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华 ,胡佳 ,冉光强 ,杨秀萍 ,张永峰
(1.铜仁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铜仁 554300;2.铜仁市特种水产养殖发展与提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贵州 铜仁 554300;3.贵州秋兴水产有限公司,贵州 贵阳 550299;4.贵州江口绿源水产发展有限公司,贵州 铜仁 554400;5.松桃中坪蓝菌泥鳅繁育养殖基地,贵州 铜仁 554199)
泥鳅有很大的药膳价值,号称“水中人参”[1-2],在全国各地均有养殖,其中江浙、两湖、两广、山东、辽宁是泥鳅的主产区。泥鳅的主养品种有台湾泥鳅、真泥鳅(俗称青鳅、圆鳅)、大鳞副鳅(俗称黄板鳅)[3-4]。目前台湾泥鳅已然占据泥鳅养殖产量的80%以上,已经带动泥鳅商品鳅和寸苗批发价格逐渐回归理性,目前商品鳅塘头批发价格基本维持在16~22 元/kg,寸苗价格已经降至 3~5 分/尾,商品鳅基本维持着2~5元的利润空间。尽管养殖利润还有较大操作空间,但是效益大小却因人而异,其中养殖模式选择已成为影响养殖收益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在养殖热潮逐渐褪去的今天有必要对泥鳅的各种养殖模式和产业发展趋势做一个探讨,从而有利于养殖户根据自身条件因地制宜选择低成本、高回报养殖模式,获取养殖效益的最大化,同时使广大泥鳅从业者对泥鳅产业发展趋势建立更加清晰明朗的认识。
土塘养殖是上述四种泥鳅,特别是台湾泥鳅的主导养殖模式。土塘养殖可以根据泥鳅发育阶段的变化调节水位,在早期培育、日常投喂、防病管理及泥鳅捕捞方面较为方便,土塘养鳅可以实行高密度养殖,集中管理也较省劳力,属集约化高产养殖模式。一般要求土池长宽在20~30 m,池深在2 m内,水深在50~60 cm,池底平整,再在周围围网,做好防逃措施,培养水质,培育一些浮水植物即可。现有的土塘养殖模式,主要是利用原有鱼塘进行养殖,或对稻田略加改造,将田埂适当加高加固,只要田埂结实不垮塌而且不漏水,不需要作硬质化处理,也不需要铺设薄膜处理,即土池塘就可开展养殖。土塘养鳅单产平均可以达1 500 kg/667 m2[5],每667 m2放8万尾寸苗,刨去每667 m2建池成本4 000元,每667 m2租地成本500元,每667 m2渔药成本500元,每667 m2苗种成本3 200元,每667 m2饲料成本15 800元,建池成本按10年折旧,则每667 m2总成本为21 300元,每千克鱼成本为14.2元,若以20元/kg的出塘价计算,每667 m2利润为8 700元,投资回报率为40.8%。
值得提示的是为了护坡或减少泥鳅与池壁间的摩擦,很多时候,土塘四周池壁也可由水泥抹壁或在土塘四周和底部铺上一层塑料膜。此外,土塘养殖还有一大优势是培肥水质比较容易及方便,因此,在近苗种场养殖区可以水花苗下塘进行养殖,从而还可以节约一半的苗种成本。在苗种培育中,可以依赖浮游生物和粉状饲料或发酵饲料同时进行培苗,大大提高苗种成活率和减少养殖周期。
