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芳芳,朱朝枝
(1.福建农林大学 金山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2.福建农林大学 农村发展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002)
休闲农业作为集农业观光、休闲、教育、文化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产业,是有效推进农村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融合的重要载体,是农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产业依托,也是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休闲农业已成为有效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平台,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推进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全国生产生活秩序正在有序恢复。在追求健康成为社会共识的背景下,将历经停业之危后的休闲农业推向一个产业转型升级的拐点,即休闲农场如何进一步发挥绿色休闲康养平台功能作用,这是我国休闲农业历经10年蓬勃发展之后需要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亦是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休闲农业产业转“危”为“机”的应然路径选择。
我国休闲农业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萌芽,进入新世纪后快速发展,尤其是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提出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和2008年我国人均GDP突破3 000美元后,政策与资金双重支撑下的休闲农业迎来10余年全面发展的黄金期。农业农村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营业收入超过8 000亿元,年接待游客超过30亿人次,产业发展格局呈现从点状零星分布向连带成片集群发展的趋势,产业空间布局由城市郊区、景区边缘和山区农村拓展至全面发展。据有关机构预测,随着我国人均GDP突破8 000美元,我国休闲农业将进入产业发展腾飞期,营业收入预计可实现30%年均增长量。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传统发展模式难以满足人们多元化的需求。尤其是在老龄人口比重不断上升的人口结构变化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人民普遍追求的社会发展背景下,“休闲农业+康养”“康养农庄”“银发农园”“养生文化”“园艺疗法”等对康养休闲农业发展的研究与实践越来越多,并且得到普遍认可。相关学者的研究主要涉及康养休闲主体特征[1],康养休闲产业社会需求[2],康养产业在旅游业[3]、林业[2]、农业[4]等方面的产业细化表现,康养休闲产业评价指标体系等方面内容[4]。
有关机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养生市场规模超过万亿元,且处于快速增长期。尤其是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民众对健康重要性的认识更加深刻,对健康的渴望更加强烈,这是疫情全面结束后民众进行健康消费重要的心理铺垫。在此背景下,休闲农业应在疫情影响下转“危”为“机”,加快与健康养生业融合发展,这也是休闲农业积极融入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健康中国”发展战略的应然选择。
休闲农业是集生产、生活、生态和生命“四生”于一体的产业,“四生”维度是康养休闲农业发展的基本框架。
农业的生产功能是休闲农业产业发展的出发点,康养休闲农业发展首先应注重规划健康养生类农产品生产布局。一是在种养殖产业选择上,在尊重农场所在地资源禀赋条件的基础上,注重遵循传统中医食养“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理论,因地制宜种植谷物、豆类、鲜果、坚果、蔬菜等作物,尤其注重提供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养殖牛、羊、猪、鸡等畜禽,提供动物蛋白等。二是在农业生产方式上,应注重农业绿色生产技术的应用,通过以有机肥替代化肥、减少农药施用量、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等方式,增强休闲农场绿色农产品的供给水平。休闲农场进行农产品生产与销售的模式不同于传统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其不以单纯的产量和产值为追求。农产品在休闲农场中扮演的是休闲体验载体的作用,现场采摘绿色生态的农产品是游客驱车前来消费的重要吸引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多样化、健康型的农产品既可以为来到农场的游客提供膳食服务,也可以通过农村物流网络进行精准服务,实现养生食材的宅配。
