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教学质量常态监测诊断方法研究

2020-12-20 10:20赵高丽宋军平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20年10期
关键词:监测教学质量模块

赵高丽,宋军平

(1.河南科技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2.武汉理工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0;3.河南科技学院新科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和成就。但也需要清醒认识到,地方本科院校还存在一些与时代发展不符的问题,即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和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还不够稳固,一些学校的领导精力、教师精力、学生精力、资源投入仍不到位,教育理念仍相对传统滞后,评价标准和政策机制导向仍不够聚焦[1]。学校、学院、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等各层面都存在着需要改进的地方,高等教育深层次改革势在必行。同时伴随着学校人才培养理念与要求的变化,基于OBE的专业认证先进理念所带来的具有颠覆性的人才培养模式设计,更多的地方本科院校将认证的要求内化到学校的专业建设与教学质量管理当中,而这一举措必然会对学校原有的基于过程管理与监控以及更多的基于资源投入为重心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产生影响。结合专业认证工作的开展,通过建立常态的监测诊断机制对教学质量进行常态化监控尤为必要,从而促使学校更快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适应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要求,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教学质量常态监测诊断的基本原则

为保证监测诊断能客观、真实、全面、准确地反映教学质量的实际情况,促进教学质量快速提升,在进行教学质量常态监测诊断时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教学质量监测诊断工作可以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进行,纵向包括决策指挥、质量生成、资源建设、支持报务和监督控制五大模块;横向包括学校、学院、专业、课程、教师和学生六个层面。做到纵横联动、覆盖全员、贯穿全程,充分体现全链条、多维度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机制。

(二)可操作性原则

系统设计质量目标和标准,以质量管理信息数据分析为基础,按照“目标—标准—运行—诊断—改进”螺旋式递进的质量诊断机制,扎实有效地开展诊断工作。

(三)持续性原则

不断完善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与诊断运行机制,依据专业分类建设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实现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诊断工作持续有效进行。

(四)灵活性原则

按照诊断制度开展工作的同时,坚持标准与个性化相结合,系统服务管理制度,数据平台可根据制度的变化进行灵活配置与调整,结合“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推进具有学校特色的诊断工作。

二、教学质量常态监测诊断的内容

在对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进行常态监测数据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学校既定教育教学目标和相关评估标准做出质量诊断,其目的旨在为学校有针对性地进行质量控制或整改建设提供决策依据。教学质量常态监测诊断主要包括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质量、专业教学计划执行质量、课程教学常态运行质量以及本科学生初次就业质量等方面。

(一)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质量监测诊断

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质量诊断主要是验证培养目标定位和服务面向定位的准确性,关注培养目标期望值与内外部需求的吻合度[2]。依据专业认证标准体系,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要在分析社会和行业岗位能力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办学基础与条件,准确定位,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以提升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为核心,进一步细化毕业要求,确定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

(二)专业教学计划执行质量监测诊断

专业教学计划是人才培养方案落地实施的基本保障。通过对教学计划执行的变更情况进行诊断,如开设课程、开课时间、学分学时、课程性质(必修或选修)以及考核方式等,统计分析教学计划执行变更率。全面把握专业课程的分布情况,对专业教学计划的执行质量进行诊断。

(三)课程教学常态运行质量监测诊断

课程教学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过程。通过对课程教学的常态运行质量进行诊断,进一步对教学规章制度和教学质量标准的完善程度,教师执行教学规范和教学管理人员履行岗位职责的情况,学生所具备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应用能力的实际状况以及对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及运行效果等情况的了解,对学校的教学质量进行总体评价。

(四)本科学生初次就业质量监测诊断

学生就业质量是对人才培养目标是否实现的检验。通过对本科生初次就业质量、就业满意度和对未来成长发展空间等方面的调查分析,了解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就业形式是否体现了人才培养方案的类型定位和服务面向。

三、教学质量常态监测诊断方法

地方本科院校在地域、教学、科研方面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且受到建设经费、管理规范水平、信息技术的发展、师生理念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开展教学质量常态监测诊断时,有其特殊的要求与方法。

