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期间高校思政课的有效实践及理论思考

2020-12-20 12:43陈卫华
关键词:思政课思政防控

陈卫华

(河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1]明确了思政课的地位和使命。面对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思政课更应该充分发挥铸魂育人、直指人心的力量。各高校积极响应教育部号召,及时创设条件开通线上思政课教学,其核心要义就在于“紧密结合疫情防控的生动实践,为学生讲清楚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制度优势;讲清楚以综合国力、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为基础的中国力量,讲清楚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中国精神;讲清楚新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各类重大疫情的成功实践和基本经验”[2]。

一、战“疫”期间开展线上思政课教学的意义

在全国上下同舟共济迎战疫情的关键时刻,开设思政课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意义重大。思政课教师认真研读习近平总书记在抗击疫情中的讲话精神,实时收集典型案例充实教学,遵循网课教学规律和大学生成长规律,及时将疫情防控的生动实践转化为鲜活课堂,积极回应大学生的普遍关切和社会热点,使网络思政课教学更有情怀、温度和深度。

(一)特殊时期青年大学生更需要思政课的引领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3]6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网络信息铺天盖地,虚实难辨;国内外反华反共势力借机大做文章,极尽造谣之能事,矛头直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直指社会主义制度,用心险恶。大学生群体政治观尚不成熟,在这样错综复杂的舆论环境下,会因为重大舆情事件出现思想波动,受到不良言论的影响。越是这种时刻,思政课的时效性和针对性越容易得到充分发挥,也是思政课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时机。大学生群体精神成长有其特殊的规律,信仰建构还未完成,容易受外部形势和国内外意识形态的影响,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和变动性。但在现实中,他们对社会各个领域尤其是重大事件的关注度和参与度相对较高,求知欲较强,在分析问题时又缺乏相应的思想、理论和观点支撑,理论广度和深度不够。所以,当面对西方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高校的意识形态渗透及各种反党反社会主义思潮的涌现时,往往不能有效应对,思想左右摇摆。“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系统的教学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社会赋予青年的责任使命转化为青年投身报国的理想信念、内生动力、行动指南,是帮助青年学生保持理论清醒、政治坚定的重要课程,是中国共产党赢得青年的重要阵地。”[4]因此,承担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职责和使命的高校思政课,其重要意义就在于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解决他们思想领域的问题,及时疏导,帮助他们辨别和批判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伎俩,以马克思主义立场为指导解答他们的思想困惑,引导学生读懂疫情之中的“人”与“事”,思考疫情背后的“情”与“理”,激发爱国主义热情,立志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特殊时期高校思政课的责任和担当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把疫情防控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采取了最全面、最严格的防控举措,全国一盘棋,打响了一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在这场战争中,高校的责任和担当也应充分发挥和积极体现。对全国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来说,开展网络思政课教学不仅是全国高校步调一致的统一行动,也是思政课育人全国一盘棋理念的有效实践。思想政治教育不停课,不但在形式上可以紧贴大学生所思所想,也可以更高效地实现良性互动,答疑解惑,疏解不良情绪,帮助大学生明辨是非,正本清源,对他们进行有理有据的思想教育工作,使他们坚定信心,树立正确的“三观”,增强“四个自信”。利用疫情防控过程中感人至深的案例,充实思政课教学,讲出情感和感动背后的逻辑关系,真正做到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贯穿教学,有情有理,充分体现思政课的思想含量、政治含量及学术含量,完成思政课教学所承载的历史使命。习近平同志强调:“从一定意义上说,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度,决定着政治敏感的程度、思维视野的广度、思想境界的高度。”[5]67-68越是特殊时期,越要明确高校思政课的使命和担当,深刻理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加强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首要任务。