与城市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相比,休闲农场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体验乡村悠然自得、远离喧嚣生活的平台[5]。住一天农家屋,吃一天农家饭,干一天农家活,体验一天当农民的乐趣,能达到舒缓紧张工作节奏、放松焦虑情绪的效果。康养休闲农场应立足于广大农村地区保留的丰富民风民俗和传统文化资源,重点开发康养养生文化项目,营造以康养为主题的休闲生活氛围。一是引导游客融入休闲农场生活节奏,三餐按时定量,作息规律并适量运动,晨起或打太极或练五禽戏,睡前或漫步农场或观星夜话,闲时或下地农耕或采摘果蔬,体验健康养生生活方式。二是结合二十四节气时间节点,顺应节气顺序推出相应的养生活动,春分时放风筝感受草长莺飞的大地回春气息,夏至时吃面条降沮祛火,寒露时姜汤泡脚防秋冬寒气入体,冬至时动手包饺子揉汤圆,既能让游客感受城市中淡去的民风民俗文化,又有利于身心康养。三是通过果树认养、田块租赁等方式,在认养者或租赁者与休闲农场之间建立一种“关联”,在为认养者或租赁者提供生态农产品的同时,注重引导其参与到果蔬成长过程中,让游客到农场体验生活成为一种常态。通过高清摄像头直播,让认养者或租赁者可以全天候实时了解自己果蔬的生长情况,结合果蔬的生长周期,到现场进行浇水、除虫、锄草等过程管理,感受农民在果蔬管理过程中付出的辛勤劳动,在开花时欣赏田园风光,在结果时动手采摘感受农产品丰收的喜悦。
受产业特性的影响,休闲农场所在地往往拥有优越的绿水青山资源条件,要注重开发生态环境价值,实现生态资源立体化开发。一是充分利用森林康养资源,通过森林有氧步道铺设、森林浴路线设计、林间休憩点建设、宿营地布局等,在不破坏森林的前提下,发挥森林生态康养价值。二是将生态环境资源转化为休闲教育资源,基于乡村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资源,开发自然教室、科普教育等生态实践活动,积极融入教育部等11部门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活动中,让休闲农场成为学生素质教育的载体。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生命是一切的终极价值”“比学习和工作更重要的是身体健康”“敬畏自然”等理念,对全民来说可谓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深刻的健康教育。有关机构发布的中国健康养生大数据显示,在康养产业的消费方面,18至35岁群体占消费市场的7成以上,与传统认知中的中老年人为康养市场主力军不同,全龄康养正在成为我国康养市场的特征,且不同年龄段人群对康养项目的偏好不同。休闲农场应注重从环境、物质、心理等方面,积极推广健康养生理念,唤起人们对到休闲农场放松、养生的认同。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国休闲农场几乎均停止经营,且这种状态预计将持续很长时间,休闲农业经营业者应在歇业期间停业不停产,积极谋划康养休闲农业发展,以迎接疫情结束后可能到来的休闲农业爆发期和更加长远的产业腾飞期。
在休闲农场中规划健康养生类农产品生产区、康养生活文化区、生态康养体验区等主题康养休闲版块,开发短期、中期相结合的健康养生休闲项目,短期可重点设计五、六月份的时令菜品的采摘体验活动,谋划立夏、小满、芒种、夏至等节气养生活动,并开发适时配套的健康养生膳食。中期应注重在原有产业的经营基础上,融入健康养生理念,进一步发挥休闲农场绿色休闲康养平台功能。
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的学历水平较低一直是我国休闲农业产业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经营业者应抓紧疫情期间的休整期,通过在线课程、专家平台、直播平台等多种互联网平台,全面学习康养休闲农业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重点鼓励新型职业农民、中青年农民、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农民等广大农民群体,学习有关康养休闲农业涉及的生产、生活、生态、生命等方面知识;注重培养康养休闲农业的讲解员、导览员、营养师等。
围绕休闲农业“吃、住、行、娱、购”五大活动领域,进行以康养为主题的休闲活动体系重构。一是吃得健康,应注重开发遵循传统中医食养理念的养生食谱,在提供养生膳食的同时,倡导“轻油、轻盐、轻糖、轻酱、轻汁”的“五轻”膳食方式。二是住得健康,应注重打造呼吸自然气息、聆听自然声音、感受自然氛围的居住环境。三是行得健康,应注重鹅卵石路面、健身步道、森林有氧步道等设施的建设,并注重农场中健康养生植被和树木的种植,达到园艺康养的效果。四是娱得健康,应注重在农场解说牌和导览员解说词方面增加健康养生的内容,并进行针对不同年龄段游客的差异化康养主题活动设计。例如,开发山地自行车、攀岩、皮划艇等针对青年群体的运动康养活动;开发观赏、采摘、自驾游、野炊、露营等以轻量运动和休闲消遣为主的针对中青年群体的休闲康养活动;开发禅修、太极、疗养等针对中年群体的养性康养活动;开发山居养老、医养结合等针对老年群体的养老康养活动。五是购得健康,销售生态农产品的同时,注重引导游客树立健康养生理念,注重荤素搭配,营养均衡。
此次疫情防控期间,“线上”平台成为破解“线下”难题的重要出路。“线上会议”“网上下单”“云上课堂”等各种网络平台和钉钉、抖音、微信、微博等在线社交软件在大众的工作、教育、生活、社交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京东、淘宝、拼多多等电商平台在帮助农民销售滞销农产品方面积极发力。可以预测,疫情过后,互联网在线的工作和生活惯性将使得人们愈发依赖互联网工具。休闲农业经营业者应抓紧歇业期,开通在线社交账户,积极营销康养休闲农业产品,为疫情结束后的休闲消费做好铺垫。应注重凝练康养主题鲜明的宣传口号,让大众对康养休闲农业价值的认同转化为到休闲农场消费的直接动力。
在我国推进研学实践的过程中,从已公布的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名单看,休闲农场在研学实践教育中有较大的发挥空间。从休闲农业经营业者层面看,应立足于农场的自然生态、绿色生产和健康生活资源,积极开发四时作物播种与采收、绿水青山生态保护、农耕劳作体验等多样化康养研学实践活动项目,设计研学实践课程,完善研学实践基础配套,做好对接小学、初中和高中等不同研学实践主体的准备,发挥休闲农场提升学生康养认知水平的积极作用。从政府层面看,应在制度设计上鼓励休闲农场开展研学实践探索,编制省、市、县、乡镇等不同层面的中小学休闲农场研学实践读本,规划康养研学实践精品线路。在疫情防控期间,可以依托网络社交平台,推出“宅家研学”“抖音游农场”等线上教育教学活动,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为疫情结束后的研学实践市场开发做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