如第五章的通讯的案例导入就选用了《广州日报》的文章《〈延禧攻略〉服化道的“秘密”你了解多少——透过热播剧感受非遗之美》。《延禧攻略》是一部热播剧,很多学生都看过,用这样一篇文章作为案例,会马上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内容上难易程度适当,兼具时代性。比如在第二个模块中加入了“微信软文”。微博、微信等是微时代的代表,可以借助微博、微信等辅助大学语文的教学,让学生关注一些文人的微博或与文学相关的公众号。教材的每一章最后都附上了与各章内容相关的公众号,这样不仅有了教学内容的课后拓展,而且就算大学语文课程结束了,只要一直关注公众号,语文的学习就不会中断。由此看来,利用好微时代,可以让大学语文课程在这个时代里发光发热。
此外,在大学语文课程中应用思政元素,意味着实现了学科之间的互通有无,大学语文本就具有人文性,在授课时若应用思政元素,就会让大学语文在具有人文性的同时又具有“思政性”,让大学语文成为一门更有意义的课程,有助于实现“大思政”。正所谓“文史哲”不分家,思政中有大学语文,大学语文中有思政,两者之间是相互交融的,我们只要找到并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关联性,让它们彼此融合,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利用与微时代、思政元素、大学语文3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实现全面育人,起到1+1+1>3的效果。
信息化教学手段在大学语文中的应用,可以解决大学语文课堂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首先,解决了学生上课玩手机的问题。如今,很多学生都是手机不离手,即使在上课的时候,也无法自始至终完全集中注意力。很多教师都是“谈手机色变”,有些教师甚至会采取强制措施没收手机。时代在发展,信息化的社会已经到来,我们不可能逆时代而行;而且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有利就有弊,只要利用好手机好的一面,就可以让课堂“活色生香”。如果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在课堂上“光明正大”地玩手机,不仅可以提升学习兴趣,更好地集中注意力,还可以解决上课玩手机荒废学业的问题。其次,活跃课堂氛围。或许曾经我们的大学语文课堂是“死气沉沉”的,教师与学生之间隔着一层屏障;但如果善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师生实现手机互动,学生可以在弹幕中自由表述,一些害羞、内向的学生,也可以参与到问答环节中来,这对课堂氛围的活跃很有帮助。第三,促进学生的学习。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一直以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学生可能从来不会课前预习、课后巩固。但是运用了信息化教学手段就改变了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在学习通App上设置课前预习内容,督促并查看预习的情况;同时,还可以将课堂资料、PPT、课后拓展资料等上传到App上,以方便学生的学习和巩固;根据学生相关学习情况的数据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此外,微时代思政元素在大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对大学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重视信息化教学手段,更要熟练掌握MOOC、SPOC 和VR 等多种教学辅助手段;同时具备搜集、分析、筛选、处理、监管信息的能力。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一直存在过窄的专业设置,过强的共性制约,过弱的人文陶冶等弊端,导致学生知书不达理,有知识没文化的现象普遍存在[8]。一直以来,大学语文课程都承担着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责任。但是,由于种种特殊原因,大学语文课程如今正被“边缘化”。因此,我们要重新认识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性,并认同大学语文课程承担的思政政治教育。当下,不仅学生,很多教师都认为大学语文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官话和说教;甚至还有人提出要砍掉大学语文这门课程,认为学习大学语文没用,是浪费学生的时间,不如多学一点专业课。但学校不仅是学知识的地方,更是学做人的地方。孔子讲:“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9]因此,我们要融合大学语文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各个时代经典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解读,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时代的思想观念、不同作家的人格魅力、不同文学作品所赋予的主题思想,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培育他们的道德素养,提升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10]。