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英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青海省团校,青海 西宁 810000)
青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①民族地区少数民族青少年是未来党的民族理论的传播者、执行者和捍卫者,也是未来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者、建设者和实践者。他们的理想信念与“五个认同”树立的牢固与否,直接关系到少数民族地区的安全稳定和发展繁荣。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多文化共融的省份,主要有汉、藏、回、土、撒拉和蒙古等民族。全省有6个自治州、7个自治县、28个民族乡。截至2018年底,全省总人口603.23万人,少数民族人口287.80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47.71%。②各民族在历史演进中,形成了异彩纷呈且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加之民族地区宗教氛围浓厚,致使少数民族青少年的思想状况呈现出特殊性、包容性、多样性、差异性等特点。
民族地区少数民族青少年从小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且在与其他文化的交流碰撞中对民族文化的独特之处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产生了强大的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他们因接受教育、就业择业、经商创业等原因离开本地区,因环境变化带来疏离感、压迫感和陌生感,致使他们在内心深处具有不安全感和排他性,非常渴望和本民族或其他有着相同心理感受的少数民族进行交流,从而形成交际圈,民族意识和民族文化自豪感变得更加牢固。如民族地区少数民族青少年在和本民族接触时,民族语言特征就会非常明显,即使长期在汉族地区接受教育,在和本民族学生交流时自然转换成其本民族的语言,而在参加文体活动时民族歌曲、舞蹈表演成为民族地区少数民族青少年的最佳选择。
民族地区少数民族青少年的思想状况和汉族相比,具有明显的双重性,即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理与内心深处的自卑心理并存、接受新事物的渴望和潜意识中自我封闭并存、渴望竞争和害怕失败的矛盾并存。具体来说,就是民族地区少数民族青少年由于长期受民族文化熏陶,拥有非常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但走进学校或步入社会后与汉族青少年相比,其生长环境、文化基础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容易使其滋生自卑心理。鲜明的民族个性使少数民族的青少年有着非常强烈的结交新朋友、探究新事物的渴望和需求,但因生活习惯、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的碰撞,致使其很容易因维护民族传统和民族文化而止步不前,封闭在固有的思想“围城”中。强烈的竞争意识是青少年朝气蓬勃的体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青少年多少都有和汉族青少年一较高下的想法,但因知识储备薄弱、普通话短板等因素,导致在竞争中处于劣势,陷入因害怕失败而不敢竞争的恶性循环中。
绝大多数少数民族的青少年成长在宗教氛围极其浓厚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中,其思想状况受宗教影响极大,甚至部分青少年无法正确判断宗教极端思想和宗教信仰之间的差异,也无法正确判断极端民族主义和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再加上,新媒体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青少年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广,受到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也越来越明显,导致部分民族地区少数民族青少年尽管接受过系统的理想信念教育,对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有一定理性的认识,但在思想认识上仍有偏差。此外,一些西方国家和团体持续翻新方式,通过互联网等渠道,将其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进行打包式、渗透式传输,使民族地区少数民族青少年很容易造成思想波动。对身边存在的一些错误观点、错误认识、错误思想、错误言论听之任之,不报告、不批评、不抵制、不制止,甚至人云亦云、跟风附和、明哲保身,缺乏应有的斗争意识,甚至发表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言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民族地区少数民族青少年一般都是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艰苦环境中磨炼成长起来的,造就了他们早熟的性格,比同龄人更加吃苦耐劳、更加坚韧不拔,表现出明显的不服输、不屈服的性格特征。民族地区少数民族青少年的生产生活特点和成长环境,使他们中有很大一部分过早的就挑起了家庭重担,逐步养成了他们不依赖父母亲朋,独立自主解决遇到的困难和生活困境的性格。比同龄人拥有更强的独立人格和自主能力,更能体会父母的艰辛和学习机会的不易。所以,他们内心深处有非常强烈出人头地的想法,更加渴望成功的心理特征。另外,他们遇事较有主见,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显现出较强的独立意识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只要教育引导得当,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深处,他们在接受理想信念教育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强,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并让其发挥作用的能力更强。
近年来,青海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三全育人”模式和《青海省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8—2025年)》,通过组织开展“四爱三有”(热爱领袖、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青海,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主题教育等活动,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民族地区少数民族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首位,对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教学实施、教学保障、教学管理、教学评估等方面还存在不足。