水泥池养殖分为有土饲养(也称庭院式养殖)和无土流水饲养(工厂化养殖)两种方式。有土饲养池的底部铺了一层20~30 cm厚的泥土,该方式饲养成本高于土塘养殖,养殖效果却与土塘养殖大体相当,往往没有被大范围采纳。而无土流水水泥池养殖模式有饲养管理方便、捕捞容易以及能极好的调控水质和水温、高度集约化的优势而被广泛采纳。一般无土流水水泥池养殖横式的每个水泥池面积在100~200 m2左右,池深 0.8~1.0 m,为了排水和粪污清理方便,池底有 2%~3%的坡度,并结合微流水或者机械增氧进行养殖[6]。养殖每667 m2产量可以高达 4 000~6 500 kg/667 m2,每 667 m2放寸苗30~55万尾。以平均放苗45万尾寸苗,单产5 000 kg进行成本核算,鳅苗成本1.8万元,配合饲料等饵料成本5.25万,消毒药品及电费等0.56万元,租地成本500元/667 m2,基础设施建设费按4万/667 m2,10%折旧计算,成本合计8.06万元,每千克鱼成本为16.12元。若以20元/kg的出塘价计算,每667 m2利润为19 400元,投资回报率为24.1%;若以26元/kg的出塘价计算,利润为49 400元/667 m2,投资回报率可达61.29%。
使用该模式饲养泥鳅值得注意的是,水泥池一定要水泥抹壁,保持光滑,防止泥鳅摩擦受伤,滋生水霉和感染细菌病。且水泥池在搭建好饲养前一定要进行脱碱和消毒工作,才能放苗饲养,否则会导致水体碱性过高,造成泥鳅大量死亡。夏季高温季节可用加盖遮阳网的方法来降低水温[7]。
稻田养殖泥鳅,可以一水两用,一地两用,在稻田上挖筑田字形环沟和集鱼坑即可。泥鳅可以吃掉稻田有害昆虫,起到较大的生物防治作用,稻田可基本不使用农药,减少了粮食污染[8-9]。水稻吸收泥鳅排泄物和剩饵,避免水质污染,也减少了肥料的使用,稻田套养水质良好不需要换水,减少用水和泵抽水电力使用,从而降低了养殖和生产成本。这种模式可以生产出优质无污染的泥鳅和绿色稻米,生态效益明显。稻田套养泥鳅,基本不会影响水稻产量,既生产优质水产品,又实现保粮增收。根据我国最新的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的标准规定,稻田养鳅以不高于10%的沟坑占比,每667 m2产鳅可达100 kg左右,每667 m2放寸苗1.5~2.0万尾。鳅苗成本600元,米糠、豆渣、酒糟等粗饲料和配合饲料成本1 000元,消毒药品及电费等200元,基础设施建设费按2000元/667 m2,10%折旧计算,成本合计2 000元,每千克鱼成本为20元,若以20元/kg的出塘价计算,每667 m2利润几乎为0,投资回报率为0%;若以30元/kg的出塘价计算,每667 m2利润为1 000元,投资回报率为50.0%。
稻田养鳅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产量低,小规模养殖不适宜投入大比例资金在天网建设上,考虑到苗种成活率,投苗数量相对要较高,且投苗不能投开口苗,要投一寸以上的大规格苗。
藕塘、蟹塘、蛙池套养泥鳅模式与稻田套养相似,可以一水两用,一地两用,一产双收。只要在原有藕塘、蟹塘和蛙池基础上,在进出水口加装防逃设施即可。一般藕塘每667 m2放苗3~4万尾,收获商品鳅500 kg左右,鳅苗成本1 600元,米糠、豆渣、酒糟等粗饲料和配合饲料成本6 500元,消毒药品及电费等300元,基础设施建设费100元/667 m2,成本合计8 500元,每千克鱼成本为17元,若以20元/kg的出塘价计算,利润1 500元,投资回报率为17.6%;若以30元/kg的出塘价计算,利润为6 500元,投资回报率为76.47%。一般蟹塘每667 m2放苗4.5~5.5 kg种鳅或寸苗 0.5~1.0 万尾,产量 50~100 kg[10];虾塘放寸苗 1~2 万尾,产量 150 kg 左右[8,11];蛙池套养,放寸苗 0.2~0.8 万尾,产量 60~200 kg[12-13]。蟹塘套养泥鳅以最高产量计,成本1 700元/667 m2,每千克鱼成本17元,商品鳅以20元/kg计,利润300元/667 m2,投资回报率17.65%;以30元/kg计,利润1 300元/667 m2,投资回报率76.47%。虾塘套养和蛙池套养的利润和投资回报率与蟹塘套养大体相当。
