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前程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 福建 福州 350001)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与日俱增,越来越“走近世界舞台中心”。[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这种变化在理论上给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迫切要求:必须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才能使党的指导思想与变化了的实际情况相适应。在这种时代条件下,习近平总书记集中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智慧,提出了建构和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2]的理论命题和历史任务,并得到了学界的广泛响应。随后,“21世纪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的指称,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话题,而系统梳理相关研究成果,对学界深化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十分必要。
要建构和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必须对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什么”,即对其内涵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和把握。唯其如此,才有可能进一步弄清楚建构和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需要做什么及怎么做等问题。在这个意义上,梅荣政认为:21 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关键在于正确定位 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概念。”[3]为此,不同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去研究、阐释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大体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就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是从时间上与19世纪马克思主义和20世纪马克思主义相区别的马克思主义。这就是说,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基于21世纪社会主义实践而概括总结出来的新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它既是“存在于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也是“服务于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它是“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新发展”[4]“是对21世纪以来人类发展重大问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阐释和实践解答,是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5]这意味着,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与以往的马克思主义不同的新的马克思主义;所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创新及不同时代马克思主义在内容和形态上的区别。即: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与19世纪马克思主义、20世纪马克思主义相对应的马克思主义,“是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后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是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理论体现”“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特定时空条件相结合的理论成果。”[6]在持这一观点的学者看来,由于不同时空条件下的马克思主义在存在形式、理论内容、实践特点、理论基点等方面都具有各自的特殊性,所以必须强调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性特征;不能是社会实践已进入了21世纪,而作为社会实践反映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则还停留在20世纪甚至19世纪。因此“‘21 世纪马克思主义’这个概念,既指马克思主义在 21 世纪将要达到的理论形态,也指这一理论形态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更指马克思主义未来百年发展的趋势、前景及意义。”[7]在这个意义上,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情况、新趋势。”[8]
第二种观点认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立足于21世纪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形成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新理解,而不是一种新的马克思主义。正如毛泽东指出的那样,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普遍真理,但在不同条件下“各有枝叶不同。”[9]由此他们认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实质上是根据21世纪的时代条件重新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而形成的马克思主义新形态。从确保马克思主义不变质、不走样的立场出发,他们在强调21世纪马克思主义时代性特征的同时,更加注重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与以往存在的马克思主义各形态的一脉相承关系。即: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对以往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不能把21世纪马克思主义“曲解为马克思主义可以具体划分为 19世纪、20世纪以及 21世纪等不同性质的马克思主义。”[10]因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只是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具体表现形式,不是与已有马克思主义根本不同的理论形态。在他们看来,“世界上只有一个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构成的理论体系。”不同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只不过是“马克思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具体表现形式”,但不管这些具体形式如何变化,“它们的基本原理是统一的。”[11]这里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被称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核的稳定性及其内在规定性,要求人们不要为不断变迁的偶然现象所迷惑,避免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时误入歧途。由此他们得出的结论是:从时间维度上看,“凡是在21世纪谈论的马克思主义自然就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从逻辑维度上看,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和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延续和发展。”[12]因此,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不是一个断代的概念,不能“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等同为在中国当代历史进程中的马克思主义”,否则就会套用出诸如“近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乃至“古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等结论,“这显然是说不通的。”[13]所以,马克思主义始终只有一个,21世纪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在21世纪条件下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而不是有一个与以前的马克思主义不同的马克思主义。
从这两种对21世纪马克思主义内涵的不同理解来看,其共同点在于强调21世纪社会主义实践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巨大影响,强调21世纪的时空特征下马克思主义必然发展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形态。两种观点的区别在于强调的重点不同。第一种观点认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性发展,强调的是其与以往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不同的新内容和特性,凸显了以“建构和发展”为基本视角对21世纪马克思主义内涵的理解。第二种观点认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基于新的时代特征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理论内涵的新阐发而得出的符合时代需要的新形态,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在历史发展中必须一以贯之的基本原理和内在规定性,凸显了以“继承”为视角去审视21世纪马克思主义而得出的必然结论。这两种遵循不同路径去理解和阐释21世纪马克思主义,虽然结论不同,但并无本质上的区别。因为对以实践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来说,继承与创新、阐释与建构从来都是统一的。只要人们立足时代特点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阐述,就必定会有对马克思主义内容的创新和发展。同样,要真正建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理论形态,就必须根据时代需要对马克思主义进行重新理解和阐释。即是说,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必然是一个继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及形态的统一过程。在这个意义上,毛泽东把“解释和发展”[14]看作为创造马克思主义新内容、新形式的基本方法和路径。因此,要清晰界定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内涵,还需要学界在继承和创新、阐释与建构的双重视角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当代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和时代主题结合起来进行不懈的理论探索。
