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位中体悟:品格学习的在场实践

2020-12-19 06:44
江苏教育 2020年47期
关键词:同理体悟品格

赵 华

江苏省徐州市求是小学(以下简称“求是小学”)的“‘换位体悟式’正心润格德育实践”项目,是让儿童在真实场景中体察、在角色变换中共情、在心智换位中品格提升的在场实践。这是一场儿童品格学习的体悟式行动,儿童道德认知和表达、品格习养和实践,在真实场景中发生并循环往复。

一、换位:品格学习的一种理解

换位,从词义上看,就是交换位置。这个位置是什么?在求是小学的德育实践中,这个位置有实体的位置,也有虚拟的位置;有身份的位置,也有心灵的位置。

1.儿童所处物理场景的“换”。

这里的“换”就是“变换”和“变幻”,学校通过设计适合儿童德性生长的校园学习场景,让学习和活动融合,让活动和体悟融合,让体悟和心灵融合,引导儿童深刻理解道德,滋养儿童道德品性,完成道德生长。

2.儿童在实境中“岗位”的“换”。

儿童通常将自己的身份定位成一个“学习者”,即所谓的“学生”视角,常常生发出“为学而生”的单一理解。而多元体悟自己的“社会角色”和“未来角色”,将有助于儿童更好地融入社会,更好地理解生活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

3.儿童“心灵位置”的“换”。

儿童在场景体悟中获得真切的心理感受,在真实活动和职业体验中获得“心理换位”。从心理学层面上说,训练了“换位心”,激发了“同理心”。在儒家传统中,也有“换位心”的经典表达,《论语》中就有一段经典对话“子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认为,如果有一个字可终身行之,那就是“恕”。当然,我们可以理解这个“恕”是包容心、宽容心,但前提必须拥有“换位心”“同理心”,因而,伏尔泰也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八个字称为“人类的法典”。

在求是小学的“换位”实践中,他们将“换位”看成是落实儿童德育实践的操作方式,是在积极的活动引导下,通过角色、空间等的换位,促进儿童的心理换位,形成同理心,进而获得灵活启动“心理换位开关”的能力和德性。而换位体悟式德育实践,则是指以换位活动为路径,让儿童在参与家庭、学校、社会的各种德育实践中,设身处地,站在对方角度思考和理解,并通过个体的内在批判,达成知行合一的目标。这个过程有效地培养了儿童的同理心、仁爱心、包容心、勇毅心和责任心,帮助儿童形成理解尊重、友爱乐施、宽容谦让、勇敢坚毅、自强担当的优良品格。

二、体悟:在课程、活动和基地中落地

1.“体悟”的深度理解。

在词源学上,“体”的最初含义是指人体、躯体、肢体,作为名词的第一种含义是指事物的结构、秩序、状态或规范,第二种含义是指本质、本源、根本,是对事物形而上的抽象与概括,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范畴之一。然而,“体”作为副词的含义是“贴身亲近的、切身体会的、身临其境的”。“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其重要的思维方式,《辞海》将“悟”解释为领会、觉悟,从某种侧面也反映了“悟”之深邃浑圆、不可言说的特点。尤其在当下,当人类跨越科技理性,走上精神家园的复归旅程,“悟”作为通达意义与精神境界的必由之路,再次成为人类自身存在所不可回避的话题,也将逐步成为自我意识生存的基本方式之一。

“体悟”在《汉语大词典》中解释为“体味领会”,从“体悟”的词性结构看,“悟”是心理动词,“体”为方式状语,“体”“悟”连用则表达一种由身到心的完整活动过程,若结合“悟”的哲学意境,我们可以把“体”理解为一体化的身心,即认识已达到的境界。由此,求是小学的“体悟”可以解读为:在一定的情境下,作为主体的儿童,其已有的精神世界与认识对象交互作用,经由体验、觉悟而达到新的精神境界的悟性认识活动,这种“体悟”的心理实现方式则是开启“换位心”,激活“同理心”。

2.“换位体悟”的“求是”实践。

首先,在课程的协同开发中完成儿童的“换位体悟”。学校加强项目实践与国家课程的深度融合,例如语文学科中的情景小剧场,通过课本剧、拓展剧等深度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元素,以学生编排、参演课本剧为主要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察人物心理,让学生学会“心理换位”,促进学生品格的提升。此外,还有数学学科中的故事汇、数学王国之旅等,英语学科中开设的“求是”讲坛、英语情景剧、英文原声儿童电影推介等,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道德观察之我见”“道德小讲堂”等。

