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轶之
(河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近年来学者研究中国道路的关注点比较多地集中在中国道路的经济发展方式或者发展模式上,然而,历史经验和现实事例表明,任何发展方式或发展道路如果仅仅在于或人们仅仅只关注于它的经济发展和财富积累,而没有及时培育出相应的文化和价值内核,是不可能长期持续下去的,最终必然会走向失败。中国道路也不例外,它成于经济发展,但绝不仅限于经济发展。随着中国道路内涵和外延的持续深化和扩展,它内含的文化意义和价值意义日趋显著,除了吸收、弘扬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以外,中国道路已经逐渐发展成为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新文化——即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标记和象征。中国道路的正确性、持久性和广域性的精髓不是别的,恰恰是它拥有正确的文化意义和价值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敏锐把握世界新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浪潮的脉搏,大力推动中国走向世界,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把当时落后的中国投入到竞争激烈的世界市场,遵守并利用世界现有的、事实上对西方更有利的经济贸易规则,逆势而上,发展自己。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程,实际上也是中国逐渐世界化的过程。中国不仅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极大进步,而且经过艰苦探索,寻找到正确的指导中国改革开放的思想理论,在实践基础上建立、发展和逐步完善了一整套适合中国国情的、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尤其是在这个理论体系指导下,成功开创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无须讳言,中国道路实践就是中国经济社会在逐渐融入世界过程中,学习、借鉴、消化、吸收和改造西方的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制度,并把它们与中国自身现有的各项制度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相结合的过程。这一过程仍在继续,“中国世界化”是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当然不会放弃这一重要政策。
西方总体上是欢迎“中国世界化”的,力图把中国纳入由西方主导的世界经济政治体系中,以便影响、控制和“改造”中国。在“中国世界化”这一问题上,西方的心理活动比中国人要复杂得多,有时甚至达到扭曲的程度。这从西方大力向中国输出一些技术和商品,但是却极力对中国封锁另一些技术和商品就可以看出来。近些年来西方学术界和官方也曾经流行过所谓“中国崩溃论”和“中国威胁论”等论调,这大概也反映出他们错综复杂的心情。西方之所以会出现这种言不由衷、精神错乱的情绪,很大原因在于西方希望在中国推行的东西却遭到中国人的强力抵制,难以如愿,而不希望中国人学会或者进步的方面,中国人却能够很快掌握;另外,中国这些年快速发展,并且越来越引起世界后发展国家的兴趣,大概也出乎意料之外。在西方体系中又崛起一个在本质上有别于西方的中国道路的新发展模式,已经引起西方的某种恐慌。
西方现在对中国的心情可谓是爱恨交织、喜忧参半,其对中国的态度也早已不是当年那种积极帮助和扶持,希望中国更深地融入世界体系,而变成打拉结合,“胡萝卜”与“大棒”并举,“接触”和“遏制”并重了。但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中国,已经不是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中国了,那时的中国主要埋头于经济发展,较少关注思想文化的发展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培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目睹苏联、东欧剧变所带来的社会主义运动挫折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着力发展和培育中国文化和核心价值观,中国道路已经被内嵌上中国独特的文化内涵与价值观,它不但成为中国人共同遵守的文化标准和道德规范,也成为中国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文化和价值观的符号和标记,既规范中国文化发展和价值培育,也指引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道路和方向。
和平发展是深嵌于中国道路的核心文化和价值追求,是中国发展的主张、发展的理念、发展的原则和发展的追求。和平发展既同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相契合,又和当前中国所面临的各种客观条件和环境相适应。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的价值观追求“和谐”“和合”思想,强调 “和而不同”“天人合一”“以和为贵”的理念,教导人们的行为要“止乎于礼”,崇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外待之以礼,实行睦近交远。几千年传统的和谐文化培育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民族禀性。中华民族历来信奉“与人为善”“与邻为伴”、和平共处、友好交流的对外政策。
