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春华
(北京市西城区展览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
便秘是指粪便在肠内滞留过久,秘结不通,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而不畅的一种病症。便秘是常见的脾胃系病证之一。其发病的原因为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外邪犯胃、禀赋不足等。其病机为热结、气滞、寒凝、气血阴阳亏虚引起肠道传导失司。其基本病位主要在脾胃大肠,同时与肺、肝、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便秘常伴随痞满、吐酸、腹胀等症状。王道坤名老中医在临床专攻脾胃病。其运用枳壳益胃汤治疗胃病、便秘、血小板增高等均有独到的经验[1-2]。笔者在肺胃阴虚型便秘患者运用益胃汤加减方治疗,效果明显。现将临床应用益胃汤加减方治疗肺胃阴虚型便秘患者的情况报告如下。
选取2017 年-2018 年就诊的便秘患者88 例,中医辨证为肺胃阴虚型。随机分为治疗组(46 例)和对照组(42 例)。对照组中男性20 例,女性22 例;年龄56~63 周岁。治疗组中男性22 例,女性24 例;年龄56~63 周岁。病程为2 到5 年。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表明两组具有可比性。
两组均给予饮食、运动等方面的健康指导。对照组:采用口服乳果糖治疗,一次20mL,一日2 次;疗程为2 周。治疗组:采用益胃汤加减方剂治疗,每日1 剂,水煎服,早、晚各1 次。基本方:北沙参9g,麦冬20g,生地20g,玉竹6g,冰糖6g。本方可依据情况加干姜,尤其伴随胃寒症状者。食后脘胀,食少纳呆者,加炒麦芽、神曲、山药;胃部溃疡者,加白芍、三七粉;口干唇燥,阴伤较甚者,加石斛、天花粉,重用沙参、麦冬、生地;汗多、气短者,加黄芪、党参、五味子;呃逆甚者,加柿蒂、竹茹降逆止呃。疗程为2 周。
疗效分为如下几个等级。治愈:便秘消失,随访2 周内无复发;好转:便秘程度改善;无效:便秘情况无改变。比较两组治疗后的效果(治愈率,好转率,总有效率)。总有效率=治愈率+好转率。
将数据输入数据库,采用SPSS 11.5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治愈率、好转率等数据以%表示,两组差异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组的治愈率、好转率均高于对照组,无效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便秘是大便不通或排便不爽、秘结,次数减少或排便时间延长。中医认为,便秘证属津液匮乏,肠道失于濡养而致传导不力。胃阴不足,络脉失养,可见胃脘隐痛;胃阴亏虚,受纳失司,可见饥而不欲食。胃阴津不足,则上不能滋润口咽,口干咽燥;下不能濡润大肠,则便结。
《灵枢本输篇》记载:“肺合大肠”,即“肺与大肠相表里”。这种表里关系体现在肺、大肠在生理与病理等多方面相互影响,互为补充,形成了一种密不可分的依赖关系。肺主宣发,大肠得以濡润;肺主肃降,有助于大肠的传导;大肠传导功能正常,有助于肺的正常肃降。肺阴不足则肠燥,肠燥则导致便秘。胃为阳土,喜润恶燥。遇感冒发热等则火热耗阴,若热病消灼阴津或胃病迁延不愈,或用吐下之剂,可致使胃阴耗损,虚热内生,加重便秘。
胃肠以降为顺,以通为用。临床上胃肠津亏者多伴有肠燥便秘。故滋阴、泻火,通下并用是治疗胃肠津亏证之常法。益胃汤出自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由北沙参、麦冬、生地、玉竹、冰糖共五味药组成。原文主要用来治疗“阳明温病,下后汗出”之证,以达到以复其阴的目的。王道坤教授临床治疗胃肠阴虚津亏证最为常用的是枳壳益胃汤,该方熔滋,清,下于一炉,是王教授自拟之方剂,临床多可用于治疗便秘,便血,胃肠道不适等病,常获奇效。以益胃汤治疗便秘反映了中医学异病同治思想[3]。
