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学回归育人本位*
——以小学美术课《中国龙》为例

2020-12-19 06:44于增忠
江苏教育 2020年47期
关键词:人文育人美术

于增忠

在一节五年级的《中国龙》美术公开课上,教师充分运用了多种教学方式与媒介,从中国龙的历史、形态、作品等向学生介绍了中国龙的艺术特色及文化价值。40 分钟的一节课,教师用了25 分钟同学生探讨了中国龙的文化与精神,这成了本节课的一个争论焦点。

不少教师认为教者对于中国龙造型的绘画技法讲解不够,将美术课上成了道法课。但也有部分教师认为本节课很好地带领学生走进了中国龙文化,体会了中国龙精神。争论一直进行,最后教研员给予了评价:“这节课凸显了美术学科的视觉特性,很好地进行了学科德育的渗透,充分彰显了美术学科的人文性,本质上是有别于道法课的。”

回望这节课,人文性在这节课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而这也是美术这类人文学科的永恒追求。学生通过美术学习,汲取不同时代的美术作品中所蕴藏的丰富人文精神,学会关注他人、关注人类社会、关注自然环境,传承深厚的文化底蕴,潜移默化地涵养了人文思想。这样的人文性恰恰就是美术等课程渗透育人要求的重要内容。

一、从实践出发,做“求真”的学科德育

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开展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实践活动,可以充分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发挥他们的特长,促进学生个性的张扬。以《中国龙》作业设计为例,教师可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拓展作业的时间、空间,丰富作业呈现的方式,如用绘画、剪纸、泥塑等方式制作中国龙(发挥各自特长);参观丝绸博物馆,欣赏刺绣龙的图案(摄影、写作观察日记);书写对中国龙的认识,反思创作感受并做交流(口语交际);“我为中国龙代言”(logo 创新设计);微信制作“我们的中国龙”专题(新媒介运用、展示作业成果);等等。这些作业采取学生自主认领的方式,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实施,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展示自我的机会。整个活动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求真的科学精神。

二、从细节入手,做“生态”的学科德育

《中国龙》这节课在学生练习时,执教老师发现有一个学生在作业本上乱涂,悄悄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告诉老师,太难,不会画,就乱涂了。下课后执教老师把这一现象告诉了该班美术教师与班主任。不久之后,不仅美术教师对学生进行了单独的辅导,班主任与美术教师还一起组织了一次主题班会,从另一角度对学生进行了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教育。这样的细节教育深入学生心里,切合他们的心灵。

学科德育不仅要关注学科本体,也要关注学科内容之外的道德行为。只有当教师俯下身、转过身,从细节入手,以一种人文的情怀关注学生的成长,才能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引来德育的源头活水。

三、从阅读开始,做“发展”的学科德育

《中国龙》教学中有“龙的成语”与“龙的经典故事”两个互动环节,有的学生积极参与、出口成章,而有的学生则只能做一个聆听者。学生的知识积累与文化素养的差距立马显现出来。要改变这样一种教育现状,教师有必要根据各学科特点,经常开展绘本阅读、名著赏析、演讲、读书沙龙等,促使学生提高审美情趣,丰富人文精神,提升道德修养,实现全面发展。

四、从整合做起,做“多彩”的学科德育

首先,《中国龙》这节课表现出跨学科、跨领域的特点,如科学研究(龙的形成之谜)、文化研究(搜集描写龙的古诗文、成语、典故)、艺术活动(画一幅龙的作品、唱一首龙的歌曲)、新媒介运用(有关龙的视频)等,涉及语文、地理、生物、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多门学科。这样做不仅促进了学科间的渗透,也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其次,在内容安排上注重与社会生活融合。《中国龙》这节课,学生们从风俗人情、地方历史、人文景观等多角度选题,如家乡有关龙的传说、民族记忆中的龙等,通过观察、走访、调查,了解家乡的历史,增强对家乡的归属感、荣誉感。整个教学绚丽多姿,人文气息浓厚。

最后,《中国龙》这节课还充分整合了校外的教育资源,让育人的时空更宽广。上述作业设计,不仅利用了科技馆、图书馆、博物馆、校外德育基地,还充分挖掘了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如家乡的美丽山水、风俗人情、地方特产等。生活是最好的老师,体验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广阔的发展时空使学生拥有开放的心灵。

当我们学会用脚思考,用大脑走路时,教学就能回归育人本位,学生便能够把学习变成一个“问道明理”的过程,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尊重、关怀、友善、合作、分享等人文素养,就能使其个性得到完善与发展。

猜你喜欢
人文育人美术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美术篇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人文社科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
台湾当代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