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桂芳
(中共青海省委党校/青海省行政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1 )
红色旅游是集爱国主义教育和全域旅游为一体,推动新时代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旅游活动。他是传递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路径,更是坚定文化自信,促进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重要内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红色旅游逐渐从接待型向旅游产业化发展,在经历了九十年代“排浪式”发展后,目前已步入产业化发展新常态。而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青海省,红色旅游发展中公益性属性突出,产业化发展步伐依旧缓慢,使得众多红色旅游资源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困境。在实施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中,挖掘青海省博大精深的红色文化元素,加快红色旅游的发展步伐,将会极大地推动新时代青海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一)红色旅游的内涵与特征
就“红色”而言,最早起源于苏联的“红军”,在革命历史的长河中渐渐升华才有了“红色”的特定内涵,如红色政权和红色根据地等。红色旅游是通过彰显中国革命历史,中国革命精神,中国先进文化,以聆听、体验、缅怀等方式,让旅游者重温历史,珍惜当下等旅游活动,是集政治、教育、观赏为一体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旅游产品,是革命教育的延续,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①作为文化旅游的主要内容之一,红色旅游富含中国情怀和中华民族精神。在旅游目的地,主要依托革命战争时期的各类遗址、遗迹,向广大游客展现革命历史、回顾英雄事迹。红色旅游把精神和文化的源泉转化成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弘扬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和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由此可见,红色旅游因具有博大精深的政治内涵、历史内涵、精神内涵、物质内涵和文化内涵,其学习性、故事性、参与性特征十分突出。
(二)发展红色旅游的时代价值
红色旅游集政治教育、文化传承、经济价值为一体,传播革命历史,传承革命精神,给人们以心灵的滋养和思想的启迪。
1.政治教育价值。从政治视角透视,红色文化资源属于特殊的政治资源。中国共产党为了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东方,在革命和战争时期领导中国人民不畏艰难险阻,以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为核心,串联起生动的历史链条,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红色精神堡垒,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执政的牢固根基。在今天,这无疑是最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红色文化是一种持续向上、朴素强烈的力量,红色旅游教育资源区别于传统说教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直观性与实践性。如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的将军楼公园,以雕塑、大地画、文化墙等形式讲述了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慕生忠将军带领的筑路大军不惧险阻、不怕牺牲,用最原始的工具、最低的成本、最少的人力,仅用7个月零4天在“世界屋脊”“人类生命禁区”修筑完成青藏公路的艰辛历程和伟大奇迹。通过这些潜移默化的人文教育环境,使学生、市民和游客形成了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深度认识,并通过历史教育与生活环境的深度融合,向世人展示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率领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从贫穷落后走向富裕文明的蜕变过程。这既坚信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了文化自信,同时还增强了人民群众,尤其是年轻一代的爱国之心,提高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情、认同感、自信心和凝聚力,让每一位中国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2.经济价值。在我国,红色旅游景区大多数都分布在老少边穷等发展较为滞后的省份。在这些地区往往存在生产条件差,经济收益低的现象。有些地区的经济水平甚至低于全国平均生活水平。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中央特别重视通过这些地区红色旅游的发展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在《2016-202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中强调,科学有序地开发红色旅游资源,倡导积极探索,努力创新红色旅游业态,促进老少边省份的资源优势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经济优势,从根本上改变这些地区发展滞后的现实,名副其实地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