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国情决定的。近代以来,中国积贫积弱,受到资本主义帝国列强的侵略、掠夺和欺凌,国家解放、民族独立和繁荣富强及人民幸福就是中国人民不懈追求的目标。现在,中国经济社会虽然得到一定的发展,但是基本国情还没有根本扭转,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生产力和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矛盾仍然会在一定阶段长期存在,我们现在的主要任务仍然是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力。和平的国际环境仍然是中国当前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当今世界发展潮流决定的。当前世界各国间的竞争是以综合国力较量为主要形式的竞争,其中经济和科技的较量又是竞争的核心。自20世纪70年代亚非拉殖民地国家相继独立和80年代末90年代初冷战结束以后,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任务就是发展经济和创新科技。虽然战争和冲突还时有发生,但是总体上国际局势和世界人民的诉求还是和平发展。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中国道路的实践既得益于和平的国际环境,又有助于争取和保障世界和平与发展;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人民的真诚愿望和不懈追求。历史上,中国人民饱受落后和被人欺凌之苦,深感和平之珍贵,发展之迫切。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奋不顾身、慷慨赴死,终于获得国家解放、民族独立。今天,中国人民的最大任务是尽快把自己的国家建设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显然,在国家经济社会建设中我们不能走发达国家曾经做出的欺负和侵略别国的事,我们需要做的是从其他国家引进技术、资金、设备和管理经验以及必要的资源、能源、商品等,同时开拓国际市场。我们走的路需要和其他国家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在各国互利共赢的情况下,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国人民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十分珍惜和平安定的生活,中国人民怕的是动荡,求的是稳定,盼的是天下太平。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社会主义建设充满曲折和艰辛,改革开放成果与和平发展道路来之不易,国内稳定、和谐,国际和平、合作是基本条件。中国共产党提出并始终坚持的以独立自主为基础,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主要内容的外交政策和绝不当头、永不称霸的基本国策,表明我们党始终高举和平的旗帜,从未动摇过。我们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眼前的目标是胜利完成“精准扶贫”的基本任务,把我国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这尤其要解决好发展与和平的关系问题。
互利共赢是中国道路的主要价值理念,是以中国道路为标记的新时期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中国现在最主要的目标是推动经济社会的全方位发展和进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但这不是以损害其他国家的利益为条件,而恰恰是同其他国家互利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
首先,中国的发展不是孤立于世界之外的,需要与世界各国合作谋发展。当今世界联系越来越紧密,经济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已经席卷全球,无远弗届,资金、科技、人才与商品的交流也日益密切。中国作为后发展国家,在经济社会和科技文化等诸多方面发展上均有一定的不足,与世界的合作与交流是满足自身发展的重要条件。“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推进,是中国积极同沿线国家互利合作、共同发展、合作共赢的重要体现。中国需要在世界经济、科技与商品贸易与交流的良性竞争中取长补短,努力寻找合作机会,扩大合作领域,拓展与其他国家的共同利益,为自身发展争取和创造更多和更好的条件。
其次,中国的发展为其他国家的发展创造机遇。中国的快速发展成果不但惠及中国十几亿人民,而且也为世界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源、能源进口国,吸引投资最多的目的地国和对外输出资金最多的国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输出国并且早已占据世界贸易额的第一位,中国还是派出留学人员最多和出境旅游人数最多的国家。中国的港口吞吐量连续多年雄踞世界第一,2019年世界十大港口中中国占据8席。中国已成为一个航空大国,每5名旅客中就会有1名以中国为目的地、从中国出发或在中国境内停留。中国这些大规模的经济活动,已经使自己成为真正的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带动包括周边国家、欧美国家、亚非拉等国家的发展。中国坚持互利共赢战略,始终追求自身利益与世界共同利益的一致性,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实现自身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努力实现满足他国发展的条件,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和繁荣。
