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克歇尔-俄林国际贸易模型的资源位改进研究

2020-12-20 17:04昝小娜
关键词:禀赋国际贸易理论

昝小娜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经济学院,北京 100025)

1 引言

从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历程来看,先后经历了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三个阶段。要素禀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ELI.Heckscher)和其学生俄林(Bertil Ohlin)。俄林是197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克歇尔-俄林国际贸易模型(简称H-O模型)是资源禀赋理论的核心。

根据系统经济学理论,国际贸易理论已经或者即将进入一个新阶段,即资源位理论阶段。从全球化的角度来看,第一波全球化是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列强对全世界的殖民阶段,依靠的是坚船利炮,强行掠夺被殖民地区与国家的财富,并留下了殖民文化。肇始于1950年代的第二波全球化的主要特点是国际贸易,其主导者是美国。显然,以国际贸易为主要特征的第二波全球化要比以坚船利炮为手段的殖民阶段要温和很多。我国是在第二波全球化的后半场加入这次全球化浪潮的,并在这个过程中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现在,以国际贸易为特征的全球化正在逐步向以资源全球配置为主要特征的全球化转化。资源全球配置不仅取决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禀赋,更与资源整合能力密切相关。简单地讲,资源禀赋加上整合的资源就等于资源位。由此,我们自然想到,利用系统经济学的资源位理论对基于资源禀赋的赫克歇尔-俄林国际贸易模型进行改进研究。

2 赫克歇尔-俄林国际贸易模型述评

赫克歇尔-俄林国际贸易模型根据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思想,定量研究了只有两种生产要素和两种商品的情况,所得出的结论是:任何一个国家都应该生产并出口自己资源禀赋丰裕的要素的产品,并进口自己资源缺乏的要素的产品。该模型从要素禀赋结构差异以及由这种差异所导致的要素相对价格在国际间的差异来寻找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克服了李嘉图模型中关于一种生产要素投入假定的局限,取得了相当的成功。

但是,和其他经济模型一样,H-O模型也是对经济现实的一种简化和抽象,建立在一系列的假定之上。这些简化和假设条件的满足是H-O模型成立的前提。例如,1973年经济学诺贝尔奖得主里昂惕夫通过对美国外贸结构所做的考察,得出了出人意料的结论:美国的出口商品是劳动密集型的,而进口替代品则是资本密集型的。但是,无论按照何种标准,美国始终是一个资本充裕的国家。这一发现被称为“里昂惕夫悖论”。后来,肯恩等(Kenen,1965;Keesing,1966)通过引进人力资本等概念获得了比较满意的解释,但依然存在很多H-O模型不能解释的国际贸易现象。更为重要的是,从哲理框架上来讲,肯恩等人对“里昂惕夫悖论”的“解决”依然是在资源禀赋理论框架内的改进性研究,并没有突破资源禀赋的哲理框架,这就从根本上限制理论的解释能力和解释范围。

本文研究试图对H-O模型进行改进研究。具体基本思路和具体做法就是,首先回到国际贸易的本源上,即国际贸易是建立在“国际分工+国际交易”基础之上;其次,国际贸易是在全球层次上的长程关联和系统化。因此,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的基础。在封闭条件下,国际分工当然取决于各国的资源禀赋,因为资源禀赋决定了一国的生产成本。但在万国互联互通的开放条件下,情况发生了变化。根据系统经济学理论,国际分工不再仅仅取决于各国的资源禀赋,而是取决于各国的资源整合能力,即取决于各国的资源位水平。简单地讲,所谓资源位,就是一个国家或一个经济系统所能利用和所能整合的资源的多少。正所谓“系统时代,整合为王”。本文研究试图通过将资源禀赋拓展为资源位,据此提出H-O模型的资源位改进模型。

3 H-O模型的资源位改进方案

资源位理论是系统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分支。所谓系统经济学,就是在系统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跨学科新研究,属于系统科学与经济科学的交叉科学研究。经过30多年的发展,到目前为止,系统经济学已经基本上完成了哲理框架的搭建工作,得到了上百个具有数学形式的新结论,发展了八个与国际上已有定评的工作具有可比性的研究专题,具体包括资源位理论、特征尺度理论、系统生产理论、系统需求理论、系统市场理论、制度拓扑理论、价格形成的信息粗传递理论和基于粗传递的博弈论研究等。与本文研究直接相关的是资源位理论。

为了本文研究的需要,我们首先对资源的概念进行简要的深入讨论。首先,资源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也就是说,资源和资源主体是一个序偶:(资源,资源主体),不存在没有主体的资源。例如,人们常说的自然资源其实是把人类作为了资源主体。但是,资源和资源主体之间并不是“死锁”关系。实际上,正是资源与资源主体之间的分离性,才使得资源的全球配置成为可能。其次,一个客体能不能成为资源,取决于资源主体的知识结构。从宏观上讲,整个人类的资源总量取决于人类的整体科学技术水平。由于科学技术总是在不断发展,因此,人类社会的资源总量总是在不断增长。正因为如此,人们担心的“增长的极限”一直没有到来。

从资源的存在形态来看,可以把资源划分以“原子”为特征的硬资源和以“比特”为特征的软资源两种类型。以“原子”为特征的硬资源具有两个重要特点:第一,硬资源具有具体的物质形态,看得见摸得着,其英文描述就是touchable,具有具体的物质边界,满足数学上的可列可加性。满足可列可加性是非常重要的数学性质。满足可列可加性便于建立数学测度,在此基础上才能建立各种定量数学描述和数学模型,现在经济学已有的关于资源描述的数学模型基本上都是针对硬资源的,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此。第二,硬资源的使用具有排他性,由此就导致了资源位理论中的ɑ资源位和β资源位。利用ɑ资源位和β资源位可以展开经济学中资产专用性的丰富讨论。硬资源使用的排他性本质就是资源的守恒性,即资源的总量是不变的,这和以“比特”为特征的软资源截然不同。

