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志军
(大同瑞慈康复医院 中医科,山西 大同)
眩晕症是由于机体无法准确对空间进行定位而产生的一种方位性或动性任职障碍的疾病,在临床上较为普遍,多发生于中老年群体,现有逐渐年轻化的趋向[1]。该病症主要表现为突发性剧烈头晕目眩,无法识别空间位置和维持机体平衡,常有恶心、耳鸣/聋、胸闷、汗出、呕吐等临床并发症状,若未及时进行干预治疗,可能会引发猝然昏仆、中风或厥证等病症,轻则影响患者生活品质,重则危及患者生命安全[2]。目前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西医医治措施主要是管控血压、抑止血小板汇集、调脂稳斑以及改善局部微循环等,但治疗效果欠佳。中医认为眩晕的主要病理在于“火”“瘀”“风”“痰”,而风痰上扰型作为眩晕的一种常见类型,对于治疗该病,其重点在于祛痰败火、平肝养胃、止风潜阳、理气降淤[3-4]。因此本文旨在探究针灸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对医治循环缺血性眩晕(风痰上扰型)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研究对象的采集来源于2017 年7 月至2019 年7 月间在本院收治的83 例风痰上扰型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 组,观察组42 人,对照组41人。本研究事先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并与患者及其家属签订知情同意书。2组患者性别、年龄(含平均)、病程(含平均)以及病因等基本状况比较见表1,P>0.05 差异无显著性。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医内科学》[5]中风痰上扰型眩晕适应证者且满足西医诊断标准者;②临床治疗资料完整全面,具备认知判断能力且能流畅表达者;③知情且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订相应知情文件者;
排除标准:①确诊为其他类型眩晕证型者;②合并其他严重并发症者,如心脑疾病、恶性肿瘤者;③患有精神障碍或认知功能不健全等;④治疗依存性差,中途退出者;⑤处于妊娠以及哺乳期妇女。
对照组患者需要口服盐酸氟桂利嗪片(哈药制药六厂孚 瑞 尔,国 药 准 字:H10920064),每 日1 次,每 次5~10mg;甲磺酸倍他司汀片[ 卫材( 中国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0130)],每日3 次,每次6mg。连续治疗周期为15 天。
观察组在口服西药同时,另需辅之以针灸治疗,并配合口服半夏白术天麻汤。针灸经脉主配穴选取:主穴分别选取百会、风池、太冲、内关4 穴;配穴分别选取中脘、头维、阴陵泉、丰隆4 穴。针灸操作步骤:患者以坐姿位或卧姿,对针身及患者经脉穴位等部位局部皮肤进行酒精消毒,采用毫针(规格:1.5~3 寸28~30 号)泻法,主穴在百会、风池、太冲分别斜刺1寸,在内关直刺1 寸;配穴在中脘穴、丰隆穴、阴陵穴分别直刺1 寸、1.5 寸、1.5 寸,在头维穴平刺1 寸,得气后进行2~3 分钟捻转提插,然后需留针约20~30 分钟左右。半夏白术天麻汤处方成分:生姜、各甘草5g,陈皮、郁金、地龙各10g,白术、石菖蒲、法半夏各15g,天麻20g、茯苓30g。根据体征辩证,随症加减:若患者出现气血不足症状,增党参、黄芪各15g;若出现食欲减退症状,增砂仁10g、焦三仙12g;若出现肝气不顺症状,增柴胡、香附各15g。中药颗粒、常规煎服,每日1 剂,早晨晚上各温水服用2 次,治疗周期为15 天。
对2 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经颅多普勒超声( TCD)指标数值、凝血4 项以及临床疗效进行评估。中医证候积分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TCD 指标数值:比较基底动脉(BA),左动脉(LVA)和右动脉(RVA)3 项的血流速度;凝血4 项数值:比较纤维蛋白原(FB/s)、凝血酶原时间(PT/s)、凝血酶时间(TT/s)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s);临床疗效参考《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7]。
用SPSS 25.0 版本统计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统计数据以均值±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n(%)表示,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组经过15 天持续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所降低,且观察组治疗后分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2。
表1 2 组患者基本情况比较
表2 2 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s)
表2 2 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s)
注:相较于治疗前▲P<0.05,相较于对照组△P<0.05。
例数 治疗前 治疗7 天 治疗15 天观察组 42 13.17±1.09▲△ 8.68±0.41▲△ 6.11±0.65▲△对照组 41 13.06±1.12 10.19±0.57▲ 7.23±0.28▲
2 组治疗前,TCD 指标数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经15 天持续治疗后,2 组TCD 各项指标的均明显提高,且观察组治疗后各项指标数值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3。
表3 2 组TCD 指标数值比较(cm/s)
表4 2 组凝血4 项数值比较(±s)
表4 2 组凝血4 项数值比较(±s)
注:相较于治疗前▲P<0.05,相较于对照组△P<0.05。
例数 FB(g/L) PT(s) TT(s) APTT(s)观察组 42治疗前 3.76±0.48 11.26±1.34 12.73±1.69 31.71±3.53治疗后 2.55±0.23▲△ 17.85±1.46▲△ 19.65±2.35▲△ 43.36±3.22▲△对照组 41治疗前 3.72±0.51 11.28±1.36 12.77±1.61 32.01±3.45治疗后 3.09±0.29▲ 14.15±1.59▲ 15.57±2.12▲ 35.87±3.28▲
2 组治疗前,凝血4 项指标数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经15 天持续治疗后,2 组凝血4 项各项指标的都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治疗后各项指标数值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4。
经15 天持续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2. 86% ( 39/42)]高于对照组[70.73% ( 29 /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2 组临床疗效比较[(n)%]
临床医学表明,引发眩晕的影响因子很多,目前所探究到的原因主要由动脉粥样硬化,血液黏度高、血流速度慢以及长期颈椎病导致颈椎动脉受压迫发生痉挛等引发,此外,还受耳喉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贫血和高血压等其他因子影响[8-9]。当前,西医疗法多针对局部微循环改善、神经调节和血管扩张等方面对症诊疗,多数患者临床眩晕症状明显减轻,但疗效甚短,停药后常常会反复多次发作,长此以往导致病情迁延不愈,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0]。所以,相较于单纯依靠西医治疗,本研究探究在口服盐酸氟桂利嗪片和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基础上,配之针灸并联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的临床效果。实验结果显示,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降低,TCD 各项指标提示患者血流速度明显提高,血凝4 项指标也显著改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显著提升。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中医主要从病理出发,针对风痰上扰型眩晕,需以活血行气、清痰去瘀、平肝熄风、败火止眩为基本治疗原则[11]。本研究过程中,通过针灸对太冲、风池2 穴行针,有保肝抑阳、消热降湿之效;对内关、百会2 穴行针,可清痰止眩、清利脑窍之效,配之对中脘、头维、阴陵泉、丰隆4 穴等次穴合用,亦可活血化瘀、熄风定眩。同时,半夏白术天麻药方中,君药:天麻、半夏,有平肝潜阳、熄风燥湿、祛风止痉之效;臣药:白术、茯苓,有健脾祛风、化痰祛湿之效;配之以陈皮、甘草、郁金、石菖蒲等为辅药,兼有温通血脉、通络活血、止痛燥湿的功效[12]。诸药合奏,疗效显著。
综上所述,针对风痰上扰型眩晕患者,采用针灸联合半夏白术天麻汤,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血凝4 项指标,提高患者血流速度,缓解患者眩晕症状,有利于患者痊愈,值得临床广泛推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