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绒螯蟹“长江2号”健康高效养殖技术

2020-12-19 02:28付龙龙朱平
水产养殖 2020年5期
关键词:颗粒饲料蜕壳河蟹

付龙龙,朱平

(1.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17;2.泗洪县耀华水产种业有限公司,江苏 泗洪 223909)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俗称河蟹、大闸蟹,其养殖业是江苏省淡水渔业中最具特色与影响力的主导支柱产业,为解决农村就业创业、农(渔)业产业提效升级及农(渔)民增收致富发挥了重要作用。全省现有河蟹养殖面积约2.7×105hm2,年产商品蟹约3.5×105t,年产值逾300亿元,年产量与产值约占全国总数的50%,是全省农业板块中重要的富民产业之一。

近年来,利用特大规格河蟹亲本(雌蟹250 g/只以上、雄蟹350 g/只以上)进行规模化繁育已成行业内主流方向,以此繁育的优质大眼幼体、培育的一龄蟹种备受市场青睐。中华绒螯蟹“长江2号”(水产新品种登记号GS-01-004-2013)是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历经十年五代群体选育成功的河蟹新品种,保留了长江水系原种中华绒螯蟹“青背、白肚、黄毛、金爪”的典型特征及个体规格大、生长速度快等优良养殖性状。生产实践表明,利用特大规格河蟹亲本繁育的种苗在一定程度上可促进后续成蟹养殖的规格及产量。2019年,利用中华绒螯蟹“长江2号”一龄蟹种(亲本规格:雌蟹250 g/只、雄蟹350 g/只)在泗洪县耀华水产种业有限公司基地开展了高效健康养殖试验示范,现将技术要点总结如下。

1 养殖池塘与基础设施条件

该次试验示范养殖池塘为基地现有标准化池塘,40×667 m2/口,共10口,其中8口池塘利用特大规格河蟹亲本苗种开展养殖试验示范。

池塘东西走向,长方形,长宽比约 2∶1,坡比 1∶2,最深水位1.3 m。池塘四角分别配备水车式增氧机1台,功率1.5 kW/台,4台水车式增氧机摆向与池埂成45度,助推水流方向均为顺时针。池塘内开挖连通式环形蟹沟,为典型的“环沟+坂田”式养殖模式,环沟宽12 m、距坂田顶部0.5 m。池塘四周建有防逃设施,高0.6 m,主架构为镀锌管牵拉聚乙烯网模式,网口顶端缝制0.3 m白色防逃膜。池塘土质为壤土,四周经夯实,保水性能较好。基地周边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工业污染和其他恶性污染源,交通便利,供电及通信设施完备。

2 池塘前期准备

2018年12月中旬,池塘经排水后暴晒15日以上后进行干池修整,清除环沟中大部分淤泥至坂田,填补出现的漏洞和裂缝,确保环沟正常形状与深度,同时全池均匀施用经充分发酵的有机肥,施用量200 kg/667 m2,而后采用小型旋耕机进行全塘旋耕作业,旋耕深度0.2 m,确保碎土均匀,之后再暴晒10日以上。而后,沿环沟外围架设网围,网围架设模式与防逃设施类似。2019年1月上旬,池塘进水0.2 m,按75 kg/667 m2均匀泼洒预先溶化的漂白粉以充分杀灭野杂鱼卵与系列致病原,同时改善池塘底质且增加钙源。漂白粉清塘消毒后5日,排干池水后注入环沟新水,进水管口采用60目双层筛绢网过滤,防止野杂鱼及其鱼卵混入,环沟水位0.3 m。

3 水草栽种

水草是河蟹养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水草在给河蟹提供植物性饵料的同时,又能为河蟹提供隐蔽的场所,供其顺利蜕壳和躲避敌害生物,同时水草还可大量吸收氮磷等过剩营养物质,对水质调控和维持水质正常指标起着关键作用。本基地水草栽种与管理采用典型的“错时栽种”模式,即环沟内栽种伊乐藻、网围坂田内栽种苦草与轮叶黑藻。