(一)制定质量目标,完善教学质量标准

依据学校发展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学校教学质量的总体目标和专项目标。根据各部门(院系部)在质量保障系统中的职责任务分工,以学校教学质量目标为统领,对学校目标进行分解落实,制定各自的质量目标,形成上下衔接的目标链。按照年度建设目标、任务、措施、预期效果,编制年度质量工作计划,并且要在保证质量考核标准完成的情况下制定相应任务,并将完成任务情况与部门绩效考核相结合,确保目标建设任务的完成。围绕质量生成,建立完善学校管理与服务等各项工作环节的质量标准、专业建设标准、课程建设标准、人才培养标准、资源配备标准、教师发展标准和学生操行评定标准等,形成完整的标准链,作为质量诊断与改进的主要依据[3]。

(二)依据质量标准,建立学校监测系统

教学质量标准是教学质量保障的基础性工作,也是进行质量监测诊断和监测诊断系统设计的依据。通过将教学建设质量标准、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和教学管理质量标准数据化,优化设计学校监测诊断系统,利用平台数据实时掌握并分析人才培养工作状况,实现内部质量保证和常态监控数据的动态管理,从而提高学校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1.教学质量常态监测诊断系统的设计目标

建设内部教学质量常态监测诊断系统,要整合现有教务、学生、人事、科研、就业等教学管理信息化应用系统,完成统一门户、统一身份认证和数据中心的建设,通过开发校情分析与智能决策平台,利用多种终端采集数据,实现数据共享,建成数据分析平台,其平台具有全要素网络化、诊断改进、预警告警、决策分析等功能。通过整合现有多个业务系统互通互联,分别从学校、学院、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等层面的相关数据智能分析落实教学质量常态监测诊断工作体系的搭建,提供校内各个责任主体个性化实用的操作与观测入口,对诊断点、诊断项进行逐层分析与归纳,反馈实施动态信息,便于即时发现工作问题,寻求解决方案,开展动态调整常态化的持续改进工作[4]。同时,提供智慧教育等多层面诊断点的设计与设置,可以快速敏捷地将各类决策结果更新进平台开展管理工作。被智能分析处理的各层数据,也将辅助管理人员进行决策分析,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实现全过程数据预警分析,达到质量螺旋式持续改进,推动学校治理能力现代化。

2.教学质量常态监测诊断系统的功能模块设计

在具体系统设计上,主要包括大数据基础模块、质量体系管理模块、目标任务分解管理模块、专业管理模块、数据分析模块、诊断画像管理模块、数据上报管理和系统管理等模块,还包括问卷服务、消息中心、多屏展示等基础服务。系统可支持按角色授权、指标配置、表单自定义、指标预警值设置、目标基准值设定。

(1)大数据基础模块。该模块主要实现了数据从采集、集成到清洗、整理并服务其他各组件与模块使用的过程。除采集和集成数据外,主要完成校园主数据管理、数据标准规范、通用数据字典生成和数据接口对外开放的管理等。

(2)质量体系管理模块。该模块主要是进行质量规划管理、组织制度保障、目标任务管理、绩效考核管理,主要完成校内各项涉及质量体系的规划性质工作的具体落实,全部流程都将进行过程性管理,并在各项工作执行过程中实行即时预警,便于事务的及时、精准完成。

(3)目标任务分解管理模块。该模块主要是对各项规划、任务完成的日常性管理,可以有效地将校级、院级任务进行分解、跟踪与逐层上报,保障工作的顺利完成并分析成效。该模块主要实现对任务的角色、流程、性质、建立、审核、分解、监控以及反馈评价的全过程管理。目标任务管理的适用人员包括所有党政部门、职能单位和教学单位。

(4)专业管理模块。结合专业认证要求,专业标准、课程标准一经确定,可以从专业管理系统直接引入课程教学平台,指导课程资源库建设并应用到教学的组织实施过程中。最终通过教学诊断与质量分析平台,对教学标准化、规范化情况进行量化评价。将OBE理念引入系统,通过课程体系建设、毕业目标设置,建立教学内容与学习成果之间的联系,包括建立过程性监控体系,对已毕业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建立质量诊断与改进机制以及第三方评价等说明。通过对毕业要求指标项分解、毕业要求与课程体系的相关设置,提供学生毕业要求具体指标与课程体系之间的关系,使得每门课程对具体指标点有一定的贡献比例。对照工程认证指标的要求,系统生成课程体系与毕业要求指标对应的矩阵表,并支持Excel文件的导出。通过对学生毕业目标达成度的设置,能够把设置的要求细化到具体教学活动中或者学生的行为产生的质量数据中,从而对每项毕业要求量化评价的数据都有对应关系做支撑,最终能够用于计算本专业的整体情况和学生个体的毕业目标达成情况。