红色旅游产业的带动效应极大,“一业兴百业”的发展势头十分强劲。主要表现在以红色旅游业为引领,助推区域种植业、交通运输业、娱乐业、餐饮等行业的健康稳定快速发展,同时还会极大地吸纳劳动力,提升就业水平,通过全域旅游理念的植入,加快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优化区域生产生活环境,进而提升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例如,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查汗多斯乡红光村,近年来围绕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的文化印记,依托这片散发着红色气息历史的土地,把红色文化资源与自然生态资源和民族文化有机融合,以红色历史文化为核心,丰富区域的旅游文化内涵,拓宽文化旅游业态。2019年,全年共接待游客320万人(次),实现旅游社会总收入19.2亿元,红光村人均收入达到了16000元,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得益彰。
3.文化传承价值。作为文化旅游的一种特殊形态,革命精神是红色文化的灵魂。红色旅游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在强化产品设计并在推广中对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红色文化元素的经典进行再造与传播。新时代的中国红色文化传承着古代儒家“民为邦本”的执政理念,展示了近代鸦片战争、洋务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时期,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英勇斗争的精神,弘扬了中华儿女芳兰竟体、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同时,深层次地挖掘和充裕了红色旅游的本质内涵,提升了红色旅游的发展品质。对于全社会而言,有助于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净化社会风气;就个人而言,可以激荡心灵、修养身心。如果缺失了中国革命精神,红色旅游就会失去其灵魂和核心。
作为上层建筑的红色旅游,在新中国成立及改革开放取得丰硕物质成果的今天,理所应当是人们追求高品质生活的精神世界享受。②以旅游的形式回眸历史,让红色文化洗礼纷杂的思想意识,跨越时空走近先烈的革命足迹,使新时代的中国人民牢记红色精神是千万名先烈所赋予的、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是坚定文化自信的精神根基,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动力源泉。红色旅游彰显了历史与当代的有机耦合,寓教于游,寓学于乐,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民族先进文化的广泛传播。
红色旅游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对游客的接触性扩散,肩负着传承红色传统基因的使命。在革命传统教育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势头越来越强劲的背景下,大众对红色旅游产品差异化的诉求越来越高,全国很多地区都在不断拓展红色旅游内容。相比较而言,处于欠发达地区的青海,红色旅游发展后劲明显不足,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红色文化的特质与市场运营时有脱节
1.政府主导与红色文化的市场化发展泾渭分明。红色旅游是以红色文化为依托,其中革命精神是红色文化的灵魂,因此旅游过程中强调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红色文化元素的再生产与传播。红色旅游的发展要传播先进的文化,树立正确的社会风气,需要政府承担管理运行责任,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红色文化得以传承。而作为一项旅游产业,单纯依靠政府管理其发展却受到了较大限制。实践证明,任何脱离市场的经济行为都将出现发展桎梏。目前,青海省的红色旅游几乎都是政府的全权运营,企业参与热情低,这导致红色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对当地政府具有很强的依赖性,缺乏必要的独立性与自我发展能力,进而导致红色旅游产业难以进行市场化运作。政府部门虽然能够为红色旅游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但是缺乏经营管理旅游产业的经验和能力。景区经营一味固守传统的说教模式,缺乏对红色文化的开发创意,不注重旅游体验性的提升,不仅没有带来地区发展效益,反而给当地财政造成压力。此外,政府部门只考虑公益性,单纯地依赖国家财政拨款维持景区运营,缺乏开发红色旅游资源的积极性。经营思路违背市场发展规律,旅游产品质量欠佳,这无疑对青海红色旅游发展中红色文化的传承极为不利。