2019年1月中旬,池水保持水位0.3 m,伊乐藻栽种采用切茎分段栽插的方法,即切成小段,长约15~20 cm,用铁锹挖空插入池底,用土压实,栽间、宽距为0.8 m。4月中旬,池塘加水,确保坂田水位0.2 m,坂田内开始栽种苦草与轮叶黑藻。苦草的种植则采用传统播种法,苦草籽事先用水浸泡24h以上,再将泡软的苦草籽揉碎细搓以搓出细小的种子,然后混入约10倍于种子量的壤土,拌匀后在池塘中均匀播种,播种量(干重)为80 g/667 m2。轮叶黑藻同样采用切茎分段栽插的方法,即切成小段,长约15~20 cm,用铁锹挖空插入池底,用土压实,栽间、宽距为1.5 m。

4 蟹种放养

一龄蟹种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成蟹养殖的规格及产量。该基地选用的一龄蟹种属自有培育的中华绒螯蟹“长江2号”蟹种(亲本规格:雌蟹250 g/只、雄蟹350 g/只)。筛选标准:规格整齐、附肢齐全、爬行敏捷、趾节无损伤、无附着物、体表鲜亮,放养规格为120只/kg,放养密度1 000只/667 m2。

2月上旬,待前期栽种的伊乐藻萌发生长后进行一龄蟹种放养。一龄蟹种放养选择天气晴暖(气温4~8℃)时进行,以防低温冻伤冻残蟹种,确保其第1次蜕壳成活率。下塘前用0.5%的食盐水浸泡消毒5 min,尽可能杀灭可能携带的致病菌。

5 螺蛳与鱼种放养

螺蛳是河蟹最喜食的鲜活动物性饵料之一。螺蛳价格低廉、来源广泛、营养丰富,是促进河蟹生长、降低饵料系数及提升河蟹品质极为有利的另一关键条件。螺蛳能大量摄食水中的浮游生物,吸食残饵,对防止水质过肥、净化水质、提高水体透明度及促进水草生长具有显著作用。螺蛳投放模式采取分次投放模式。4月上旬,向所有河蟹养殖池塘环沟内投放大量优质螺蛳,投放密度为150 kg/667 m2。6月中旬后,向所有河蟹养殖池塘坂田内再次投放螺蛳,投放密度为100 kg/667 m2。螺蛳投放前,下塘前用0.5%的食盐水浸泡消毒10 min,尽可能杀灭可能携带的致病菌或附着的野杂鱼卵。

5月中旬,在所有河蟹养殖池塘中放养一定数量的鳜鱼和白鲢鱼种,体长5 cm以上鳜鱼放养密度为20尾/667 m2,体质量100~200 g/尾的白鲢放养密度为10尾/667 m2。鳜鱼作为肉食性凶猛鱼类,可有效摄食混入池塘中的野杂鱼,有利于降低饵料系数,增加养殖效益。白鲢是水质报警器,不仅能够提前预测水质情况,还可滤食大量浮游生物,防止水质过肥,降低蓝藻爆发概率,同时提高水体透明度。

6 饲料投喂策略

初期利用底肥适度培育优质天然生物饵料、科学有序投喂优质配合颗粒饲料及动物性饵料、营造良好养殖生态环境是河蟹养殖获得高产的物质保证。除栽种的水草、投放的螺蛳等已存在的饵料外,3月上旬待气温日趋回暖后即开始投喂其他饵料。投喂策略根据河蟹生长不同阶段的营养需求,科学合理地调控动植物饵料配比及其投喂量。

成蟹养殖期间,每天早晚各投喂1次,早7:00左右、晚17:00左右,做到定时、均匀投喂,上午投喂量占全天投喂总量的30%,下午投喂量占70%。3月上旬至3月底(第1次蜕壳前),全部投喂优质配合颗粒饲料(粗蛋白含量36%以上),投喂量为0.2 kg/667 m2。4月上旬(第1次蜕壳后)至4月底(第2次蜕壳前),依然全部投喂优质配合颗粒饲料(粗蛋白含量36%以上),投喂量为0.35 kg/667 m2。5月上旬(第2次蜕壳后)至5月底(第3次蜕壳前),依然全部投喂优质配合颗粒饲料(粗蛋白含量32%以上),投喂量为0.75 kg/667 m2。6月上旬(第3次蜕壳后)至6月底(第4次蜕壳前),依然全部投喂优质配合颗粒饲料(粗蛋白含量32%以上),投喂量为1.8 kg/667 m2。7月上旬(第4次蜕壳后)至7月底,采用冰鲜野杂鱼+优质配合颗粒饲料(粗蛋白含量32%以上)混合的方式投喂,野杂鱼投喂量为6.0 kg/667 m2,饲料投喂量为2.0 kg/667 m2。8月上旬至下旬(第5次蜕壳前),采用冰鲜野杂鱼+优质配合颗粒饲料(粗蛋白含量32%以上)+玉米混合的方式投喂,野杂鱼投喂量为3.0 kg/667 m2,饲料投喂量为2.0 kg/667 m2,玉米投喂量为2.5 kg/667 m2。9月上旬(第5次蜕壳后)之后,采用冰鲜野杂鱼+优质配合颗粒饲料(粗蛋白含量36%以上)+玉米混合的方式投喂,野杂鱼投喂量为7.5 kg/667 m2,饲料投喂量为1.0 kg/667 m2,玉米投喂量为3.0 kg/667 m2。