(5)数据分析模块。该模块利用校情数据分析平台中已有的数据,把状态数据分析报告中的基础数据和同比变化自动填充和计算,输出学校格式模板。针对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数据,进行算法分析与提取后,能够自动形成各种管理方面的报告,主要覆盖各种达成度质量报告、有效课堂分析报告、评教评学中的学生课堂表现报告、学情分析报告等,同时可以根据管理的目标值进行预警设置,并针对结果进行初步的相关性分析。

(6)诊断画像管理模块。诊断基于学校、学院、专业、课程、教师和学生六大层面进行,通过数据抓取与模型运算,形成专业、教师和学生画像。对各个层面的诊断项目,根据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学校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各职能部门业务相关指标等,通过诊断与改进工作的持续进行,采集并分析归档各类数据,按照校内报告模版生成各层质量报告。诊断画像能够方便分析教师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等,用柱状图、饼图、曲线图展示纵向(对标教师评价两条线晋升和发展的差距)、横向(教师与教师之间可选对象比较)趋势变化。

(7)数据上报管理。该模块主要通过分析采集与处理,按照数据标准进行数据上报。此模块主要包括国家状态库采集平台数据的上报对接和高基报表的生成上报。

(8)系统管理。该模块主要支持指标库、表单库、流程库、角色及权限库、模型库的自定义管理和模块调取修改等功能,支持拖拽定义便于用户操作。该模块还包括问卷服务、消息中心、多屏展示等基础服务。系统可支持按角色授权、指标配置、表单自定义、指标预警值设置、目标基准值设定。预警和日常消息功能也设置在该模块中,管理员对关键指标设置预警值后,系统跟踪指标的数据表现,触发预警后系统以弹窗、短信、邮件的形式及时通知相关责任人。系统跟踪责任人的处理时间,如其在限时内未处理,系统将此预警上报。管理员可根据指标重要性灵活设置预警机制和处理机制。系统可自动为用户推送各类填报通知、审核通知等,防止用户错失重要信息,并且可实现短信、邮件等多种通知方式。

(三)健全组织机构,明确职责分工

1.学校层面

学校层面成立由校党委、校行政指挥的教学质量保障委员会,全面领导协调学校质量保障与诊断工作。委员会主任由书记、校长担任,副主任由副校级领导担任,成员由学院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委员会办公室设在教学质量监测中心,根据办学实际制定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统筹各部门各层面开展监测、诊断等相关工作[5]。

2.学院层面

学院层面成立二级单位质量保证工作组,组长由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和二级学院领导担任,主要职责是负责本部门的教学质量管控、制定本部门的质量诊断工作方案、执行委员会下达的诊断工作指令、撰写本部门的年度自我诊断报告等。

3.专业层面

汇总专业建设与培养过程中的相关数据,便捷地分析与处理专业建设信息、年度数据,包括专业建设计划、专业建设诊断点、各诊断点预警值设定等,并注重教师评价、用人单位评价、学生评价(尤其是毕业生)的多元诊断机制。实时对专业建设状态数据进行采集,并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监测专业建设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及时反馈和改进。按专业标准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展诊断,基于专业标准实施周期性专业教学自我诊断。实时采集专业课程教学状态数据,对照专业标准检验毕业生能力要求指标点,关注毕业生就业质量。根据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对比找差距,修正并修订培养目标,并对课程体系及标准进行完善,从而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4.课程层面

建立课程质量保障工作小组,组长为各专业负责人,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各专业、各课程质量的自我诊断,并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编制和对培养方案中相关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进行编写,调查分析学生学业情况、课程实施质量情况,根据相关数据分析最终撰写专业(课程)质量诊断报告等。