最后,中国道路实施对外开放的互利共赢战略。对外开放是实现中国发展的基本国策,也是实现与世界各国互利合作、携手发展的重要条件。对外开放是中国道路的重要内容。随着中国经济体量的增大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中国对外开放的内容也在做出相应调整,逐步实现由出口和吸收外资为主向进口和出口、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转变,逐渐增加商品进口和对外资金投资,努力实现“出口替代”,既可缓解国内资源能源紧张和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物质消费需求,也可帮助贸易伙伴国增加出口,拉动经济发展。对外投资还可帮助中国相关企业同境外优势企业和科研机构展开科技研发合作,学习、消化和掌握先进技术,提高自身技术水平。中国根据自身优势和当前产业发展政策,有所为有所不为,参与国际分工,强化优势产业,努力扶持做强做大优势企业。今后对外开放的重点要继续推动外贸发展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高转变,提高外贸质量和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以出口带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新时代,中国大力建设扩大内需的消费市场。针对近年来有些国家贸易保护主义、孤立主义和民粹主义抬头的现状,中国大力呼吁和倡导贸易自由化、便利化。
在改革开放中,我们也在努力照顾贸易伙伴国的利益,通过发展服务贸易,向相关伙伴国提供技术支持和投资,帮助其实现经济发展。我们一直努力扩大从相关伙伴国进口商品规模,帮助其实现国际贸易收支平衡,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在对外贸易和投资中,我们着力增加有利于改善伙伴国民生和增强其自主发展能力的项目合作,积极在当地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帮助伙伴国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国的对外开放和对外投资,始终着眼于中外双方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目标。
中国道路大力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生活幸福,建设一个政治民主、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友好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共同要求。共同理想是中国道路实现目标的重要推动力和纽带,是深植于每个中国人血脉中的民族精神,鼓舞着中华民族勇往直前、百折不挠、富于进取的优良品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助推改革开放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价值观以及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理论成果相结合的伟大创造,它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国内发展和国际交流,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等全方位的实践过程和经验总结,是新时期中华文化的新发展,显示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体制建立和完善过程中,中国人民把自己的传统道德规范与市场经济一般规则和学习借鉴西方的思想文化等相结合、相改造、相适应的社会道德体系。进一步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荣辱观,可以规范和矫正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成员的行为、道德和价值的缺失和不足,为中国道路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随着中国道路的持续发展,中国将会更深地融入世界政治、经济和社会体系,“中国世界化”不可避免地要接触甚至借鉴西方的一些制度设计、社会规则、法律规范,甚至思想文化内容和发展方法,我们要进行鉴别,并在“洋为中用”的过程中坚持“扬弃”的基本立场。但是,40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我们在成功融入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市场体系,并相应获得一定经济利益的同时,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是得到强化,而是相对被弱化,有的甚至被边缘化,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反思的。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矫正和规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会走向何方,前景值得忧虑。缺失文化和价值观内涵的经济发展,是扭曲的发展,它最终会反噬社会有机体本身。
现在值得高兴的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发展和培育,在十九大报告中特别强调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力培育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这个伟大目标,我们还需要加倍努力,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国道路助推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国社会财富在40多年中实现极大膨胀,基本可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物质产品的消费需要。中国物质财富的增长是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亿万人民群众辛勤劳动创造的成果,它们当然要反馈给劳动者。这既是千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中的“民本”思想追求的目标,也是由中国道路的根本发展理念决定的。