目前,青海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在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时,教学方式不能及时跟上社会经济发展和时代变革的步伐,主要采用填鸭式、灌输式、注入式教育方式,与受教者互动交流少,启发性教育不足,有针对性地组织民族地区少数民族青少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也较少,致使很多民族地区少数民族青少年认为理想信念教育枯燥乏味,对工作生活作用不大,出现上课玩手机、学习其他知识、打瞌睡等现象。而且,笔者在访谈的过程中发现,多位从事理想信念教育的教师都谈到:“因为平时和民族地区少数民族青少年谈心谈话和交流较少,教学针对性不强,总感觉跟民族地区少数民族青少年有点儿隔阂,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对此,民族地区少数民族青少年同样感触颇深,认为:“民族语言的语法习惯和表达方式与普通话之间存在差异,我们对于老师的一些表述不是很理解。而且在接受理想信念教育时,老师所引用的案例、选择的社会热点与我们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实际结合不是很紧密,甚至有时是完全脱离的,很难激发起主动学习的兴趣。”可见,目前青海民族地区少数民族青少年在接受理想信念教育时,普遍面临着重社会需求、轻个体需求的困境。
从教育内容上来看,青海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基本都拥有完备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却没有设立专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课程和科目。理想信念教育相关内容只是包含在、分散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方面,没有形成自己的系统和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资金支持上来看,主要用于学生能力拓展训练、爱国主义教育培训、实践锻炼等方面,对理想信念教育并没有专项资金和预算,导致相关体验和实践活动缺乏。从师资队伍保障来看,青海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尤其是各高校的理想信念教育多由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但从教育部学科划分来说,科学社会主义属于政治学范畴,所以导致很多学校教师在进行科研和教学时,忽视了思想政治方面的教学内容。另外,全省共有专职思政课教师2751名(其中小学905名、中学1681名、高校165名),教师队伍数量不足,辅导员、行政人员或其他学科教师兼任的问题也相对突出,这就导致本应该经常性组织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交流、互动、实践、探究等活动难以开展。
从课时安排来看,青海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的思想政治教学内容基本是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知识等构成。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却存在互相关联性不强、配合衔接不紧密、理论教育比重大等问题,且受传统观念和教师数量不足等因素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工作量计算标准定的低于专业课,导致教师往往需要上更多的课才能完成课时,陷入不得不照本宣科、划重点应付考试的困境。从教师教学管理上看,很大一部分学校对教师的管理依赖考勤制度,只要教师按时上班、按时授课就行,至于教师是教条式的“念稿子”,还是敷衍了事“划范围”,抑或天马行空“讲故事”,干涉甚少,只要教案齐备,学生考试成绩良好就行,对思政教育的效果并未纳入教师考核的范畴。从学生管理上看,有些学校和教师只管学生能否按时到校上课,能否按时完成作业,能否遵守课堂秩序和纪律,但对学生在课上是否有效听讲,是否从事与课无关的活动干涉甚少。
目前,青海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对思政课教学效果的考核评估方式主要有:一是由教育部或教育厅(局)组织专家学者随机到各学校按照评估指标进行检查。但由于评估时间短,成果展示多以组织管理、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特色项目、创新亮点等台账资料为主,有些深层次和隐蔽性问题难以显现出来。二是学校成立督导组或组织同科目教师,通过听课、教学技能比赛等方式对教师的教学成效进行评估。虽然一定程度上对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主动性、责任心的发挥,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由于同校教师长期一起工作,互相之间非常熟悉,所以在评分时一般都抱有“老好人”思想,难以做到客观公正。三是学校通过教学系统要求学生对授课教师进行评价。但由于学生对优秀教师的评价标准都有自己的认知,甚至很多学生认为只要教师“好说话”、考试能够主动“划重点”就是优秀教师,导致评价失真。
增强民族地区少数民族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是一项长期的专业性、系统性工程,需要国家政策、社会氛围、学校教育、家庭环境和青少年自身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才能建立起务实管用、常态长效的教育机制,才能更好地把民族地区少数民族青少年培养成新时代的接班人,为维护祖国统一,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经济发展问题是制约青海少数民族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的首要问题。由于气候、交通、习俗、宗教信仰等因素影响,青海少数民族经济基础相对薄弱,教育资源配置、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存在总量小、质量差、分布不均等问题。因此,要有效提升青海少数民族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紧紧依托少数民族资源优势、民族特色、历史文化等,打造了一批特色产业,全面提升少数民族经济实力,增加教育投入。坚持教育优先、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在师资引进、发掘培养、评价考核、优化配置、激励服务等方面构建系统完整的政策体系,适当提高双语教师的福利待遇,及时解决人才及其家属子女的工作、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困难,让人才引得来、留得住。