只有教师自己认同了大学语文课程中的思想文化教育,才能让学生也产生认同感。培养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学生,一直是大学语文课程的最终目的,也是所有大学语文教师一直在努力的方向。立德树人、全面育人,大学语文不遗余力。因此,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师,要充分利用微时代的各种手段和工具挖掘大学语文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在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微信已经是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1]。我们应该利用好微信这个平台,将思政元素应用到大学语文课程的课前(预习、互动)、课中(讨论)、课后(巩固)各个环节中。
以《新编大学语文》中模块三“中外文学作品欣赏”的《中国结》为例。首先,创建课前的预习和互动。预习和互动的前提是建立学习委员微信群和微信公众号。学习委员的微信群,方便教师在其中发布预习的通知;微信公众号需要教师自创。笔者在讲解《中国结》这篇文章时,在“琪思妙想”的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一篇文章,专门介绍作者余光中先生生平并着重谈到了余光中先生的家国情怀。文章提出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看待余光中先生的家国情怀?这是课前的预习与互动,目的就是要把家国情怀的思想传递给学生,这样在讲这篇文章的时候,就不会给学生一种突兀的感觉。其次,课中的讨论。这一教学阶段,需要对自创微信公众号上学生的留言,在课上用 5 min 左右的时间进行总结,对有创意的留言可以进行适当的讨论。最后,课后的巩固。这一教学阶段,需要学生关注一些与文学、时政相关的公众号,比如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原文化研究、国学文刊、汉典文化传播、国学精粹与生活艺术、墨香中华、诗书、新闻写作等,以便于课后阅读与巩固。因为学生都有手机刷微信的习惯,所以利用微信公众号进行课前的预习、互动与课后的巩固,并不会给学生造成太大的学习负担,他们会很乐于接受这种学习方式。
4.4.1 超星学习通App
“全新的交流平台和模式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觉得跟老师更加亲近与熟悉,更愿意多提问题。”[5]应用手机App,可以促进教学,让学生更乐于学。超星学习通,是基于微服务架构打造的课程学习、知识传播与管理分享平台。它利用超星20年来积累的海量的图书、期刊、报纸、视频、原创等资源,集知识管理、课程学习、专题创作与办公应用为一体,为读者提供一站式学习与工作环境,教师可应用于课前(预习)、课中(分组、提问、讨论等)、课后(巩固、作业)中。
超星学习通App具备很多功能,比如可以上传教案、资料,发布通知、作业,签到、投票、选人、抢答、评分、直播等,进行测验、考试。而且,教师只要创建一个班级,就会自动形成一个班级群聊,方便师生沟通。超星学习通的应用重点在于课中的学习。以《新编大学语文》模块三“中外文学作品欣赏”中的《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为例。笔者运用了超星学习通中的分组、选人和主题讨论等功能,将一个班级分为4~5组,学生对教师给出的4个问题进行讨论:如何看待“布衣院士”卢永根(因为本节课的课程导入是卢永根);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否赞同作者的观点;举出历史上或者你身边的具有高贵灵魂的人的例子——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进行了课文的讲解。在不经意间将思政元素渗透、传递给学生,达到思政教育的效果。
4.4.2 微 博
微博不要求用户有精湛的写作技巧和深邃的文学修养,其字数在140字以内,任何人都可以用短短的几句话,甚至一个表情、一张图片表达所见、所闻、所想。学习者在浏览微博时,看到对语文学习有价值的信息,也可以随手转载到自己的微博中,以备空闲时整理利用。所以微博可以作为语文学习者学习和管理知识的工具[12]。教师可以让学生关注人民日报、中国政府、央视新闻等官方微博,也可以关注一些文人学者的微博。
4.4.3 抖音等短视频
根据QuestMobile发布的《2018中国移动互联网春季报告》,中国人移动互联网总使用时长总体呈增长趋势,其中短视频行业以 521.8%的增速位居第一,已成为当下文化传播、思想交锋的重要场域[13],抖音、火山短视频等App用户快速增长。有些教师很排斥这些短视频,其实不必如此。教师可以让学生看一些文学作品讲解、文学趣谈和成果、文学书籍推荐的短视频;还可以让学生结合大学语文课程中的相关内容制作短视频,为教学提供好的教学素材。
在微时代,大学语文教师在做好这些工作的同时,更需要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具备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正确引导学生的能力,这样才能在贯彻“课程思政”理念方面进行行之有效的探索。
人文性、思想性是大学语文课程的主要特点;培养具备文学素养的“知书达理”的学生是大学语文课程的目的;与时俱进,让大学语文课程与微时代相结合是大学语文课程的发展方向;将思政元素应用到大学语文课程中是大学语文课程义不容辞的责任。按照这样的标准践行教育工作,才有利于我国高等人才的培养,才能培养出既具备人文素养,又具备道德修养的学生,才能实现真正的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