红色旅游资源的产权属性决定了其属于国家所有,它的产权主体行为由国家行使。换言之,地方政府代表国家行使着红色旅游资源的产权行为,但红色旅游作为一项产业,需要面对市场的激烈竞争,政府并不完全符合理性经济人的假设,若红色旅游资源纯粹由国家管理,将不能实现红色旅游产业的高效发展和红色文化的代代相传。
2.旅游人才队伍建设与红色文化传播大相径庭。红色旅游作为一种新型主题式的旅游产品,其发展需要高素质人才作为红色旅游产业发展的主力军,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服务。然而在实践中,红色旅游的公益性使得管理人员配置不合理,政府部门在人员的聘用上,对专业性人才的重视不够。在人员的管理上,培训意识不强,加之青海经济发展较为落后,难以引进外部人才抑或吸引人才回流,政府对此采取消极行动,没有相应的引入人才机制,导致本地区红色旅游从业人员的数量虽多,但整体质量偏低,缺乏优质人才。从事一线工作的旅游服务人员素质普遍较低,不少导游对红色文化了解较为肤浅,缺乏自身的感知与体味,对景点的解说枯燥乏味,缺乏情感共鸣与感染,这大大降低了游客的参与热情和投入度,无形中影响了游客的满意度,从而减弱了景区的吸引力,不利于青海省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3.红色旅游产业链与红色文化的永续性不匹配。红色旅游产业在政府的主导下运营,政府则依赖财政拨款消极经营,对红色旅游的管理较为被动,红色旅游的产业链得不到拓展。青海的红色旅游主要由几个景区串联起来,缺乏红色旅游衍生品与服务链。如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金银滩草原的原子城,作为早期红色旅游的主打品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单纯依靠展馆展出的形式,缺少红色主题的表演活动或者可参与性的活动,从而阻碍了其发展。在景区,红色旅游纪念品较少,一些商贩售卖的纪念品大多粗制滥造,质量低劣,且缺乏景区代表性。在食宿方面,景区周边没有形成相应的餐饮、住宿业态,这不仅给游客带来极大的不便,更是影响了红色旅游产业的发展,不利于打造红色旅游规模经济。此外,青海的各红色景区之间缺少组织互动与关联,没有组织成红色旅游路线,形成联动发展,而与周边省区的红色旅游景点之间的联系更是少之又少,红色文化的传播明显受阻。
此外,青海的红色旅游资金供给不足,单纯地依赖政府财政拨款扶持,缺乏社会投融资渠道,社会捐助、捐赠渠道匮乏,使得红色旅游的发展受限,从而影响了各地红色文化的有效传播。
(二)红色精神堡垒的永久性与旅游地客源的消长性困境明显。与其他旅游产品不同,红色旅游以“红色”为特色,“红色”所承载的意识形态、政权理念以及政治教育功能不会随着季节时令的变化而褪色。但是,红色旅游景区的客源不稳定,受历史纪念日和政治事件的影响大,伴随着外部环境影响,青海省红色旅游景区的客源呈现波浪式的起伏状态。
1.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不充分
红色旅游资源具有巨大的开发价值,其所独有的“红色”不会因时间的消逝、空间的转换而泯灭。这一永久性的特色使得红色旅游具备了稳定发展的先天条件,对这些红色旅游资源的漠视无异于浪费资源。青海省红色旅游发展起步较晚,许多蕴含着丰富红色文化的旅游资源并未得到充分的开发。政府仅将视角局限在对红色革命历史的展示上,只是建设了一些展示性的纪念场馆,纪念场馆的展品大多以图片展示和文物陈列等静态展示形式为主,宣传手段比较陈旧,缺乏统一的规划,游客只能走马观花,难以留下深刻的印象。如青海的“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建馆以来在展厅装饰、灯光布置、展示方式上变化不大,缺乏对革命文化、军事文化、战争文化等红色旅游资源文化的深层挖掘 ,没有形成复合型的红色旅游产品。
独具历史印记的“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青海原子城”“果洛班玛红军沟”“小高陵红色教育基地”“冷湖地中四井纪念碑”“尖扎县昂拉千户纪念馆”“青海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暨玉树抗震救灾纪念馆”等红色旅游资源是宝贵的历史遗产,是中国共产党英勇奋战的记忆,饱含着不屈的精神与爱国情怀。红色旅游资源的不充分开发不利于红色旅游景区的长远发展,单一的旅游产品难以吸引游客,更无法延长游客的驻足时间,没有附加旅游产品使得游客消费水平偏低,无法带动本地区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2.游客数量不稳定,游客停留时间短
与其他景区不同,红色旅游景区以“政治教育色彩”为特色,这一特色的永久性本应拥有稳定的客源市场,然而青海省红色旅游基地的客源却并不稳定。红色旅游景区的客源受历史纪念日和政治事件的影响很大,游客更愿意在建党纪念日、地区历史特殊纪念日的时候来红色旅游地,以感知革命、重温历史。
作为一项爱国主义教育的旅游产品,红色旅游景区的建设重心都放在了景区的建设与管理上,而较少关注也缺乏资金进行配套设施的建设和多元化产品的开发。多为展览类的景点和短暂的观光式旅游,游客参与性和体验性项目缺乏,尤其是州县地区,当地的餐饮业以及酒店行业发展缓慢,不成体系,而这些最终限制了游客的停留时间。
3.红色旅游的公益性与营利性的矛盾凸显
红色旅游是爱国主义教育与现代旅游产业相融合的新型旅游产品,它注重旅游的体验性,更注重革命历史教育的公益性。新时代背景下,为促进爱国主义教育,弘扬革命优良传统,国家大力提倡红色旅游景点的免费开放,这一政策虽然赢得了广大游客的拍手叫好,却将红色旅游产业推向了公益性困境之中。
