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渊冲与庞德的汉诗文化意象翻译对比研究

2020-12-19 19:11李恬恬
普洱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译语庞德许渊冲

李恬恬

闽南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福建 石狮 362700

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而诗歌中的意象则是各个民族文化的结晶和智慧的体现。意象可以由词或词组构成,一个修饰语、一个明喻或者一个暗喻都可生成意象,也可以由一段表象简单实则传达难以言表的感情的描绘构成,诗歌意象可以是单纯的情景的替代,也可以是隐喻的象征的(贺权宁,2015:70)。文化意象是诗歌的灵魂,而意象的翻译则关乎诗歌所表达的意义能否被译语读者所理解。在国内“书销中外五十本,诗译英法唯一人”的译界大师许渊冲(2006)翻译了《唐诗三百首》等中国古典诗歌。他提出古典诗词的翻译要尽量遵守原诗的音、形、意这三美(许渊冲,2006)。在国外埃兹拉·庞德(1915)出版汉诗译本《华夏集》,该书的翻译与出版使美国诗歌进入一个意义非凡的不同时代。将两位译者对同一汉诗中的同一文化意象的翻译策略进行比较,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来分析两位译者所采用的翻译策略的得失。

一、理论基础

关联理论是由Sperber&Wilson(1986/1995)提出的。关联理论认为语言交际是一种“明示——推理”的过程,即说话人用明白无误的话语表达自己的意图,这是一个明示过程;听话人通过接收说话人的信息结合当时的语境信息从中推理获得某种信息,这是一个推理的过程。随着对关联理论的进一步研究,Sperber&Wilson 的学生Gutt(2004)提出了关联翻译理论,并指出翻译是一个交际过程而不是翻译文本的产生过程;翻译更是译者和译语读者之间的交流。

在此基础上,可以将诗歌意象翻译活动看作是译者要将原诗中的文化意象的意义,传达给译语读者,译语读者通过阅读译文中的意象“推理”出原诗文化意象所要表达的意义,而在这个“明示——推理”的过程中,译者所采用的翻译策略将决定所译出来的文化意象是否能使译语读者产生最佳关联,从而更好地理解诗中所要表达的情感。

二、许渊冲与庞德翻译理论比较

(一)许渊冲的翻译理论

许渊冲的翻译理论包括文学翻译的本体论、方法论、认知论、目的论。本体论包括:三美论、再创美论、风格论、三确立、三用论、矛盾论。许渊冲提出古典诗词的翻译要尽量遵守三美论即在翻译时要传达出原诗的音、形、意这三美。方法论包括:再创论、竞赛论、超导论等;认知论包括:统一提高论、三似论、三势论等;目的论包括:三之论和翻译文学论(张智中,2006:56-57)。

许渊冲(2003:28)认为中文诗歌意大于言,英文诗歌意言相等。此外中文诗歌比较委婉朦胧,通常借景抒情,胜在其意境;英文诗歌比较直接明显,直抒胸臆,胜在其情境。此外许渊冲(2003:17)提出:在翻译古诗时译诗要巧,要发挥创造力。许渊冲的诗歌翻译技巧从词汇层面来看主要包括炼字炼词、添词救韵、巧译专词、词语反复等。

(二)庞德的翻译理论

根茨勒(Gentzler, 1993:19)将庞德(Pound)的翻译理论概括为“闪光的细节”。庞德十分重视译者的创造性和原文在译入语精神的延续,曾提出“通过翻译批评”认为,翻译是对原作的部分批评,翻译应传达原作者的思想,向读者展示原文的独特品质。庞德希望通过翻译外国诗歌丰富本国诗歌,他追求超越国界与时代的文学标准,认为翻译要再现原文的真正语言,忠实原文的“意义”与“气氛”(蒋洪新,2001:56-59)。庞德认为,意象是理智与情感复合的一刹那间所要把握的细节(Eliot,1954:4),因此庞德的翻译比较重视词语、措辞的动感。庞德的汉诗翻译特点:音译直译相结合;创新诗句节奏;打破传统句法,灵活使用短语;打破原诗格局,跨行突出意象;融合意象技巧,重建东方语境(房玉靖,2014;85-88)。

三、许渊冲与庞德的汉诗文化意象翻译策略对比研究

(一)人名

以李白的《送友人入蜀》为例,诗中的“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表达诗人对友人的劝勉,劝他不要太在意仕途的沉浮,也不要就此去求神问鬼。其中“君平”是西汉隐士,字君平,善长卦卜(转引自许渊冲,2014:62)。许渊冲 (2014:63) 的译文是“Decided our rise and fall, Do not bother at all!”。庞德(Pound,1915:29)的译文是:“Men's fates are already set, There is no need of asking diviners。此处许渊冲省译了“君平”这个意象,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分析“君平”这一意象的省略会降低译语读者的关联性,不能够使译语读者充分体会原诗强烈的情感。庞德将“君平”译为“diviners”,采用意译策略,“divine”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的解释是“coming from or connected with God or a god”译语读者通过“diviners”即可推理出这是一个能与上帝或神沟通的人,在西方一般是指占卜的人或祭司。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分析该策略能让译语读者产生最佳关联,明白原诗此处要传达的意义。