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什么关系,这一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是对21世纪马克思主义外延的理解,即: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只包含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还是有其他更多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从语义上来说,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反映的是一个以时间为指称的概念,凸显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特征,没有任何地域色彩;就词语的意义而言,它在理论上可以指称21世纪任何国家和民族的马克思主义。从这个意义上说,它肯定不是一个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相等同的概念。但有学者从中国是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的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实践等角度提出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就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或至少是其主体部分等结论。这些理解上的分歧使学界在对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上形成了三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一部分。即: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也包括其他国家和民族在21世纪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创造的马克思主义新形态。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实现民族复兴的过程中已经形成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而且将来还会继续发展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新形态。即:21世纪马克思主义即便在中国也会有多种形态。同样,其他国家的无产阶级政党在21世纪历史语境下,结合自己国家和民族状况进行探索的过程中,也会不断形成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根据这一事实,即使抛开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各国的发展不谈,甚至忽略掉其他国家和民族创造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的不同,21世纪马克思主义至少还可以分为“21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和“21世纪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两种理论形态。[15]即是说,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复数概念,是多种理论形态的集合体。基于这一理解,有学者认为,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仅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16]强调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一个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世界化的概念,它指向的是: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时代语境中不同民族、国家、地区对马克思主义的多方面展开,是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与其他国家、民族的马克思主义的统一体,不能把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等同起来。[7]因此,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个集合概念,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总体与部分的关系。
第二种观点认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21世纪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同一的。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针对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特定历史语境而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代表中国学术发展方向和引领世界发展的理论主张,因而它不是一个包括其他民族、国家、地区马克思主义的概念。由此他们从出场语境、理论源头、首要任务、本质内涵等方面论证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特指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发端和成长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同一个东西。[17]有的学者则从主体,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等方面得出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质同一的结论。其论证逻辑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实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方面是一致的,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把中国化拓展到世界化方面的结果;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这一范畴是由中国共产党提出来的,且目前只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唯一的现实样本,因而“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18]在这个意义上,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世界维度的表现,是体现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辩证统一的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为解决世界发展问题而提出的中国方案,“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就是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19]因此,就理论的实质来说,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只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不同提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主要是针对中国讲的,具有较强的民族特色;‘21世纪马克思主义’则主要是针对世界讲的,具有鲜明的世界意义。”[20]这样,通过把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归结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进而把它归结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由此他们得出,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不过是对中国在新的历史条件和国际局势下创新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另一种表述而已。
第三种观点认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样本、主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说就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代名词。但是这一观点仍然承认,主体不是全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21世纪马克思主义并不是同一个东西,二者还是有差别的。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然不是只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这一种形态,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却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或主要组成部分。因为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事实上说,中国是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作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最大践行者和领航者,又有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现实的示范样本,这一状况决定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形态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主力军、主旗手”和“研究的主要对象”。因而在一定意义上,“21世纪马克思主义特指人类迈入21世纪、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之际,马克思主义呈现出来的当代形态。”[21]因此,无论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和现实条件,还是从实践的状况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探索的主体,“21世纪马克思主义需要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主体进行发展,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又拓展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外延。”