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锦华 广西财经学院
立足学科建设分析,公共管理可视为一种弥补政府管理不足的“补充性管理”,它以公共事务为管理对象,依据公共权力履行公共组织具有的公共职能,包括城市管理、生态管理、行政管理、经济管理等诸多方面。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化完善的背景下,我国开始了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模式的转型,即政府组织的执政理念、职能范围、运行机制、管理方式等不断向服务业属性靠拢,对待公共事务管理不再大包大揽。而随着政府分权于社会、市场、企业等主体,公共管理的“补充性价值”将进一步提高,传统公共管理理念、模式、目标等也面临着巨大嬗变,相关变化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公共管理人才的职业素质培养。《公共管理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7年10月版)一书由首经贸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主编,全书围绕着本科公共管理大类专业建设,对于如何优化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公共管理人才职业素质进行了有效且有益的探索。总览全书,具备三个方面的显著特色。
全书以市场经济为宏观背景展开研究,研究主题虽然是“公共管理人才”,但内容组织上并未单纯就事论事,而是将公共管理人才培养及专业建设的相关要素统筹整合,以“职业素质”为切入点展开多元化、多角度探讨,逐步构建起公共管理人才职业素质培养的创新模式。本书结构十分简明,包括大类培养、课程建设、课堂教学、专业发展四个部分,每个部分又可以视为一个“子主题”,其下包括若干篇专题论文。从这一角度说,全书是一本关于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论文集,差异化的学术方向、论题侧重、解决方案等综合之后,确保了全书内容的丰富性。其中,第四部分“专业发展”是全书内容核心,该部分重点阐述了我国公共管理人才培养发展历程、现状问题、未来趋势,从专业角度分析了公共管理人才应具有的基本素质,包括公共政治素质、复合能力素质、理性知识素质等。
从历史沿革角度说,我国公共管理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已历经40余年发展,基本与市场经济改革并肩而行,但“服务型政府”这一概念确立较晚、转型缓慢,在与公共管理的“补充性价值”对接过程中问题频出,存在明显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也正因为如此,我国公共管理人才职业素质培养长期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现阶段的首要任务是完善学科专业建设,在此基础上探寻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漏洞,并秉承“与时俱进、以人文本”的教育指导思想,循序渐进地提升公共管理人才职业素质。一方面,本书在人才培养上提供了实用性机制,前三部分“大类培养→课程建设→课堂教学”的设计,符合由宏观到微观的实践逻辑,具有较强的实操性。另一方面,本书在专业建设方面提供了完整模式,如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城市管理专业、行政管理专业等,突出了公共管理人才宽口径、应用性、复合型等重要特征。
本书是首经贸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集体智慧结晶。根据序言部分阐述,全书研究成果遴选起始点为2013年,当年国务院进行了第七轮机构改革与职能转变,通过精兵简政、合理分权、提高效率等操作,彰显了以服务型政府取代管制型政府的决心。这一时间细节,也从侧面反馈出本书研究的创新意识,具体表现在两个部分:其一,课程建设部分。该部分中提出了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观点,如基于公共管理选修课的人才创新培养模式、基于公共管理政策学案例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等。其二,课堂教学部分。该部分以“教法”为切入点,倡导互联网教学技术的引进以及对国外先进教学方法的借鉴,并立足首经贸公共管理专业建设现状,提出了“拆拼课堂”“翻转课堂”等创新教法。
通读全书,是一部探讨我国市场经济环境下优化高校公共管理人才职业素质的优秀著作,具有较高的阅读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