(三)应对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需要

意识形态性是高校思政课的第一属性。在当前全民抗疫的特殊时期,意识形态领域图景更加纷繁复杂。如何使大学生不陷入认识上的困惑和迷茫,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强烈的政治敏锐性,坚定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思想和行动上形成对主导意识形态的深层认同,高校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善于观察时代热点、焦点,更要高度关注、科学分析和及时有效应对。“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1]因此,巩固和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认同感,是党和国家一直以来重视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原因所在。社会上泛娱乐化浪潮对象牙塔的冲击,思政课课堂甚至也出现了娱乐化倾向。在改革创新中,有些思政课堂被翻转成“有趣”的娱乐课而失去了应有的理论品格,大学生的价值观、是非观的形成因此受到严重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的地方形成了思想政治专业非学术、无学术等极为错误的观点和氛围,给一些思政课教师造成很大心理阴影,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热情。”[6]292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增强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阐释力,如何在多元思潮中鲜明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守高校意识形态主阵地,可谓意义重大而影响长远。西方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和敌对势力妄图利用和放大我国在疫情防控中出现的问题,利用互联网平台的即时性和交互性,瞄准我国高校这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输出的主要窗口,对大学生进行各种歪曲事实和虚假信息的“轰炸”。因此,特殊时期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绝不能有丝毫放松。加强和改进思政课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核心内容,运用好发挥好思政课的功能,把思政课锻造成越来越强的利器,始终坚定守护高校意识形态的主阵地。

二、战“疫”期间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有效实践

根据教育部《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高教厅[2020]2号)的部署和要求,全国各地采取政府主导、高校主体、社会参与的方式,共同实施并保障高校在疫情防控期间的在线教学。各高校根据校情学情制定疫情防控期间在线教学实施方案,充分利用线上教学优势,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改革创新,不但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还进一步推进了学习方式变革,提升了教学质量和效率。各高校纷纷以文件、校园网公告等方式公布课程资源质量要求、学生学习评价措施等,以线上会议的方式召开教学专项工作会。许多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线上教学协调工作组,全方位协调组织好新学期思政课教学工作。虽然时间仓促,条件并不成熟,各高校还是积极筹备谋划,除了运用网络直播、线上学习平台、数据库等技术手段开设网络直播课之外,还积极探索适应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教学新模式,运用图像、音频、视频等信息技术,利用慕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主动适应大数据、人工智能、5G、云计算的技术潮流,在前行中不断改进,实现信息技术与思政课的深度融合。

(一)积极上好“网络思政第一课”

各高校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广泛宣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宣传党和政府关于疫情防控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和各地区各部门贯彻落实的有力行动,充分挖掘疫情防控过程中的育人元素,将先进典型、英雄人物和感人事迹融入教育教学内容之中,利用网络平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网络思政第一课”活动。有的高校邀请知名专家学者组成讲师团,这些专家学者就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与国内外应急响应方案、中国古代的瘟疫和防治、高校学生疫情防控、心理与法律防护知识及运用制度优势战胜疫情等,从不同角度为师生上了一堂堂内容丰富、科学实用的疫情防护“必修课”;有的高校充分发挥学科专业的特长和优势,制作“祖国强、人民安:新时代经典战‘疫’纪实”特色课程,录制高品质的影视歌曲,致敬奋战在抗疫前线的英雄,引导青年大学生正确认识疫情,积极参与抗击疫情,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共克时艰;有的高校党委书记、校长亲自开讲,万名师生“云”集于电脑、手机屏幕前,表达“同舟共济战疫情,众志成城卫家国”的豪情;有的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勇担重任,多次组织全体教师进行线上集体备课和网课培训,深入挖掘疫情防控中生动感人的育人元素,集中宣讲,广大师生反响热烈。从实践教学效果来看,借助新媒体技术打造的“智慧思政”不但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回应了疫情期间学生关注和关心的热点问题,使思政课不仅“有意思”,而且更“有意义”。

(二)多读、多思、多写的问题式探究学习

科学总结抗击疫情的生动实践,通过公众号、微信PPT+语音模式,把丰富的学习资料及时转化为翔实生动的思政课教学内容。特殊时期需要特殊手段。为了配合线上教学,让学生在家也能多读书、多思考,实现教学育人效果的最大化。早在寒假期间,一些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就已积极探索利用网络新媒体,设置多样化主题组织学生学习交流,引导大学生观察时代深入思考。线上探究性学习计划和在线学习方案的启动,打通了思政教育的线上主渠道,取得良好效果。鲜活的案例,触及灵魂的人和事,让大学生从身边的“大事小情”中自发得出结论。通过线上讨论、答疑辅导、布置在线作业等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不仅激发了大学生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深度观察兴趣和内在理论需求,也使他们对生命的意义、科学的价值、人生的理想和目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种在教师引导下的交流模式有效舒缓了同学们的心理压力和不良情绪,也使他们对疫情的发生发展和最终的消灭有了科学的认知,学会了用心观察并理性思考。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也从这场全民参战的史诗级战“疫”中感受到日益彰显出的、经过实践检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增强战胜新冠肺炎疫情的信心和决心。

