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彩平
(山西省肿瘤医院,山西 太原)
PICC(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输液治疗方式,具有安全性高、操作简单以及效率高等特点[1]。该方式多用于长期进行静脉输注的患者,通过导管留置的方式,可避免反复穿刺所带来的伤害,减轻其痛苦。该治疗方式也长用于肿瘤化疗的患者中,该治疗方式不会对患者的活动带来局限性,不会对其生活质量造成影响,在肿瘤化疗患者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2]。但采用该方式对肿瘤患者进行治疗时,存在一定的弊端,若不能加强对肿瘤化疗患者的护理,将会导致患者出现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3]。本文主要对化疗患者使用PICC 导管的护理问题与对策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8 年5 月至2019 年6 月期间40 例在我院进行PICC 导管留置的化疗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本次研究已获得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者及其家属均已同意,包括22 例男性患者,18 例女性患者,年龄5~66 岁,均值(38.33±2.63)岁,留置时间68~305d,均值(106.35±10.35)d,PICC 导管选择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三向瓣膜式导管(型号:3F/4F)。
(1)置管不到位:置管不到位主要是由于穿刺后送管困难所导致,若在嘱咐患者饮用温开水,调整肢体的角度后,仍然出现置管不到位的现象,需及时进行处理[4]。护理对策: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让护理人员能熟练掌握PICC 置管的操作流程,在对患者进行置管时,首先选择粗且静脉瓣少的右侧静脉,主要因为右侧静脉的行程比左侧静脉的行程短,其次需选择肘正中静脉[5]。在进行导管置入的过程中,需保持送管动作的轻柔,均速缓慢的进行。在置管前,需帮助患者抬高床头,使导管能够借助重力下行至上腔静脉,减少颈内静脉的机会。
(2)穿刺口出血:穿刺口出血多出现在白血病患者身上,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①患者体内的全血细胞降低,血小板的计数<20×109/L;②患者本身有凝血功能障碍;③患者日常进行过多的肢体活动,穿刺口被管道刺激,从而导致摩擦出血的状况;④患者体内的血管出现硬化的现象,血管的收缩功能较差[6]。护理对策:若患者为凝血功能障碍者,且比较严重,需谨慎对其进行护理。若患者体内的血小板较低,在置管前,首先需要为其输注适量的血小板,并使用2cm×2cm 的纱布对穿刺点进行压迫,时间约为5~10min,并使用10cm×12cm 的透明敷贴固定,随后在使用外用绷带对其进行加压包扎,时间约为24h。若患者出现渗血严重的现象,需使用明胶海绵加沙袋加压,一旦出现局部渗血的现象,需及时对敷贴进行更换,避免滋生细菌,从而引发伤口感染[7]。
(3)静脉炎:静脉炎的发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导管插入较为困难,不断进行反复插管;②护理人员的穿刺技术不纯熟;③插管后,导管并未到达指定位置;④穿刺针针头较大;⑤穿刺后患者过多进行肢体运动;⑥患者血糖水平偏高[8]。护理对策:①在穿刺时,应选择为损伤或硬化的血管;②置管的最佳时间为化疗前2d,可加强机体对导管的适应,避免导管与化疗药物相互作用;③穿刺时需由经验丰富的护士进行,保证一次穿刺成功,尽量使用型号较小的穿刺针;④置管后需在穿刺部位使用水胶体透明贴覆盖,第一次更换时间为24h后,随后3~7 天更换一次即可;⑤穿刺后,可嘱咐患者多进行握拳运动,保证静脉能够适应导管,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⑥对于血糖水平较高的患者,需在穿刺前给予患者降血糖药物;⑦若患者确诊为机械性静脉炎,需帮助患者抬高患肢,使用50%的硫酸镁对患肢局部进行湿敷,症状严重者需更换静脉通道,直到症状消失才可继续对该处进行PICC 置管[9]。
(4)穿刺点感染:穿刺点感染的发生原因为:①在治疗间隙时,患者未到正规医疗单位进行换药、导管维护以及贴膜更换[10]。护理对策:①在患者出院时,需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②置管时,患者需每周对贴膜以及肝素帽进行更换,最少进行1 次冲管;③若患者出现发热、出汗以及敷料受潮等问题,需及时进行更换。
(5)导管堵塞:导管堵塞的原因主要与患者的侧肢体偏瘫以及未及时冲管有关[11]。护理对策:①对护理人员进行冲管以及溶栓的培训,维持导管的通畅;②在输注粘附性强的药物后,例如脂肪乳以及氨基酸等,需使用生理盐水进行冲管处理。
(6)导管破损:导管破损原因主要是由于换药时操作不当,或在冲管时太过暴力所导致。护理对策:在无菌的环境下,剪断远端导管,随后重新将连接器以及可来福接上。
(7)皮肤过敏:皮肤过敏原因主要是由于患者对皮肤消毒剂或敷贴过敏,导致皮肤出现局部发红、起水泡等症状[12]。护理对策:对局部过敏的皮肤,需使用75%的酒精进行消毒,消毒后使用无菌的纱布覆盖,每日更换一次药物,直到过敏症状消失即可。
(8)健康教育:由于肿瘤患者的治疗周期较长,因此在治疗间歇时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可以取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护理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本次研究过程中所产生、相关的所有数据均通过分析软件SPSS 19.00 进行处理,(±s)表示计量资料,经t检验;%表示计数资料,经χ2检验,P<0.05 有统计学意义。
表1 分析护理问题的发生率[n(%)]
40 例患者中,置管不到位的发生率为5.00%,穿刺口出血的发生率为7.50%,静脉炎发生率为2.50%,导管堵塞发生率为5.00%,穿刺点感染发生率为5.00%,导管破损发生率为5.00%,皮肤过敏发生率为5.00%,总发生率为32.50%,见表1。
PICC 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静脉治疗方式,主要用于长期进行静脉滴注的患者,在肿瘤科中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13]。PICC 置管的最佳位置是尖端位于静脉下1/3,并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房的交界处[14]。若尖端位置较浅,很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感染、穿孔以及脱管等状况;若尖端位置较深,会刺激患者的心内膜,导致血栓以及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发生,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以及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15]。PICC 导管具有操作简单、完全性高以及创伤性小等特点,导管留置的方式,可避免反复穿刺所带来的痛苦,适用于长期进行静脉输注以及肿瘤患者,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护理人员的工作量。
综上所述,进一步提高护理人员的PICC 导管置管技术以及并发症的预防措施,同时加强对患者的健康宣教以及导管维护,可在一定程度上延迟导管的使用时间,有利于促进患者的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