中国古代思想家强调和重视“以民为本”思想,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认为国家的根本在民不在君,“天地之间,莫贵于人”,身居高位的统治者应该“仁者爱人”“为政在人”“为政以德”“修己以爱百姓”,更有思想家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也有统治阶级认识到民众对国家重要性,承认“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直到后来有思想家直接引申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古代思想家和统治者的这种“民贵君轻”思想体现了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提醒统治者维护自己统治的根本方法在于“以民为本”,要实行仁政,注重民生,不要忘记自己的统治权力是源于人民,只有敬民、爱民、忧民、恤民、富民、乐民,才能得到民众的支持,才能“本固邦宁”。虽然古代思想家和统治者的“民本”思想是从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立场出发的,但他们的以民为本,为民谋利,解决民生等想法和做法即使今天看来也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中国道路的以人为本、以民生为基,把发展成果惠及亿万人民群众的理念在层次上当然要远高于古代思想家和统治者们的“民本”思想的内涵。中国道路的立足点是满足人民群众的福祉,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努力解决民生问题,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以群众路线为根本工作路线,把满足群众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就是要真正把人民群众作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为了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他们努力工作、辛勤劳动,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筑起了中国发展的康庄大道。今天中国的快速发展和财富的获得,都是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满足他们的需要,为他们解决各种民生问题既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谐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推动中国道路健康有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人类文明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人类社会的问题最终还是要由人类自己来解决,解决人类面临的所有问题只能依靠人民群众。真正实现人民群众的国家主人翁地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唯一正确的方向和前途。人类历史浩浩荡荡,欠缺公平正义的社会发展是不可持续的,最终也必将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中国道路坚持高举以人为本,维护公平正义,努力为人民群众解决各种民生问题,把物质发展成果惠及中国所有人民群众的旗帜,是正确的做法和正义的行动,其深刻意涵决不仅限于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世界意义会日益影响深远。
人类文明发展是无止境的,人类追求生产力发展、科技进步和物质财富的积累也是无止境的。但是,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环境的容量和资源的储量却是有限的,它不能支撑人类无止境的索取,我们已经到了必须改变过去那种粗放的、向地球无限索取式的发展方式。追求科学发展,构建社会和谐、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新型社会是中国道路的重要发展方法和基本发展目标。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带领全国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继续奋勇前行,大力推行科学发展观,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追求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统筹不同区域、产业、利益主体以及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立足中国基本国情,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积极化解各种矛盾,努力改善人民生活生产条件,大力保障人民的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保和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各种条件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权益,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努力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和谐发展;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努力提高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技投入,加大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力度,尽最大努力节约资源和能源,下大力气抓现有污染治理,坚决关闭和改造高污染企业。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持“五大发展理念”,统筹“四个全面”发展,大力推动供给侧改革,努力推动美丽中国、美丽乡村建设,致力于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产业发达、生态宜居、民主和谐、治理高效的全面小康社会。