(三)“慕课+在线答疑”模式

“慕课+在线答疑”的互动式教学是这次战“疫”期间思政课教学中应用得较为广泛的一种教学模式。战“疫”期间,各高校纷纷把目光瞄准国内优质慕课资源(如“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中国大学MOOC平台),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服务。高校之间也突破时空限制共享课程资源,并将之辐射到全国不同类型的学校,为一些师资力量相对有限的学校提供优质的资源。同时,各高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学校特色,以教研室为单位制定课程详案,确保每节课“教学有准备,内容有设计,课后有反馈”。慕课的核心是学生自主学习,强调以“学”为本的教学价值取向。因慕课视频时间有限,不足以满足线上思政课堂的授课要求,因此,在线互动环节就成为非常重要的补充。从重难点的讲解视频、生动的课件到类型丰富的题库等立体化教学资源的推介和使用,使学生的学习体验、感受更加强烈,入脑入心。互动模式从线下课堂的“面对面”,到线上课堂的“键对键”,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互动中来,师生关系重塑,教师从知识传授者变成协助者,帮助学生完成线上闯关式学习,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这种互动式教学方式,更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所以思政课教师在课后的监督和管理就十分重要。教师要充分利用小测验和实时解答环节,及时回答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无法完全把控教学过程的情况下,使教学效果最大化。一些有条件的高校甚至还利用学科专业优势研发了一批有特色、代表性强、数量充足的在线试题、考核机制与课程平台,建立教学质量保障联动,服务学生在线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课程挑战性,并充分利用学习行为分析数据,及时掌握学生的在线学习情况。优质慕课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为高校思政课的线上教学提供了“用好课、讲好课”的协同保障,成为战“疫”期间大多数高校最受欢迎的思政课线上教学模式。

(四)直播授课+线上交流研讨

在网络思政课的众多模式中,思政课直播教学是检验和提升教学能力的重要形式,不但是对多元网络授课平台的检验,更是对思政课教师新媒体技术的应用、理论素养和语言艺术的深度考验。因此,各高校充分发挥“大思政”育人优势,顶层设计,统筹多元主体,整合多方资源,协同多种要素,形成育人合力,支持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行动,以线上培训帮助教师克服技术恐慌。多次召开线上教学动员会,强调线上教学政治纪律和教学纪律,鼓励教师主动适应形势,积极开展一场思政课教学与互联网技术深度融合的革命。通过利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邀请技术专家开展线上技术培训等活动,使教师在政治上过硬、业务上精湛、技术上过关,鼓励思政课教师以此为契机在历练中进步成长。同时,针对线上教学可能出现的网络故障、平台卡顿等问题,制定备选方案,做到“多案并举,有案可选”。教育规律显示,学生参与度与课堂教学质量成正比。线上交流平台的运用让更多的学生充分参与互动,比实体课堂的互动效果更突出,参与的学生更全面,讨论的问题也更多元,拓展了思政课的深度和广度。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的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打造“思政课课程群”,利用线上教学平台优势,实行两门思政课程联动教学。比如“形势与政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两门课联动直播,两位教师同时进入一个教学班的直播间,互动教学,把两种思政课的特色和优势充分发挥,不但创新了网上教学方式,打破一个课堂一位教师进行直播的惯例,还将两门课中的教学内容进行融合,丰富教学内容,通过师生互动,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增进了师生感情,提升了思政课的亲和力和教学效果。同时,这种线上联动教学模式的创新也为线上思政金课的打造、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及线下教学积累了实践经验,为进一步科学构建思政课教师的合作机制、思政课程的线下联动提供了教学基础。