此外李白的《江上吟》中的“屈平词赋悬日月”中的“屈平”就是楚国大诗人屈原,名平。该句揭示了理想生活的历史意义。许渊冲(2014:223)的译文是“The verse of Qu Ping shines as bright as sun and moon”。庞德(Pound,1915:8-10)的译文是“Kutsu's prose song, Hangs with the sun and moon.”。许渊冲将“屈平”译为“Qu Ping”采用的是音译策略,庞德将“屈平”译为“Kutsu”也是采用音译策略。译语读者可以从译文中推理出这是一个的人名但却不能推理出屈原背后的故事,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分析此处采用音译策略不能让译语读者产生最佳关联。而此处如果能在采用音译的基础上添加关于屈原的注释,就能让译语读者产生最佳关联,进一步了解诗歌的意义。

(二)地名

以李白的《长干行·其一》为例,该诗塑造出了一位对理想生活热切向往、执着追求的商妇形象。诗中“瞿塘艳预堆”的“艳预堆”指的是三峡之一瞿塘峡峡口的一块大礁石,农历五月涨水没礁,船只易触礁翻沉,体现了道路艰难。此处许渊冲(2014:25) 的 译 文 是 “Passing Three Canyons studded with rocks gray”。庞德(Pound,1915: 12)的译文“You went into fat Ku-to-Yen, by the river of swirling eddies”。此处“艳预堆”这一意象许渊冲采用意译策略,译语读者可从译文中推理出这是一个非常险要的地方,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分析能让译语读者产生最佳关联,理解原诗意象要表达的意义。庞德译采用的是音译加解释,译语读者能通过“Ku-to-Yen”后面的“by the river of swirling eddies”推理出“Ku-to-Yen”这是一个险要的地方,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分析,也能让译语读者产生最佳关联。由此可见不同的翻译策略也可以达到殊途同归的效果。

诗中的“直至长风沙”中的“长风沙”是个地名,在诗中要表达的是商妇那种再远也不怕也会去迎接丈夫的心情。许渊冲(2014:23,25)的翻译是“To go to Long Wind Sands or where you are”,“Long Wind Sands”采用的是直译策略,译语读者只能推理出这是一个地名,并没有让他们产生最佳关联,理解其中的含义。而如果给“Long Wind Sands”加上注释效果会更佳。庞德(Pound,1915:11-12)的译文是“As far as Cho-fu-Sa”采用的是音译策略,也未能让译语读者产生最佳关联。

(三)典故

李白的《长干行·其一》诗中的“常存抱柱信”句中的“抱柱信”是一个典故出自《庄子》说的是尾生与一女子相约于桥下,女子未到而突然涨水,尾生守信而不肯离去,最后抱着柱子被水淹死。该典故要表达的是至死不渝的信念。许渊冲(2014:23)的译文是:“Rather than break faith, you declared you’d die”,采用意译策略,译语读者可从译文中推理出并感受到那种至死都不愿违反诺言的信念,但是关于典故的内容译者却无从知晓。而如果此处添加注释并在注释中把这个典故叙述出来,给译语读者带来的关联性会更大。庞德(Pound,1915:11)的译文是:“Forever and forever, and forever”,将诗中典故省译,无法使译语读者产生最佳关联。

此外诗中“岂上望夫台”句中的“望夫台”据相传是刘备入川后,孙夫人思念丈夫,她就登上宫后的东岳山,踮脚向夫君离去的方向瞭望,她派人垫石为台,日久天长,渐渐地石台被踏出一道深深的脚印。这就是望夫台的来源。“望夫台”表达的就是妻子对丈夫的思念和期盼。许渊冲(2014:23)的译文“Who knew I’d live alone in a tower high?”。庞德(Pound,1915: 12)的译文“Why should I climb the look out?”。许渊冲将“望夫台”译为“tower”,采用的是替代策略。“tower”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的解释之一是“a tall building or part of a building, especially of ma church or castle.”即“塔”的意思。译语读者可从译文中推理出这是一座高塔,却不知道这高塔的背后的典故和意义,从关联理论的角度看此处许渊冲采用替代不能让译语读者产生最佳关联。而庞德在此处并没有将该文化意象翻译出来,此处庞德采用的是省译策略。从关联理论的角度看省译策略不能让译语读者产生最佳关联。而如果在许渊冲的替代策略的基础上再加上对“望夫台”的解释说明,那么就能让译语读者产生最佳关联,从而理解这个文化意象背后的含义,体会诗中女主人公的情感。

四、结语

通过以上对比研究可以看出,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分析关于汉诗文化意象中的人名的翻译,采用音译加注释的策略既能让译语读者产生最佳关联也能保持原诗的忠实度和韵味。关于汉诗文化意象中的地名的翻译采用意译策略能达到让译语读者产生最佳关联的效果。此外不管是用音译策略还是直译策略如果能在后面加以注释效果会更好。关于汉诗文化意象中的典故的翻译采用意译策略比较合适,如能添加关于典故的注释效果会更佳。此外汉诗中那些具有象征意义的词,首先最好的翻译策略是采用文化对等词进行翻译,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分析文化对等词是最容易能让译语读者产生最佳关联。其次,在没有文化对等词的情况下采用意译策略也能达到让译语读者产生最佳关联的效果。

猜你喜欢
译语庞德许渊冲
诗译英法唯一人:许渊冲
许渊冲英译杜甫诗歌中的译者声音及其文化认同
摔得挺美
“走过同一块地毯”:庞德与詹姆斯美学思想比较研究
“第三届许渊冲翻译大赛”英译汉原文
关于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思考
庞德子
浅谈“说”的翻译技巧
《面对伏拉庞德修道院酒神壁画的沉思》作品分析
海明威学写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