(1)公益性之中的利益性弱化。红色旅游因其自身承载的传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教育等功能,要求红色旅游景区要弱化利益性,实现公益性。青海省5处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大多数都是对外免费开放,实行零门票制。在市场化的大环境之下,红色旅游景区不仅肩负着带动地方经济的使命,其自身的发展也需要一定的物质激励。以公益性为主的保本微利政策虽然保证了青海红色旅游的公益性,但在旅游产业化发展中,旅游要素的全方位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制约。
(2)营利性之中的利益多元化。从产业化发展的视角而言,红色旅游发展不能违背市场的运行规律,不能回避对经济利益的追求。然而,红色旅游的现实发展既要实现自身的经济利益,还要满足当地政府、当地居民以及游客等众多主体的利益诉求。例如,纪念馆免票制使得其无法依靠门票收入来补给支出缺口,但是单纯依靠政府财政支持来维持运营不仅会限制纪念馆的发展,同时也给地方财政带来负担。如果红色旅游景区的发展没有足够的利润保障,只单纯走公益化发展路径,那么最终的结果将是开发经营者不在旅游产品服务质量上下功夫,一味固守传统的说教模式和依赖国家财政补贴,使得经营思路固化从而逆市场化发展规律而行,最终导致红色旅游的发展之路只会越走越窄。
(3)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弱化。实践证明,任何脱离市场的经济行为都将出现发展桎梏。青海省的红色旅游大多数是在政府的全权操纵下运营,封闭的运营管理模式不仅没有给当地带来发展效益,反而给地方财政造成压力。在社会主义市场化条件下,红色旅游的运营还需要依靠市场这双“看不见的手”,让市场发挥主导作用,使价值规律的隐性作用逐渐凸显出来,助力红色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令人担忧的是,当下红色旅游的公益性,使得企业参与热情低,商业投资不足,产业链条拓展不到位,难以进行市场化运作,红色旅游产品高质量发展举步维艰。
红色旅游集政治、经济、文化、富民工程为一体。虽然青海省红色旅游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较其他地区有一定差距,但是其地位却不容忽视。因此,发展红色旅游促进红色文化的传承,弘扬红色文化推动红色旅游产业化发展势在必行。
(一)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实现红色文化的永续传承
1.政府主导,凸显红色文化主题
红色旅游属于政治产品范畴。“红色”的本真应该是体现在对“人”的影响上,因此,挖掘、传承红色旅游资源,政府的引导是关键。以红色文化印记和红色精神统领认识,巨细无遗地收集民间红色文物,保护传承红色遗址遗迹。与时俱进做好与“红色文化”相关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建立健全保护开发红色旅游资源的法律法规。旗帜鲜明地提升和传播红色旅游的“红色”特质,使之与绿色生态、历史人文发展互促共进同步发展,构建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
2.市场化运作延伸“红色”产业链
以“红色旅游+”品牌培育为核心,制定并出台扶持红色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鼓励民间资本投入红色文化产业开发,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协同效应,推动红色旅游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以“点——线——面”开发模式构建区域红色旅游产业集群。③推动青海省民俗节庆活动和“纪念建党100周年”等重大红色纪念活动融合发展,通过多业态引导游客“旅从速、游从缓”,从而实现特色餐饮、休闲娱乐等多次消费的盈利。重点凸显历史文脉、区域地脉和人文血脉,提炼青海党史文化内涵,打造青海红色影视精品,鼓励企业开发纪念性、实用性、文化性融为一体的特色旅游商品和纪念品,重点培育形成“两弹一星”“筑路精神”“红军印记”三大系列红色旅游产品。多渠道融资,跨行业融合。例如,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原子城试点建设专题影视城,推广军事娱乐、探险体验等周边旅游产品。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重点开发教育培训项目。在西宁市、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等通过疗养度假等延伸产业链,以不同的红色旅游类型传播红色文化。同时,要以“大旅游”思路为引领,打破区域限制,各区域之间多方联动。红色旅游所在地的各州市县不仅要加强交流与合作,求同存异、协同发展,还要与周边省区联动发展,根据各旅游区的共性和个性,联合推出具有红色特色的精品旅游路线,让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推动红色文化的永续传承。
3.优化人才队伍,弘扬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是红色旅游业发展的生命线,红色旅游从业人员作为红色文化的忠实传播者和红色精神的生动诠释者,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红色旅游的价值实现程度。