加之21世纪马克思主义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发展出来的两个重要概念。[22]因而,从实践根源来说,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取得的成就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建构和发展提供了前提和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同样将推动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在此意义上,“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构成元素”“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承载的是构建与发展 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历史重任与实践征途。”[23]即是说,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是主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是 21 世纪马克思主义最集中的体现”[24]“代表着 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新成就、新形态。”[25]另外,从世界历史发展的视角来看,同样也可得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主体的结论:金融资本在全球化过程中显现出来的困境和限度,中国所处的时代条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历史地位,决定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主流和主干,将在21世纪马克思主义复兴中起到引领和关键作用。[26]当然,主体并不是全体,21世纪马克思主义除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之外,还有其他形态的马克思主义,这是必须承认的事实。为此,持这一观点的学者出于对历史事实的承认和对理论本身的逻辑把握,提醒人们要注意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区别,毕竟二者的外延是明显不同的。即是说,尽管由于资本全球化带来的分裂的空间语境,东方和西方、中国和国外的马克思主义在历史语境、空间条件、实践旨趣、出场样态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虽然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形态,但不能由此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等同于21世纪马克思主义。[27]
从理论逻辑和历史事实来看,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的概念。由于当前社会主义实践本身的特殊性、复杂性,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世界历史意义,使学界对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有了不同的体认和把握。如果仅仅以中国为观察问题的基础,21世纪马克思主义必然也会是中国的;而一旦人们把视角转向广阔的世界历史进程和对人类整体命运的关注,那么就会得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毕竟只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根据本民族人民的实践及对世界的理解得出的结论,并不能囊括世界马克思主义运动的全部内容和理论成果。在这个意义上,尽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组成部分,但毕竟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学界对这一问题的见仁见智表明,要更清晰并有说服力地界定二者的关系,还需要根据新时代实践所具有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的特质,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
如何建构和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当前学界对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内容。由于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的正式提出并没有多长时间,21世纪社会主义实践才刚刚开始,加上理论的反思性特征及21世纪马克思主义本身是一个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体系化的概念,决定了对这一实践进行理论概括和抽象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建构和发展都只能是初步的,还需随着实践的展开而逐步深入。但是,由于21世纪马克思主义必须以实践为基础和依据,而中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也是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主要实践者和推动者,加之“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也是由中国共产党人提出来的,因而对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来说,任何对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建构和发展,都必须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实践这一现实基础。因此,尽管从世界范围来说,马克思主义有多种形态,且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积极面对21世纪的世界性问题做出的‘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中国回应”,[28]但对中国人来说,最重要最紧迫的还是把自己国家的事情做好。即: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仍然是以中国人民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为基础、内容和动力的。按照这一理解和思路,学界对在中国应该如何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思考,形成了五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必须遵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理论存在形态,首先是因为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路径和主体内容。而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解放的科学”,[29]如何实现人类解放是其核心逻辑,这决定了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必须按照这一逻辑来进行,否则就会背离马克思主义。这就要求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必须围绕“人”、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解放而展开,“正确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性和真理性”“正确认识和把握人的解放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表现和要求”,并在此基础上正确处理与传统文化、实践特点等方面的关系;[30]进而立足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结合新时代人民群众的具体实践从五个方面去构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态。即:“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思想”“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工人阶级及其政党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思想”“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改善民生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生信仰和基本价值观的思想”“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和平发展和人类共同体的思想”。[31]另外,由于马克思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资本逻辑进行批判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而且21世纪仍然是资本逻辑占统治地位的世纪,因而必须继续把马克思开创的资本批判逻辑作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逻辑。同时,由于21世纪的资本运行出现了许多新特点,“创新”成了资本的主导逻辑,因此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大课题就是要‘接着讲’,在21世纪重写《资本论》,科学解答资本创新逻辑,进而成为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32]这就是说,由于马克思主义自身逻辑的独特性,其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和把握都是不同的,只有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分析、研究21世纪人民群众面临的实践问题,才能得出马克思主义的结论,才能建构和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