系统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机制是理想信念教育能否取得实效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要充分发挥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必须进一步完善全过程、全方位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模式的构建,确保每一个民族地区少数民族青少年都能接受系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在教学内容选择上,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论述和批示指示精神,作为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课,教育引导民族地区少数民族青少年在思想上坚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只要我们牢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任何人任何政治势力可以挑拨我们的民族关系,我们的民族团结统一在政治上就有充分保障。”③行动上坚决维护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
在教学过程组织中,要坚持课堂知识点传授、校园文化墙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实践教学,使学生在课堂教育与课外体验中,朝着维护中华民族一家亲发展方向上主动作为,盯着同心共筑中国梦接力者的雄心壮志发力。在教学方法使用上,要在趣味性、创新性、有效性上下功夫,尽量少用理论说服式教育,认真调研民族青少年需求,找准民族地区少数民族青少年思想特点,综合运用讨论式、体验式、参与式等启发式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政治理论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的趣味性和实效性。同时,加大新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把学校“两微一端”打造成为传递党和国家的声音、青少年答疑释惑的桥梁,以微电影、漫画以及网络流行语等形式把理想信念教育内容融入其中,提升民族地区少数民族青少年对党的理论和国家政策的接纳程度。
“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④
当前,我国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交织环绕,各种社会思潮多元激荡、交流碰撞,致使青少年特别是民族地区少数民族青少年很容易在思想上发生混乱,甚至走上歧途。基于此,在理想信念教育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引导民族地区少数民族青少年用核心价值观自觉抵制宗教极端思想、狭隘民族主义及西方文化思想的侵袭显得尤为重要。另外,要积极鼓励民族地区少数民族青少年认真挖掘民族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中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发展进步有利因素,并找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结合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学习生活中,不断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五个认同”。
理想信念不是拿来说的,更不是用来装点门面的,只有见诸行动、知行合一才能体现其价值。青海少数民族青少年只有从思想上自觉接受理想信念教育,正确认识到自己的差异,在行动上主动与各种不良思潮作斗争,维护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理想信念教育才能谈得上取得了实效。因此,要坚持在实践中培育青海少数民族青少年的斗争精神,以编演话剧、情景剧等方式,将真实案例情景再现,让少数民族青少年边编排边思考、边表演边反思、边观看边提高,在情景交融中引发情感共鸣,确保能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特别坚定、旗帜特别鲜明,达到激励他们励志苦学,立志成为投身家乡建设、维护国家富强统一、民族团结进步的有用之才,将理想信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师德品质高尚、理论功底扎实、业务能力超群、善于联系实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提升理想信念教育质效的关键。针对目前青海省思想政治教育师资结构和力量方面存在的问题,应当由省级教育主管部门统一规划,推动实施“教师能力提升工程”,针对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教师特点和需求,统筹用好组织调训、专题研修、专家巡讲、岗位练兵、技能比武和轮值轮训、错峰调训、分段式培训等多种培训形式,注重加强情景模拟演练、实务技能竞赛等培训形式的推广运用,为广大教师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途径。
加强政治能力培训,全面深入开展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培训,持续抓好党内法规和意识形态斗争教育,确保教师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加强履职能力培训,围绕推动民族地区少数民族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质效,在抓好业务知识培训的同时,强化教师运用访谈教学、论坛教学、行动学习、翻转课堂等新教学方法和研讨式、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辩论式等互动式教学方法的能力,不断提高课堂教学吸引力和感召力。同时,把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团队建设作为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能力和水平的重要途径,通过竞争上岗的方式,选出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团队,以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主体,带动其他教师形成一个又一个专业教学团队,组织开展示范教学、公开课竞赛、教师集体备课、课件讲稿评比等活动,让全体教师在良好的竞争环境和氛围中取长补短,不断思考如何将教材体系、书本知识转化为切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让任课教师带着重点明确、针对性强、教学互动良好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胸有成竹地走上讲台。
注释:
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EB/OL].http://edu.people.com.cn/n1/2018/0911/c1053-30286253.html.
②开哇.青海:民族工作欣欣向荣[EB/OL].https://www.neac.gov.cn/seac/c102846/201909/1136635.shtml.
③陈蒙.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的重要论述[N].光明日报,2018年9月5日。
④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EB/OL].新华网, 2014年2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