首先,要充分发挥高校的红色旅游教育功能。将红色教育融入高校的课堂中,以红色旅游资源为载体,以传承红色文化为目的,以党史、革命历史为主线,将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保护、营销,相关红色旅游产品、红色文化知识、相关旅游业知识等作为思想政治课程的主要内容,培养红色旅游人才培养。其次,注重专业人才培养与引进。培养导游人员树立正确的理想目标,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集体之间的关系,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强化导游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既要了解中国革命发展史,熟知革命事迹,又要增强现代观念,以朴实的情感表达传播红色文化,还原历史本真。再次,加强红色旅游管理人员培训。通过各种活动形式为红色旅游管理人员提供学习、锻炼的机会,促使他们更新知识体系,提高创新精神,不断增长业务技能。建立旅游人才信息网络,为旅游人才的发展提供统一的平台。加强红色旅游人才之间的交流、合作,相互借鉴成功经验,打造一支高精尖的人才队伍,为促进红色旅游的发展、传承红色文化做准备。
(二)开辟“红色+”新路径,提升红色旅游影响力
1.丰富以红色文化为“魂”的旅游内涵
充分挖掘红色历史和遗迹旧址上的历史事件、人物故事,采取多种现代方法和艺术表现形式,实施情景再现工程,复原革命场景,让旧居旧址“活起来”“新起来”“靓起来”。通过软件、硬件建设,丰富红色旅游内涵,增强红色旅游的吸引力。推出与绿色生态为“伴”的复合模式,将特色生态旅游、乡村旅游和红色文化有效结合。坚持突出“红色”主线,逐步拓展“绿色”价值,让红色文化与生态大省的绿色发展相得益彰。要“跳出”红色,发展红色,依靠红色,传承红色,即红色旅游发展要打破可进入性差、关注度低等限制,绝不能僵化思维,要重视保护与开发并举,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绝不能贪图发展利益就丢失红色的底色。④在实践中更要让红色保持永恒本真,让红色旅游的快速发展为区域文化社会建设注入活力,让红色旅游的发展与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传播时代的正能量同传承中国精神成为全社会的行动自觉。
2.借力新媒体平台,让红色文化旅游资源“活”起来
新媒体平台为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创意、开发及传播带来了更广阔的空间。新媒体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创新在于实现了新文化创意设计、开发新红色文化产品形态、探索出红色文化新营销模式、实行新红色教育方式等。因此,作为一种新型传播方式,红色文化景区应该开始尝试应用新媒体技术进一步“活”化红色文化资源。例如通过微博、微信、短视频及手机应用软件,实现红色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发展,扩大红色文化旅游景区的影响力。全省对外开放的博物馆、纪念馆充分利用“互联网 + ”,掌上智慧应用平台, 将馆藏文物照片和背景故事通过互联网以及手机终端呈现出来, 通过“学娱一体”的旅游模式真正让红色故事在民众日常生活中“活”起来。
3.丰富红色旅游方式
红色旅游要与大众的休闲娱乐生活紧密结合才能完善红色旅游的方式,这就需要着力延长游客驻留时间,统筹提升特色餐饮、休闲娱乐及其他二次消费项目的盈利能力。对于自助和自驾旅游的游客,红色旅游景区应通过电视、新闻、网站、微博、微信等多种媒介为游客提供可供参考的路线,以及周边酒店、饭店、即时天气等信息,方便游客的出行。同时,设置一定数量的临时休息地点,为游客提供免费的临时休息区,提升游客对景区的满意度。对于随团旅游的游客,红色旅游景区要加强与旅行社的沟通和交流,以自身景区的最优规划路线为基础,结合游客的观赏需求,为旅行社提供多套可供选择的游览方案。多方案的比较与选择增加了游览的灵活性,进而提升了游客对景区服务的满意度,稳定游客数量,延长旅游时间。
(三)探索公益性视域下的盈利模式
1.提高红色旅游的产出水平
红色旅游景区的发展既要坚持公益性,又要主动探索符合自身发展的盈利模式,提高红色旅游的产出水平,借助多样化的形式实现收益,补给发展缺口,使得公益性可以继续进行下去。要遵循旅游产业的基本原则,激活产品研发,开发红色旅游衍生品、创造旅游衍生品。一方面,重点围绕游客的体验进行设计与打造,做到旅游开发研究化、过程动态化、消费延伸化、细节丰富化,善于营造体验情境,善于讲故事,善于设计参与点,善于引导思考,善于延长体验环节。既让游客深入浅出地接受红色洗礼,又能增强游客参与的热情,延长红色旅游的产业链,开发吃、住、行、游、购、娱、体、学、研、悟等各方面的红色旅游产品,实现红色旅游经济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面开发区域特产,设计出具有地区特色的纪念品。旅游纪念品不仅可以承载游客对景区的情感和回忆,也可以助力景区知名度的提升,增加景区的经济收益。
2.培养旅游企业的公益性意识
基于青海省红色旅游资源的特殊性,旅游业的发展应兼顾公益性。随着全省旅游业的规范化运作,政府开始退出主导地位,将旅游业开发与发展的主导权交给了企业。旅游企业作为本地区旅游发展的管理者,应看到自身肩负的社会使命,尤其是在红色旅游地区,企业要树立起自身公益性意识,在实现自身营利性发展目标的同时,兼顾红色旅游发展的公益性,充分挖掘本地区红色旅游的文化内涵,发挥红色旅游的教育意义。
注释:
①刘桔.传统红色旅游的现状与思考——以遵义为例[J].旅游纵览,2018,(11):23.
②陈园升. 论新中国70年红色旅游发展[J]. 柴达木开发研究,2019,(05).
③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宣传教育局. 第3届全国党史文化论坛文集 党史文化与老区发展,第4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8:3.
④倪敬峰, 黄莉莎, 王爽, 等. 基于体验经济背景下的沉浸式红色旅游开发研究 ——以梅山革命老区为例[J].新营销,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