第二种观点认为:发展21马克思主义必须从已有的历史经验来概括和总结。列宁曾指出:在社会主义实践已经成为现实的情况下,“只能根据经验来谈社会主义。”[33]因而总结历史经验,遵循历史逻辑是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这些历史经验既有理论上的,也有实践上的;既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只有集古今中外经验于一体,才能实现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为此学者提出按照历史逻辑的要求,从两个方面入手建构和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一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历史脉络中创新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这一路径的主要方法是立足于新的历史起点和实践要求去“考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延续性的学术轨迹;反思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中所形成的积淀性的学术范式;审视反映时代实际呼声的创新性问题域。”[34]因为,经过改革开放40年来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积淀,我们党已经科学把握到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系统地反映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状况及其趋势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框架,这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建构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资源和逻辑线索。因此,只能从历史经验中,遵循历史逻辑的要求,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思想史、存在方式和未来命运等方面回答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什么,怎么看,怎么办,向何处去等等[35]问题,才能找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现实路径。更何况,由于21世纪社会主义实践还没有完全展开,对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建构也只能从已有的经验出发,在反思过去中开辟未来。为此,必须在充分“汲取19世纪、20世纪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历史资源”,找到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现实路径,创造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形态和话语体系。[36]二是,从马克思的文本入手探寻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逻辑。文本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载体,对文本的研究既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把握、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方法。因为从马克思的文本中,可以看出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脉络,及其在传播过程中因历史场景的变化而出现的语义变迁、问题转换、语境建构,从而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的基本思想及其理论演变的历史过程和逻辑,进而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建构提供坚实的学术和历史基础。基于此,“对于马克思恩格斯文本的研究,‘回到文本本身’,不仅要关注文本,而且应自觉思考文本向我们的呈现方式”,[37]以更准确更全面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演变过程。当前学界倡导的“回归马克思”思潮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也说明研究马克思的文本,系统梳理马克思的思想逻辑演变,对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仍然十分必要。
第三种观点认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要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支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共产党为破解世界发展难题,实现不同制度条件下各国人民和平共处而提出的中国方案。在这个意义上,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以其鲜明的时代价值和深远的世界历史意义成为凝聚各国和世界人民最大共识的基本理念,“丰富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范畴,拓展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视域,充实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蕴含”,[38]构成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现实出发点、目标和基本内涵。这是马克思主义从世界的角度来思考对人类21世纪向何处去、怎么发展等问题所得出的基本结论。在这个意义上,有学者把人类命运共同体看成一种新的文明理念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独特贡献,“一是超越征服性的文明,建构合作共赢的文明;二是消除心里的偏见和隔阂;三是化解文明的冲突,增进文明的认同。”[39]这种新的文明方式既是对当前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冲突的理性回应和化解,也是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真正弘扬。换句话说,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转变的现时代,着眼于人与自然界共生共在的应然态势、民族国家的客观现实存在、世界历史的必然潮流”而作出的“必要的建构选择”[40]“是马克思主义自由全面发展宗旨在当代的具体展开方式”,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总体性方法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集中体现,“为马克思主义在 21 世纪的发展明确了新使命,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进入新形态的重要标志。”[41]由此足见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
第四种观点认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必须以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为中心。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实践的理论,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并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发展。因此,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42]同时,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世界性概念和理论,作为其立足的实践必然超越民族国家的界限,是一种世界范围的实践。因为无论是“一带一路”倡议还是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其理论和实践都是国际性的。这决定了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必然需要关注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实践。但是,立足实践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本质上就是“扎根中国大地,立足中国实际,认真研究、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遇到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尤其是改革中出现的重大问题。”[43]或者说,“着力解决当今时代提出的重大而紧迫的问题,通过实践问题倒逼理论创新,是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基本路径。”[44]
第五种观点持综合发展的立场,即: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需要综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本、马克思主义实践中遇到的现实问题等。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种总体性的理论,要综合运用各种方法才能达到对它的正确理解,才能实现其发展。因此,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也要遵循人民群众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逻辑,以及中国社会自身发展的历史逻辑,即:遵循“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现实需要的时代逻辑、本土融入的文化逻辑。在三重逻辑的约束下,发展 21 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才能沿着正确的路径与方向前进。”[45]唯其如此,21世纪马克思主义才能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并概括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形态,深化和引领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实践的探索。按照这一思路,有学者提出了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四个路径,一是“回归文本”,即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二是“借鉴西方学者的积极成果”;三是“吸收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四是“实践的创新”。[46]通过遵循理论逻辑、历史逻辑、问题逻辑、实践逻辑及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对21世纪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语境、时代特征、主要矛盾及其状况、未来发展趋势等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以此为基础“构建起适应人类社会发展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形态”,从学理层面建构和阐释“当下及未来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形态和新的理论范式。”[47]
从上述研究成果看,尽管学界对如何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没有取得共识,但都是围绕着马克思主义的文本、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问题等而展开,区别仅在于是以哪一方为主。因为不管采取何种发展途径,都离不开对经典作家文本的阐释、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基础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历史经验,而实践的发展又以现实问题的解决为标志或内容。因此,只有综合考量各种因素及时代条件的变化,适时把握实践的主题及特点,并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进行分析,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寻找答案,才能解决社会主义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