与稻田套养不同的是,由于莲藕杆上有短刺,所以藕塘套养则应选择刺少的莲藕品种,并且藕塘投放泥鳅苗的数量要进行控制,不宜过量投放泥鳅苗,以免泥鳅聚集采食或者活动时受伤,易导致疾病感染。所以运用此种模式时,一要注意饲养数量,二是要选择刺少的莲藕品种,三是套养泥鳅的莲藕塘不宜投放泥鳅开口苗,需要投放寸苗以上规格的苗,而池塘则两种苗均可投放养殖。蟹塘、虾塘和蛙塘套养泥鳅,要注意泥鳅苗下塘时间,要避开与主养品种抢饲争饵,要根据现有虾蟹塘和蛙池是否有无天网防害措施来选择投放泥鳅苗种的规格,一般4~5 cm规格幼苗可以有效防止被蜻蜓幼虫、鸟等敌害侵食[14]。在水草较好的虾蟹塘也可以投放种鳅来自行繁育幼鳅。套养泥鳅还需要考虑泥鳅的钻泥与否特性,为了管理和捕捞的方便可以选择不钻泥的台湾泥鳅。真泥鳅和大鳞副泥鳅可以在富含水草的田里自行繁殖,但是台湾泥鳅在虾蟹池塘能否自行繁殖,有待生产和科研上的实践证实。
网箱养殖模式曾经作为试验性质有养殖应用,但是基于网箱成本较大、生产依赖于大规格苗种、刷箱管理不便、网箱破损逃亡损失严重、甚至需要有土养殖等系列因素存在[15-16],此后逐渐不被采纳,特别是伴随泥鳅价格的下滑、网箱拆除等政策性因素,近年几乎未见有网箱养殖泥鳅模式的应用。
随着台湾泥鳅为主导的泥鳅产业规模的急剧扩张[17],泥鳅苗种和商品鳅市场出现供过于求,商品鳅和苗种进入一波价格低谷,长远来看即为进入泥鳅产业的新常态。无论是苗种场还是养殖户均进入拼成本、拼规模阶段,目前谁能将成本降到最低或提高产业的边经济益,谁在市场的大浪淘沙中才能站稳脚跟、甚至发展壮大。产业一旦进入洗牌期,一批成本高、效益差的苗种场和养殖户将被淘汰,市场规模正式切换到缓慢扩展的理性状态,以更好地适应泥鳅消费市场的缓慢扩容。
根据前面对泥鳅养殖模式的介绍,不同养殖模式间的每667 m2盈利和投资回报率差异极大,如果所有养殖模式统一市场销售价格,稻田养鳅将毫无竞争优势。总体上,低成本的土塘养殖和套养的盈利空间和投资回报率要优于水泥池养殖和稻田养殖。但是如果在泥鳅价格行情好的情况下,水泥池又极具盈利空间。此外,泥鳅的专业饲料开发与供应欠缺,苗种供应的规范、有序有待进一步加强[18]。而产业一旦进入洗牌期,将在饲料、苗种、模式创新三个方面共同推动养殖成本的持续降低,在这一过程中新的泥鳅专业饲料将进一步得到开发,饵料系数降低将成为饲料公司的主攻方向。创新模式的稻田养殖和套养的生态价值将进一步得以挖掘,同时上述的分析表明,只有提高市场销售价格,创新模式才能在养殖模式中占据一席之地。
台湾泥鳅的爆发式无序化发展使泥鳅产业面临品质、品牌建设的强烈内在需求。泥鳅品种退化现象日渐显现,泥鳅长势慢、饲料用量大、养殖中不同程度出现病害等情况纷纷在各地出现,繁殖场保纯扩繁任务艰巨[17]。在当前市场环境下,苗种场老板宜进一步将眼光放长远,狠抓品系优胜劣汰和品质改良,苗种市场才会进入品牌主导状态,整个泥鳅产业才会可持续健康发展。
泥鳅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具有多种保健功效,它有泥鳅多糖、泥鳅多肽、抗菌肽、凝集素、超氧化物歧化酶、透明质酸等功能活性物质。目前也有泥鳅罐头、即食泥鳅干等加工熟食[19]。但总体上,泥鳅产品精深加工发展缓慢、产品少且门类单一,市场销售模式目前还是以鲜活占据绝对主导。而鲜活泥鳅目前对国外出口依赖很大,对国外市场环境和政策变化的风险抵御欠缺有效机制。因此,泥鳅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亟待在出口开拓、产品深加工、特别是功能性产品开发上实现质和量的飞跃。和诸多农业和农产品一样,要实现这种质的飞跃,亟待有实力的社会资本趁行业洗牌期介入泥鳅深加工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