王教授认为[4-5]多种原因皆可致便秘。对于长期习惯性便秘者,当责之体质来辨别其气血阴阳损益。肺胃阴虚型便秘者,症见胃脘灼热、胃痛,口干、舌燥,大便干结,舌红、少苔或有裂纹、花剥苔,脉细数。从其主症到伴随症状,再结合舌脉表现,辨证其证型为胃阴不足、腑气不降。胃失濡养,气机上逆,可见干呕、呃逆。阴虚容易内热,则见舌红少津,脉象细数。
何洲等[6]用自拟方调肝益胃汤治疗小儿脾胃阴虚型厌食症。其研究结果显示,B 组(50 例)采用自拟调肝益胃汤治疗,总有效率、便秘等中医症状评分均明显优于A 组(50 例)。该研究结果证实了益胃汤对脾胃消化功能的改善作用。孙月华[7]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病例采用自拟补肾调肝益胃汤治疗(中药组)。其结果显示,与口服复方阿嗪米特片、莫沙比利(西药组)做比较,中药组患者治疗后胃痛、胃胀、嗳气、早饱等临床症状、体征的改善更显著,总有效率(92.6%)高于西药组(72.5%)。该研究结果说明益胃汤加减中药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可以显著改善其多个单项症状。另外研究者对两组患者胃电图及胃动素、生长抑素水平等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对比分析可见,中药组胃电图恢复正常的患者比例更大,中药组患者治疗后胃动素升高,生长抑素水平降低的改善情况更为显著。如上文献研究结果均证实益胃汤加减中药方对胃肠功能障碍性疾病具有明确的效果。
在本研究中,纳入88 例肺胃阴虚型便秘患者,治疗组46例采用益胃汤加减治疗,并与对照组42 例采用口服乳果糖治疗的相对照。结果可见,治疗组患者的治愈率(58.70%)、好转率(30.43%)均高于对照组(40.48%、28.57%),无效率(10.87%)低于对照组(30.95%)(均P<0.05)。本研究结果表明便秘患者经益胃汤加减方剂治疗,可以获得较常规西药方案更满意的临床效果。
笔者分析,益胃汤方中,重用生地、麦冬,为君药;二者均味甘而性寒,具有养阴清热,生津润燥之功用,可甘凉益胃。《本经》记载:“生地主治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麦冬主治心腹结气,伤中伤饱,胃络脉绝,羸瘦短气。” 故生地、麦冬二者合而为君药,可滋养脾胃阴液。方中配伍北沙参、玉竹,为臣药。其养阴、生津,可增生地、麦冬益胃养阴之力。胃是五脏六腑之海,胃阴得养,诸脏之阴得养。益胃汤方中的冰糖为佐使,濡养肺胃,可调和诸药。益胃汤全方多组分甘凉、清润,清而不寒,润而不腻。益胃汤药简、力专,诸组分共凑养阴益胃之功[7-8]。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干姜促进胃排空[3],双向调节肠道平滑肌运动[4]。在本研究中,可依据患者情况,在益胃汤方中进行组分加减。对伴随胃寒症状者加干姜;对食后脘胀,食少纳呆者,加炒麦芽、神曲、山药,等等。总之,本研究结果表明,经益胃汤加减方剂治疗便秘患者,全方切合临床,实用,疗效显著。
慢性病需“三分治、七分养”。笔者体会,临床在便秘患者应用益胃汤,用药治疗后,日常养护非常重要。可辅助腹部按摩及其他穴位的按摩治疗以促进脾胃功能。另外,需配合生活方式的调理和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治疗期间,宜尤为重视饮食,需营养结构合理,食物易消化;三餐定时定量,忌辛辣温燥之物、生冷刺激及甜食,戒烟酒、咖啡和浓茶。日常生活中酌情、适当运动等。如上综合治疗方案,共同调节肠道等脏器功能的恢复。
综上所述,临床在肺胃阴虚型便秘患者应用益胃汤加减方剂可以获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因此推荐益胃汤加减方在临床得到合理的应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