当然,好的教学一定要做教育评估检验。线上思政课教学实践尽管存在不少问题,但因为前期准备充分,备选方案和平台众多,大多数高校都实事求是地选择了符合本校实际、与网络环境条件相匹配的方案,保障在线教学平稳有序进行,达到了线上教学的预期目标。更长期的教学实效如何,除了在线直播的即时评估之外,学生的学习满意度、获得感的差异状况,对大学生“四个自信”的提升是否有积极促进作用等,期末评估将会给出答案。

三、战“疫”期间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理论思考

恩格斯说过,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当下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要承担起铸魂育人的时代责任和使命,同样要有全面深刻的理论思考。思政课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时俱进的理论方法,而且贵在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一)守好“责任田”,牢固树立上好网课也是做贡献的意识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6]291战“疫”期间,全体思政课教师开展线上教学是特殊时期的特殊教学模式,是不得已的选择。思政课教师只有保持清醒的头脑,牢固树立上好网课就是为疫情防控做贡献的思想意识,态度上端正,思想上重视,行动上给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的丰富鲜活的案例和素材具有强烈的实践感染力和理论说服力,通过生动实践不断深化大学生的理论认知,提升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深化大学生对实事求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的发展、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等基本内容的认识,深化他们对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的认识,以及从历史视角对疫情、对苦难的认识,等等,不但要结合实践说“事”“情”,更要结合教材说“理”。借助互联网的交互性优势把基本原理讲深讲透,深刻剖析一件件感人事件背后的“理”和逻辑,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和价值引领,进而使他们在灵魂深处产生共鸣。在教学过程中,因为网络技术平台多元多样,很多高校的管理者和教师都在为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平台而苦恼。从新媒体技术发展的特点来看,每个教学平台都有各自的优缺点,选择什么的教学平台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地而异,因校而异,因人而异,适合自己才最重要,也最能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同时,面对新的信息技术带来的挑战,思政课教师必须遵循网课教学规律,转变观念,适应线上思政课教学的新形式,学习掌握新媒体新技术,切实提高课堂吸引力。课下及时总结,积极思考网络教学的新鲜感过后,如何有效运用思政课的理论之“根”与政治之“魂”统一学生的思想和行动。

(二)树立整体的创新观和思政观

对于高校的管理者而言,疫情防控期间谋划思政课的改革创新应树立整体的创新观和思政观,坚持守正和创新的辩证思维,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盲目跟风,基于大思政格局,对线上思政课教学改革进行长远、合理、有效的探索。自上而下有序创设有利于网络思政课的教学环境,打造课程育人共同体,充分利用好课堂教育教学包括思政课堂和各种专业课堂主渠道,坚持以思政课为引领,坚持思政课是高校育人工作的中心环节和关键课程。在求实中创新,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育人观和创新观,把立德树人作为网络思政课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切忌为创新而创新。创新的本质是不但要有新颖性,更要有有用性、有价值,片面追求新说法、新概念以彰显与众不同,实则是旧瓶装新酒,忽视了创新的本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要“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新形势下尤其是在重大疫情发生之时,意识形态之争愈加复杂激烈,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如何在承压中,实现从实体课堂到线上课堂的转变是当务之急,任何不顾及校情差异和区域差异,照搬外地外校模式,或者盲目模仿或者急于超越,其本质就是形式主义,忽视了真问题、真矛盾。201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对高等教育法首次执法检查情况表明:“有的高校存在‘调门高、行动少’、思政工作‘表面化、碎片化’的现象。”[7]特殊时期,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实践还需要不断深入,因为能上网课并不等于能上好网课。进一步调查研究,深入思考,精心组织设计,开展线上教学育人活动,精准施策,用理性精神和科学精神为网络思政课教学把握航向,让课程教学服务于疫情防控大局,切实把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实践转变为鲜活的课堂内容,协同育人,同频共振。

总之,要继续坚持疫情防控和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有机统一,在保证师生安全的前提下,汇聚优秀师资,创新教学模式,做好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筑牢“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思想理论基础。虽然全面总结线上思政课授课效果的时机还不成熟,但实时总结当下思政课的有效实践,是对教育部《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精神的落实和贯彻,也可使思政课教学更好地服务于疫情防控大局,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服务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

猜你喜欢
思政课思政防控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防控疫情 从我做起
思政课“需求侧”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