经过十几年坚持不懈的教育、宣传和推动,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和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理念在中国已经深入人心,绿色发展、环保生活成了中国人的一种自觉行为,这是中国社会进步和人们生活观念进步的具体表现。中国道路的发展理念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相信随着中国道路继续向前发展,其巨大经济社会成就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将会越来越大,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和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理念将拥有更广阔的世界意义。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极力推动的新自由主义思潮逐渐向全球扩展,为大多数后发展国家政府接受和采用,90年代后,失去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抵制和掣肘的新自由主义全球化达到发展的顶峰,遍及除少数国家外的整个世界。但是,这个以所谓“自由化”“私有化”和“市场化”为核心的政治经济思想体系,在实践中很快就显示出它的缺陷和弊端。严重排斥人为干预和政府管理的结果是导致经济社会的混乱,凡是它扫荡过的后发展国家和地区,均是一地鸡毛。东南亚金融危机、“拉美现象”、苏联、东欧剧变和经济衰退、非洲沦陷等金融和经济危机,都是新自由主义全球化带来的恶果。
西方不接受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给后发展国家带来经济社会局势恶化的教训,终被其反噬。2008年开始于美国的金融经济危机,很快就波及欧洲,继而发展成全球性的经济危机,直到今天世界还没有从这场危机中走出来。那些全盘接受和采用新自由主义理论的亚非拉后发展国家,危机来势尤其迅猛,经济衰退、工人失业、政局不稳、社会动荡,有的国家事实上已经破产。
世界经济危机证明,风靡一时的新自由主义全球化思潮的神话已经破灭。西方对走出危机至今仍然束手无策,于是它们极力把危机的恶果向外转移,终至引爆各国的政治危机,带来世界多地的各种所谓“颜色革命”,比如“阿拉伯之春”“乌克兰危机”“叙利亚危机”等。尽管如此,西方仍然不能实现自救,于是它们把注意力集中在以中国等“金砖国家”为代表的国家身上,开始了对这些国家经济的“抄底”和“吸血”行动。一轮攻击后的结果是,俄罗斯经济被腰斩,巴西、阿根廷等国家经济被打残。对于拒绝接受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中国,用经济手段难以战胜,于是美国开动其强大的军事机器展开军事围堵,试图用军事手段“吓阻”国际资金进入中国,不限于此,美国还极力修改现有贸易规则,对中国展开大规模贸易战,裹挟一些国家通过贸易手段围堵和攻击中国,试图迫使中国就范。
中国政府坚决反对和抵制新自由主义全球化,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沉着应对,积极进取,是世界各国中应对危机最好的国家之一,经济发展保持在较高的速度,已经成为事实上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中国道路在世界经济危机期间,努力弘扬和发展有中国特点的新文化和核心价值观,吸引和带领世界各国努力克服危机,化“危”为“机”,展现出中国道路的优势和共赢特点。
中国道路的强大经济发展能力和内含的文化及价值意义与新自由主义全球化形成鲜明对比,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帮助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后发展国家发展,使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更加广阔。后发展国家对中国道路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它们已经在研究、学习甚至借鉴、接受中国道路的发展方式。以中国道路的发展方式为模版,加强政府对经济社会的调控,掌控本国能源和资源,支持发展壮大民族企业,努力发展本国的民族经济和民族文化,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典型的事例有亚洲和非洲国家政府加强引导和规范国家经济行为,俄罗斯、东欧一些国家加强对本国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调控等。
本国发展的事实启示后发展国家,新自由主义全球化带来的不是发展和繁荣,而是衰退和动荡。对于这些国家来说,完全放任自流的所谓“自由市场经济”,不是给本国企业和经济发展提供有利条件,而是为西方企业扫荡它们的社会财富提供便利。由政府统一领导和宏观调控的中国道路的发展方式才是落后国家发展的必由之路。亚洲、非洲和拉美国家开始纷纷学习和借鉴中国道路的发展方式,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其中的大多数都存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种种问题,如果不能像美国那样可以依靠雄厚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以及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向外转嫁危机的话,那么,仅依靠本国力量解决自身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我们相信他们非抛弃新自由主义全球化,借鉴和学习中国道路不可。欧洲危机最严重的几个国家不是已经改变其国内经济社会政策了吗?“世界中国化”已经不只是一种认识或学术研究,它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中国大力推进改革开放,积极学习、借鉴和利用一切有利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技术、经验、管理和人才、资金以及市场等。