5.教师层面

根据规划目标和教师发展标准开展诊断,依据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层层分解形成三级师资队伍建设目标链,分别对应学校、二级院(部)和专业(课程)。二级院(部)可以依据学校师资建设标准制定相应的年度计划,教师个体可以按照年度计划和个人发展规划编制年度工作任务。根据教师发展标准,系统设计激励机制,建立教师成长的信息化档案,对教师个人成长轨迹进行实时记录。

6.学生层面

通过跟踪学生培养全过程,了解学生智育、德育、能力、素养的增值情况,关注学生的学习投入、学校的教学效果以及培养目标达成情况等,对学生的成长开展自测诊断,并对其发展进行正确的引导改进。依据学生发展自测指标,编制指标体系和要素,面向全体学生实施问卷式的学生自测诊断,形成自测诊断雷达图并应用于学生,学生可根据自测诊断雷达图进行自我调整改进。运用信息平台诊断数据,对学生状态数据进行实时采集,监测学生发展状态,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并改进。平台能够为学生提供多种不同渠道的自我诊断方式,帮助学生进行学业规划,记录学生成长轨迹,分析学生学业与德育素养等综合能力,为学生提供自我发展与成长的数据依据。

(四)修订管理制度,完善运行机制

依据学校质量目标要求,通过对现行制度的“留、废、改、立”,修订完善纵向五系统中各部门的相关制度,设计部门管控事项工作流程,并与制度匹配。以专业、课程诊断为核心,建立学校、学院、专业、课程、教师、学生六个层面的考核性诊断和质量报告制度。建立教学过程信息监测分析、质量事故预警管控反馈机制。建立专业分类建设动态调整机制、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满意度调查机制、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机制、后勤服务质量满意度调查等内控机制。

(五)分析状态数据,编发质量报告

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数据上报要求,将学校质量监测平台中的数据导出并报送,对数据进行分析,及时掌握学科专业建设、教学运行状态、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的情况。通过对学校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动态监测和预警,实现了教学质量信息监测常态化和信息的有效利用[4]。通过数据分析逐年监测学校办学基本情况,对学校办学指标达成情况进行针对性的监测,还可以与同类院校的同类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学校办学状态的优缺点并及时整改,有效地对“五位一体”评估制度进行落实[6]。最后提交四份报告,分别为《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二级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二级学院教学状态数据分析报告》和《专业教学状态数据分析报告》,并在网站上公布。将教学质量信息向政府报告、向社会公开,全面展示学校的人才培养和教学质量现状,接受社会监督和评价。

(六)加强师资培训,促进质量提升

进一步加强广大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教书育人的职业素养培训和教学基本功的“专项培训”,同时分批分期地开展相关专业(行业)职业资格培训。并通过对教学质量过程监测的相关数据,客观评价教师教学效果,把握教师教学能力中的薄弱环节,从而实现对教师培训的内容、培训方式等方面的精准化,切实提高教师队伍本科教育教学能力和相关科学研究水平,真正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的高校教师队伍,形成本科教育质量持续提升的良性循环。

(七)深化教学管理,推进质量文化建设

对教学质量管理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对质量文化建设进行不断创新,确立质量竞争和全面质量责任意识,对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学校质量文化进行构建,强化质量意识和自我改进意识,推动学校发展不断前行,在教育教学各环节进一步落实质量意识、质量标准、质量评价、质量管理等,从而内化为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最终形成学校领导注重培养师生的质量意识,并持续不断地提升质量建设标准,开展校园质量文化系列活动,营造全员参与、全过程管理、全方位育人的浓厚质量文化氛围。

四、结论及展望

在对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进行常态监测与数据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学校既定教育教学目标和相关评估标准作出质量诊断,目的是为学校有针对性地进行质量控制及整改建设提供决策依据。在专业建设方面,使专业课程体系分布更加科学优化,培养模式进一步改革创新,专业建设不断加强。在教师资源方面,教师师德修养、业务素质以及教学效果不断提升,教师队伍发展实现良性循环。在学生学习方面,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得以实现、自我管理能力有所提高,能够全面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制订符合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在持续加快教学质量改进的过程中,为专业认证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上一个新台阶。

猜你喜欢
监测教学质量模块
28通道收发处理模块设计
“选修3—3”模块的复习备考
特色“三四五六”返贫监测帮扶做实做细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关注学习过程 提升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2月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1月
学习监测手环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