另外,在河蟹整个养殖周期内,晴天可适当多投,阴雨天适当少投,要根据天气情况合理调控。河蟹在蜕壳期间要加大饵料投放量,以确保其有充足的食物来源。

7 日常管理

7.1 早晚巡塘

河蟹养殖日常管理坚持早晚各巡塘一次,主要查看水质、池塘水位、病害、蜕壳、摄食、饵料残留、防逃设施等情况,做好池塘档案记录。池塘发现死蟹须及时捞出,并检查病死原因,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河蟹蜕壳期间注意防惊扰,检查并记录蜕壳数量及病死率。平时巡塘时要时刻检查饵料残留情况,及时调整投喂方案,防止饵料不足或过剩对河蟹及水质造成不利影响。遇大风暴雨等恶劣天气,及时检查防逃设施是否损坏,以防止河蟹逃逸。

7.2 水位调节

河蟹对水环境质量要求较高,调控好水质是养好河蟹的前提。蟹池水体透明度一般为0.4 m左右,当水体透明度下降、水色变浓时要及时换水。特别是夏季高温期间,高温、雨水容易导致池塘水质变化较大,应注意防范。通常情况下,在确保周围水源水质良好的前提下,5~7 d注水1次,20~25 d换水1次,换水量为20%~30%。池塘水位按照“前浅、中深、后稳”三个阶段来进行,2—3月水深维持在0.3~0.4 m,4—5 月水深 0.5~0.6 m,6—7 月水深 0.7~0.8 m,8—9月水深1.2~1.3 m,10月之后稳定在0.8 m左右。特别是夏季高温季节适当加深水位,以防水温过高,影响河蟹蜕壳及生长。

7.3 水质调控

河蟹养殖池塘定期泼洒生石灰,既可以中和残存的高蛋白饲料腐败变质后的弱酸性,调节pH值至7.5以上,又可为河蟹蜕壳及生长提供足够的钙源。生石灰每20~25 d施用1次,用量为12 kg/667 m2,充分化浆后均匀泼洒。另外,EM菌也是河蟹养殖过程中最常用的水质改良剂,特别是高温期间,EM菌可有效清除氨氮、亚硝酸盐、硫化物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对水质改良有显著作用。夏季高温期间,EM菌每10 d施用1次,用量为1.5 kg/667 m2,用池水稀释全池泼洒。通过水质调节,真正达到“清、新、嫩、爽”的目的。

7.4 水草控制

5月底,待池塘坂田苦草、轮叶黑藻生长茂盛后,拆除内部网围,以使河蟹布满全池塘。6月上旬,清除环沟内伊乐藻。河蟹养殖池塘水草覆盖率控制在60%左右,特别是在夏秋季水草生长茂盛的阶段,容易呈现爆发式增长的态势,水草过多过密不仅容易造成水体流动性变差,导致溶氧降低,还会导致河蟹活动受限影响摄食,当水草过多时需及时割除为河蟹正常生长释放更多空间。

猜你喜欢
颗粒饲料蜕壳河蟹
青贮玉米颗粒饲料用于草鱼饲养的初步探究
河蟹池塘高效混养新模式探析
不同粒径颗粒饲料对生长猪采食行为的影响
北方地区湖泊河蟹养殖技术探讨
蜕壳的歌唱家
智能精准投饵 河蟹吃饱吃好
螃蟹
蜘蛛蟹:我的蜕壳“苦”旅
调质温度及模孔长径比对颗粒饲料加工质量的影响
17次蜕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