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婷婷
摘 要:乡土文化内容丰富,既有民俗风情、传说故事、古建遗存、也有名人传记、自然风光等,是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重要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恰当地利用本土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对家乡的认识;能帮助学生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地域特色、特产风情等传统文化知识,积累写作素材,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乡土文化;学生写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29-0183-02
【Abstract】Local culture rich in content,both folk customs,legends,hexiang remains,there is also a celebrity biography,natural scenery,is the important resources in the primary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practice.In the primary school Chinese teaching,the proper use of local culture,to cultiv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Chinese,to improve understanding of home;Can help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local folk customs,local characteristics,specialty amorous feelings,such as traditional culture knowledge,accumulation of writing material,improve the students' writing ability.
【Keywords】Chinese teachings;Local culture;The student writing ability
教育部颁发的《义务教育语文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建议”中明确规定,各地都蕴藏着多种语文课程资源。为此,语文课程应根植于现实,语文教材应当挖掘课本教材以外的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乡土文化资源。学校重视资源建设,既利用已有的资源,又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安海被誉为文化古镇,古镇有着深厚的积淀、丰富的内涵。这里风景名胜奇多,文化名人云集,特色小吃闻名遐迩……乡土文化资源不仅俯拾皆是,而且丰富多彩,充满魅力。笔者注重捕捉有效资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机渗透,在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合理挖掘和深耕,有效地整合运用,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1.采撷自然文化,铺垫习作之美
关注生活的過程,就是积累写作素材的过程。王栋生曾提到“有生活的底子,笔下才会有活生生的人,才会有泥土的气息,才会有人的喜怒哀乐。”习作教学不能把学生禁锢在课堂中,应该让他们走出教室,走出校门,走进家乡,走进大自然,领略家乡之美。安海不仅有美丽的自然风光,而且有着丰富的人文古迹,如龙山寺、安平桥、朱子、郑成功和安平商人等“五大文化”、三大旅游文化节等。在执教《介绍家乡一景》的习作课时,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我让学生家长利用周末带着学生游览家乡的名胜古迹,带着学生走进石井书院、陈清机故居、星塔等,学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记录着游览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习作课上,由于有了亲身的体验,学生无论是表达上,还是构思上都能做到我口写我心,情真意切。学生这种真实的体验,是任何课堂上“海市蜃楼”的讲解、分析、指导都代替不了的,它既锻炼了学生收集、筛选材料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又激发了学生的习作主动性。
2.挖掘乡土资源,激发习作之趣
刘勰曾言:“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辞”发于“情”,而“情”感于“物”。适时、适度地把乡土文化资源引入语文教学,将乡土文化和语文教材内容进行整合,结合当地的饮食文化,名人文化,地方戏曲,习俗文化,民间工艺,历史文化等进行教学,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对了解本土文化的渴望。学生把自己身边耳熟能详的故事与学习结合,必定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习作时,学生积累的素材就丰富多彩,写作时信手拈来。
适时、适度地把乡土文化资源引入习作教学,进行有机的融合,注意捕捉当地的各种文化,如饮食、戏曲、民间工艺和名人文化,让学生发现美,讲述美,报道美,达到我口写我心,情动辞发。例如,在教学《家乡的特产》一课时,我先布置孩子们收集安海的特产的相关资料。教学时,同学们个个兴趣盎然,有的带来土笋冻的资料、有的带来了捆蹄的故事,有的带来桔红糕的实物、有的带来了蚵仔煎的照片……让孩子介绍自己带来的特产时,个个争先恐后,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写作的积极性高涨。有学生这样写道:“日柴草,好起火;旧笼甑,好炊粿。会发做糕,末发做粿。安海的地方言语,“粿”音同“果”。 而“糕”谐音“高”,民间最朴素的信仰与期望,便是日子能红红火火。粿类食品品种繁多,包括年糕类、糕点类以及米浆类。碗糕、甜粿做好之时,已经是深夜了,但孩子们都愿意等。冬日的厨房里,熊能燃起的火映红着大人小孩的脸,像喝醉了酒一样。掀开蒸笼一股淡淡的米香,洁白如玉的碗糕,好像开窖的德化白瓷,扑入眼幕,温润着来自田野里最馥郁的一缕芳香,扑入口鼻。吃着冒白烟的碗糕,简直所有的快乐都在里面了。碗糕一般从正月初一吃到十五,从多吃到少,从软吃到硬的……一切都停留在童年的记忆中。”在学生已有的认知中接受新知识,显得水到渠成,在这节课里学生不仅学到新知识,同时在写家乡的特产时,学生不再觉得习作无从下手,熟悉的特产在他们手里变得鲜活起来。
3.体验传统节庆,丰富写作之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是学生获取信息、累积经验的最好的方法,作文教学若能以本土文化为源泉,以发掘和表现生活的真善美为主旋律,它能丰富学生的作文养料,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因而能写出一篇篇鲜活感人的佳作。
我国的传统节日中,无论是春节还是清明,无论是端午还是中秋……在不同地区习俗都略有不同,例如,端午节我们的民俗活动有“嗦啰嗹”采莲队、水中抓鸭、火鼎公婆、拍胸舞等,习俗有包粽子、煎面饼等等。教学《中华传统节日》这一习作时,我充分挖掘这些资源来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访问、播放端午节踩街游行、水中捉鸭的精彩视频、动手包粽子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先亲身实践一遍,再动手写作,学生就不要苦于无米之炊。这样既锻炼了他们的搜集资料、动手能力,又促进他们的写作能力,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将得以提升。
4.融通文化资源,促进综合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就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可以这样说,语文实践活动是语文学习的第二课堂,亲近乡土文化,探寻其内隐含着丰富的语文教学资源,是课本教材很难企及的,我们的习作教学如果能和其巧妙整合,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语文教学中,我经常有意识地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走进三里街,了解安平的前世今生,探寻霁云殿,走访石井书院、拜访嗦啰嗹艺人,聆听安平故事,参与元宵、端午和中秋三大文化节庆等等,让其成为学生“生活的教科书”,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一部分。做到语文课堂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观察和体验,充分挖掘语文资源,寻找作文写作的源头活水,从而调动学生潜在的感知能力,使学生在生活中体验语文,积累素材。学生是这么感受“嗦啰嗹”的:接下来无数次的勤学苦练。表演的日子终于到来,我的心砰砰直跳,主持人宣布—有请某某学校代表队上台表演……没想到我也能成为舞台上一朵怒放的奇葩,为闽南民俗的传承獻上一份心力。我高兴地笑了,观众致以排山倒海的掌声,评委缓缓地开口:“这些舞动的精灵,是绽放的奇葩,是闽南文化的骄傲与传承,为你们喝彩,你们是最棒的……”学生通过自身的经历写出来的文章,情真意切,富有鲜明个性,学生不再出现“无米下锅”现象。
总而言之,在习作教学中努力挖掘乡土文化资源,体验传统节庆,就可以丰富我们的习作教学内容,增强课堂教学趣味,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表达水平。在写作教学中只要教师有心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时时处处捕捉信息,留意感受身边独特的乡土文化,乡土文化将垒起习作教学的新平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7-8
[2]王栋生.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6
[3]刘勰.文心雕龙[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