中国道路在政府高效管理、人民辛勤劳动,政府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努力与世界各国交流和交往等情况下,推动本国经济快速发展。中国发展优秀成果和巨大成就是中国道路正确性的证明。中国必须坚持、发展和完善中国道路,这是中国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世界各国和中国接触是通过经济贸易往来与人文、文化交流实现的,中国道路的发展大大推动了这种交流和交往,使其规模更大,频率更快。中国道路的经济成就和文化意义与价值意义推动世界各国更多、更认真也更便利地审视、认识、研究和学习、借鉴中国道路的发展方式。现在,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后发展国家对中国持续几十年快速健康高效发展方式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积极研究、借鉴和采纳中国道路的发展方式,与其国家的实际发展情况相融合,“世界中国化”会更加扩大和深化。现在,除了各国政府借鉴和学习中国道路以外,各国民间对中国道路和中国文化感兴趣的人也越来越多,这其中包括越来越多来华留学人员,他们对中国道路的学习和研究会推动更多的外国人对中国道路产生兴趣。
中国和世界的融合在加速,学习彼此的长处和优点,发展和壮大自己,这本来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中国世界化”和“世界中国化”是经济贸易以及不同文化的嫁接和融合,在这个过程中,彼此的不适应和排异反应是自然存在的。今天,这种经贸往来和文化嫁接的阵痛在中国和世界都有反映,有的还来得相当激烈。
中国道路在借鉴和学习外国思想文化内容和方法以及各项制度设计时,引进、消化和吸收了一些优秀的成果,帮助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但也在无意中引进了一些垃圾和糟粕。在某种意义上,这些垃圾和糟粕已经给中国社会带来了相当严重的后果,在文化、经济和社会生活等方面侵蚀和毒害中国社会有机体。
首先,西方文化侵蚀中华民族在数千年间建立起来的优秀的道德传统和价值观,使中国社会公德坍塌,家庭美德缺失,比如尊老爱幼、助人为乐、劳动光荣等美德在一些人心中已经很欠缺,有的人甚至连热爱祖国、遵守公德、尊重英雄等意识都已缺失,与此相反的,黄赌毒等丑恶现象却渐成泛滥之势;其次,外来文化传播严重冲击了中国文化市场。表现在中外文化交流中,中国出现巨大的贸易逆差,中国出口的文化产品在国外多数属于小众产品,影响人数较少,在内容上也极少能对外国人产生道德和价值观影响。但是中国进口的文化产品不但数量众多,范围上从电影、电视、广播、图书、期刊、杂志等媒介到麦当劳、肯德基等快餐文化,再到体育比赛和各类艺术品。而且,中国各级各类教育系统大量使用西方教科书,从人群来说几乎影响了中国一代人。这里边最严重的是,西方文化产品对相当多中国人的道德传统和价值观产生了很大影响,有的甚至是改变了中国一些人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再次,西方文化侵蚀中国文字表达。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没有文字或文字被异化的文化最终是没有前途的。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字的侵蚀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把西方文字镶嵌在汉字中;二是在中文中使用西方语言的表述方法和西方的俚语、俗语以及网络语等。
经济方面最主要的问题是西方依靠自己的资本和技术等优势控制中国一些产业和行业,尤其是农业。比如西方大豆已经冲垮了中国东北大豆产业,西方垄断了中国小麦、玉米、大豆等优良种子的供给,西方在中国大肆推行转基因作物,西方资本还控制了中国食用油市场等等。西方资本凭借强大的实力,在中国涉农市场翻云覆雨,“炒作”和“抄底”切换,造成中国农业市场超高价与超低价频频发生,“姜你军”“蒜你狠”“向前葱”等接踵而至,扰乱农业市场,损害百姓利益。
在“中国世界化”和“世界中国化”中尽管存在一些问题,但是不能否认,世界范围内各国的联系和彼此融合是大势所趋,是人类社会的前途所在,我们不能因为这些问题而反对甚至中断这种联系和融合。中国的改革开放只能向前,不能后退,只能越来越深化和扩大,越来越帮助和促进世界的开放、合作、利益共享。中国道路本身就是开放的道路,随着中国发展的世界性意义越来越深化,“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更是展示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中国道路的发展必须在借鉴、学习、消化、吸收中外人们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中前进。现在面对的问题我们应该认真研究、仔细分析,寻找解决的办法,发展自己,壮大自己。
弘扬和发展中国道路的文化意义和价值意义正是中国政府努力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重要方法。中国道路的优势和友善有助于中国吸收外来优秀文化,也有助于把中国道路弘扬和发展的先进文化和价值观传播向世界。中外之间文化和价值观的对接和融合中存在的排异等问题,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对此早就有应对之法,遵循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和而不同”思想,实现中外优秀文化间互相学习、借鉴、互补,学习对方之长,摒弃对方之短,既发展自己,又推动世界发展和文化的多样性,在良性互动中达到动态平衡。
中国道路在本质上不同于西方发展方式的深刻内涵,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后发展国家提供了不同于西方的发展方案和发展道路,这本身也是世界发展方式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弘扬和发展中国道路的文化意义和价值意义,为解决目前世界上一些重大问题,比如经济危机、社会道德沦丧、环境污染、人的发展等提供一条重要思路。随着中国道路的持续发展,其内含的独特的文化意义和价值意义必将成为世界文化多样化宝库中的瑰宝,引领世界经济社会发展道路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