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爱芳
(石家庄市鹿泉区农广校 河北 鹿泉 050200)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也在加剧,“谁来种地”这个问题已成为我国现代化农业必须面临的现实。在我国农业日益严峻的环境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培育高素质农民队伍,对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农民教育培训,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又是一项公益性、基础性事业,其核心是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综合素质。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合格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就应该牢牢把握当代农民的特点,牢牢把握农民教育的关键环节,实现培训课程和农民需求相对接、理论学习和实践培训相对接、培训内容和实际需要相对接、培训方式和培训对象相对接,从而有效提升农民综合素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农民对培训工作感兴趣,就必须深入了解当地农民对培训工作的具体需求。通过座谈讨论、发放调查问卷、深入开展调研等多种形式,全面了解农民对培训工作的具体需求,在此基础上,由乡、村和培训单位结合当地产业特色,共同商榷培训内容,教学内容要跟当地的生产实际紧密结合,注重针对性、实用性,学员可根据自身创业需求,自主选择培训课程。在培训课程时间安排上,尽可能避免与当地农民生产、生活相冲突,实行弹性工作制,充分利用农闲时节和晚上适时开展。这种“菜单式”培训,可以将培训内容与所在乡镇的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紧密结合,有助于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格局的形成。
理论教学和实践培训相结合是农民教育培训的重要方式之一,能否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培训的无缝对接、高度结合,直接影响着培育的效果与质量。课程安排上,要把集中授课或分班授课与外出参观实训有机结合起来,外出参观实训的地点、内容要与前面的授课内容相关联,使整个集中授课与实训实习、参观考察、生产实践连成一体,做到“课堂教学与基地实训”相结合。课堂授课上,要通过运用大量鲜活、典型的案例进行讲授,做到“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鼓励、引导专家教授在讲课中采用启发式教学,与学员形成互动,努力实现“教师主导与学员参与互动”相结合。培训组织上,培训单位可充分利用晚上闲散时间,组织学员分班、分组就白天专家教授讲的重点或学员感兴趣的内容,谈体会、发表观点,开展讨论、交流,实现“课外交流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多种形式的理论教学与实践培训对接的运用,不仅可以大大增强培训实效,还开阔学员视野,拓展学员思路。
不断充实、完善农民教育培训内容,全方位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是培育新农民的必然要求。根据农民现状和目前农民教育培训开展的情况,一是将党的新农村建设目标思路、各项惠农政策、法律法规、等内容作为必修课,进行一定课时的学习,让农民了解和掌握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思路,增强农民发展农业产业的信心,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二是根据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不同类型农民的特点和需求,增设专题专项培训。针对农业机械手,开展现代农业机械知识和经营管理专项培训,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操作技能和维修管护能力。针对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人员,开展农业新知识、新技术和标准化生产为重点的专项培训,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三是适当增开环境卫生常识、文明礼仪内容。组织农民进行健康饮食、防寒避暑、寻医问药、卫生防疫、农药使用、垃圾处理、节约用水、土壤保护、文明礼仪等方面的学习,引导农民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提高农民自身健康和公共卫生水平。通过组织农民开展知识竞赛、礼仪讲座、现场演示等活动,普及文明礼仪常识,倡导文明礼仪行为,树立文明礼貌新形象。
把握教学内容特点,掌握农民文化程度、接受水平,是实现培训方式和培训对象对接的关键。培训时,需要根据农民文化程度、接受水平采取最适合农民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一是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农民学员提供大量的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影像,使学员的视觉、听觉受到刺激,内心感到震撼,眼界大开,增强学员的学习兴趣与效果。二是利用田间学校、实训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把课堂搬进农民家门口,在农民的田间,在生产的现场,实时讲解、回答农民问题,让农民听得懂、学得会、记得牢、用得上。三是采用交互式教学法。每个环节的教学,都要在课中、课后安排适量的时间,让学员提问,老师解答,化解学员难点、疑点,使学员在放松了身心的同时,又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