其次,开设指向儿童特色的情商课程。学校现已开发15 类情商提升主题,采用了EIAG模型,即学习行动和反思模型,让儿童在场境参与中,形成“体验—识别—分析—省悟”的活动循环体验。如在“探秘情绪王国”主题中,主要引导儿童认识喜怒哀惧四个基本情绪,能够识别、察觉、理解他人情绪;在培养学生同理心的“如何应对嘲笑——海龟技巧”主题中,让学生分享嘲笑别人或者自己被嘲笑的经历,并通过表演、对话等形式表现出来,再通过教师或同伴发问,引导大家说出感受,并展示正确的处理方法;在培养学生责任心的“顺序与等待”主题中,让学生体验超市排队结账时遭遇插队现象时的感受;在培养学生勇毅心的“不一样的灰姑娘”的主题中,让学生讨论电影中“灰姑娘”在困难面前的表现;在培养仁爱心的“我的家庭树”的主题中,让学生体验“爸爸下班回家,看到孩子在看电视后的表现”;在培养包容心的“冲突—调停”的主题中,让学生分享与家人、朋友间的冲突或类似经历,体验“冲突方以及调停者”之间的换位场景。

再次,探索“换位体悟式”特色德育实践活动。求是小学现已开展系列“换位体悟”德育实践活动,如好学生活动、小老师活动、小家长活动和社会角色参与活动等。在好学生活动中,学校组织开展了“书本漂流记”“‘红孩子’轮值岗”“假如我是你”“周末‘小客人’”等活动,还精心设计了“求是”换位体悟节;在“小老师”活动中,学校组织开展了“今天我是班主任”“我是学讲小老师”换位实践;在小家长活动中,学校组织开展了“小鬼当家”活动;在社会角色参与中,学校设计了5 个“我为你服务”的主题,即“学理解、学仁爱、学包容、学勇毅、学担当”系列活动。

最后,建设换位体悟式德育实践基地。学校对既有德育资源进行整合、设计、融创,已经初步建成主题剧院、主题文化长廊、主题云平台和儿童换位体悟实践基地。以主题云平台为例,在平台上,孩子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上传自己参与换位体悟活动的素材,通过自评和互评,促进同伴间的相互交流、学习,从而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尊重他人。

三、关于项目本身的体悟

求是小学在实施换位体悟式德育实践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实现了儿童品格的拔节生长,这种生长既有内在的深刻自省,又有外在的敞亮表达。学校收获了一种品格生长的实践形式,为知行合一的儿童品格涵育做出了有价值的实践。儿童获得了独特的身心体验和良善力提升,以及终身受用的心智历练。

在这场品格学习实践中,儿童们经历了什么?体悟了什么?升华了什么?每一个人心中自有一份独特的答案。这种在场的品格学习方式,儿童参与一种角色,亲临一种现场,亲身体会一种情绪和理解,从“体悟”走向“省悟”,又从“省悟”走向“明悟”,再从“明悟”走向“心悟”。

在这场品格学习实践中,教师和家长也获得了德性升华。升华的力量,有来自儿童所体验角色的人性光芒,有来自儿童在换位体悟中的澄澈独白,有来自活动本身所散发出的独特魅力,更有来自童心润泽下的人间大爱。

世界很大,你可能无法看清一切,但你不能无视别人的艰辛和困厄。用换位体悟的方式,让儿童体会:仁爱化解苦厄,责任催生担当。儿童若没有同理心,便没有共情能力,内心便无法升腾起温暖,也无法在他的眸子里看到亮光。蔡康永说,你是绝对不能跟痛苦的人说,你的那个痛不算痛,我这个痛才算真的痛。因此,感同身受,是做人的一种境界,也是人世间高级的善。

换位中体悟,体悟中实现儿童的换位能力和品格生长。

猜你喜欢
同理体悟品格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懂,才能得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善良的战争:在支离破碎的世界中建立同理心
老来更明同理心
避免同理心耗竭
体悟伟大梦想 汲取创新力量
不一样的体悟 2014 RFC国际雨林赛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