和硬资源不同,以“比特”为特征的软资源相对地具有如下两个特点:第一,软资源不具有固定的物质形态,或者说物质形态对软资源来讲是非本质性的,一段视频是存在优盘里还是存在磁盘上没有本质的区别。正因为如此,软资源的存在没有固定的边界,不满足数学上的可列可加性,不方便建立数学测度进而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也许为了建立软资源的数学模型,需要发展新的数学工具,提出新的抽象空间理论。这有一点象牛顿力学和微积分的关系。没有微积分就没有牛顿力学,或者说,牛顿力学就没有合适的数学工具。当然,从实际情况来看,牛顿既是微积分的发明人也是牛顿力学的发明人。这里还有一个历史插曲:牛顿和数学家莱布尼茨都号称自己是微积分的发明人,二人还为此闹出不愉快。有人甚至为此对他们的人品颇有微词。我们认为,他们二人可能是各自“独立发明”了微积分。这是完全有可能的。因为科学技术作为一个整体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微积分的出现具有历史的必然性。科学学(Science of science)就是把科学技术整体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主要探讨科学技术的整体发展规律。

第二,与硬资源不同,以“比特”为特征的软资源的使用不具有排他性。例如,一个人观看一段视频并不妨碍其他人的观看。从数学上来讲,这种使用上的非排他性,就相当于具有了某种无穷的性质。从数学发展的历史来看,从有穷进入无穷,从有限进入无限是一个重大的科学飞跃。无穷和有穷具有很多本质上的不同。例如,有穷世界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在无穷世界中就不再成立。假设用N表示从1到n的自然数构成的集合,分别用No和Ne表示集合N中奇数和偶数构成的子集。在N为有限的情况下,显然有No和Ne的元素的个数均小于N的元素的个数,也就是说,“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成立。但在N为无穷的情况下,“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不再成立。实际上,在N为无穷的情况下,No的元素个数、Ne的元素的个数均和N的元素的个数一样多,即它们三者的“势”相等。一般来讲,比较两个集合的元素是否一样多的最为直接的方法数数,看看个数是否一样多。数数的方法对于有限集来讲是可行的,但对于无穷集来讲不可行,因为无穷集是“不可数集”。为此,集合论的创始人Kantor发明了比较两个无穷集元素多少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建立两个集合元素之间的“一一对应”映射。如果能够建立这样的一一对应映射,就说明两个集合的元素个数一样多。在前面的例子中,显然可以分别建立No与N之间的一一映射和Ne与N之间的一一映射,由此自然得出它们的元素个数一样多的结论。到目前为止,软资源使用的无穷性质还没有得到深入系统的研究,这将成为数字经济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我们认为,数字经济的主要研究对象就应当是以“比特”为特征的“数字产品”,和物质产品相比,数字产品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使用上的无穷性质。数字产品的另外一个不同于物质产品的特点就是存储和连通方式。

考察了资源的概念,我们就来介绍与本文有关的资源位理论的相关内容。资源位理论主要包括资源位三大定律。资源位第一定律主要描述,从理论上讲,一个经济系统、一个企业、一个国家最多能够整合多少外部资源,其等于资源位集合的闭包的测度减去资源位集合本身的测度。资源位第二定律指出,在经济系统资源位集合已呈凸集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引进外部的一个“资源点”进一步整合外部资源,其大小等于经济系统资源位集合和引进的“资源点”构成的凸锥的测度减去资源位集合本身的测度。资源位第三定律指出,连通性是资源整合的必要条件。在当前万国互联互通的今天,世界的连通性空前增强,因此,建立在封闭条件下的资源禀赋理论急需拓展,以适应当前这个高度连通的世界。

综上所述,本文提出H-O模型资源位改进的哲理框架为:资源位→国际分工→国际贸易。

从资源要素禀赋拓展为资源位是一个重大飞跃,更能反应和准确描述全球化转型的丰富内涵,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同时,其对于日新月异的数字经济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意义。例如,为了避免各国的贸易保护,资源全球配置正在成为跨国公司的重要战略选择之一,其本质就是资源位优化。

必须指出,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国际分工可能既不是根据资源要素禀赋,也不是根据资源位,而是根据国家经济安全与长期发展的需要。但是,无论如何,基于资源位的国际分工为国际分工提供了一个内在尺度。

4 结论性讨论

按照本文研究提出的H-O模型的资源位改进模型,导致里昂惕夫悖论的根本原因可能就在于美国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即较高的资源位水平。显然,日本的资源禀赋并不丰裕,其也是凭借较强的资源整合能力而成为贸易大国和经济强国的。

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就在于,将H-O模型中的资源禀赋拓展为资源位,进而提出H-O模型的资源位改进模型。其现实意义就是,有可能对H-O模型不能解释的某些国际贸易现象提供部分解释,对我国制定国际贸易政策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猜你喜欢
禀赋国际贸易理论
莱克勒(天津)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莱克勒(天津)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坚持理论创新
讲故事的禀赋——梅卓长、短篇小说合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你应该知道的国际贸易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要素禀赋论的局限:个体与企业家才能缺位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对中国国际贸易中“贫困化增长”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