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贵彦
摘 要:隔代教育涉及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如何挖掘学校与家庭教育资源,优化隔代教育,促进留守子女身心健康成长,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必须关注的课题。学校要依托家长学校建设,丰富家校教育形式和内容,组建留守儿童之家,定期设置教育主题开展关爱活动,创设留守儿童良好互动沟通氛围,潜移默化教育形式,有效降低隔代教育的影响。
关键词:学校教育;家庭资源;隔代教育;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7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29-0005-02
【Abstract】Intergenerational education involves families,schools,and society.How to tap the educational resources of schools and families,optimize intergenerational education,and promote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growth of left-behind children is a topic that families,schools,and society must pay attention to.Schools should rel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parent schools to enrich the form and content of home-school education,build homes for left-behind children,regularly set educational themes to carry out caring activities,create a good interactive communication atmosphere for left-behind children,and subtly change the form of education to effectively reduce the impact of intergenerational education.
【Keywords】School education;Family resources;Intergenerational education;Optimization strategies
1.构建家校教育联系彩虹桥
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三者是有机整体。家庭教育至关重要。密切家校联系,加强家教指导,提高家教水平,使家校共育相互配合,三者有效结合优化隔代教育。
现代家庭教育层次不齐,要对接做好家校教育,必须要了解家长的成长教育背景。教师要根据家校教育需求和班级工作情况,让家校教育有的放矢。构建家校教育联系彩虹桥,学生是钮带,班主任是桥梁。家校教育中重视构建良好家校教育机制,创新班主任工作。
家校教育沟通方式要选取科学。科学的家校教育沟通方式是家校教育任務效果的有效保障,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家校教育的成效。家校教育沟通方式如家访,现代信息家访(通过手机、电话和网络方式与家长交流),家长会、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学校开放日、校长接待日等。家校教育实践中巧妙整合现代媒体和传统家访,在家校教育中渗透现代讯息,优化隔代教育。
家校教育要明确内容和任务,提升家校教育层次,巧借学校教育推进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中家长要准确把控孩子成长关键期,有效管控孩子成长危险期。
有效家校互补杜绝“5—2=0”现象。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各有特色,有效整合沟通互补,才能凸显家校教育的成效。家校教育的整合互补,是杜绝“5—2=0”现象的有效途径,要让两天休息的家庭教育出彩学校五天的教育效果。
及早发现,有效培养,畅通家校教育渠道。不同学科教师要时时了解学生学情,及早发现掌控学生学习状况,培养优秀生,指导中等生,关爱学困生,全面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巧用家校教育开启关爱留守子女的窗口,有效做到早发现、早教育和早培养。
2.创设特色家校共育优化隔代教育
强化家校教育管理,关注留守孩子真空。政府牵头联合学校成立专门管理机构,统一管理隔代教育环境下的学生,针对有隔代教育经历的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养成教育,教会学习方法,有效减低隔代教育负面影响。
革新学校教育形式丰富学生生活教育。校园是学生接受教育和活动的主场地,课堂是教育学生的主阵地。因此,学校要发挥留守儿童教育的主导作用,创新学校教育形式,既注重学业知识传授,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有机整合学业教育和养成教育,引导留守儿童正向发展。
征集优秀家教经验。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家长务工时要注重征集优秀家教经验,巧妙借助信函或媒体技术教育孩子,创新留守儿童教育形式。学校要依托家长学校建设,丰富家校教育形式和内容,组建留守儿童之家,定期设置教育主题开展关爱活动,创设留守儿童良好互动沟通氛围,潜移默化教育形式,有效降低隔代教育影响。引导留守儿童在生活大课堂里自由成长,通过阅读引领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培养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引导家长给孩子定期写信,促使所有家长积极参与其中,丰富孩子成长体验和历程。
创建家长第二课堂。引导家长结合自己的外出务工经历,用自己不同专长和切身经历,对学生作教育讲座,家长结合自身经验从家庭实际出发,谈自己的生活感触,让家长的优秀加家教经验成为指导家庭教育的宝贵资源,优化隔代家庭子女教育。
创设家长互动交流渠道。巧借家长学校引导家长树立正确家教观念,掌握有效家教方法,高效达成家教目的。依托道德讲堂定期开展“家长沙龙”,每期要有明确主题,让家长的每期参与都有收获。开展家长结对互助,巧借家长结对互助,有效提升家教资源利用率,解决家教困惑,拓展家教路径,传递家教正能量。
开展多样化亲子活动,优化隔代家庭子女教育。通过多样化亲子活动,优化亲子沟通方式,提升隔代家庭教育效率和效益。让家长和孩子“面对面”,创设出亲子平等交流互动氛围,通过交流互相理解,搭建起家长和孩子相互表达真实感情的平台。创建家校日记本机制,每天由学生记录学校发生的有意义的事,或值得学习、反思的事,或自己最得意的习作,不定期让家长阅读写心声,在学生间传阅学习,在家长间交流经验。
3.挖掘家校共育资源优化隔代教育
有机整合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正确指导隔代教育。家庭是子女教育的第一学校,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坚实基础。因此,学校要帮助家庭教育,正确指导隔代教育,引导家长正确认识隔代教育理念、方式、内容和手段等,让祖辈清晰认识隔代教育的利弊作用,在孙辈教育过程有效降低隔代教育负面影响。
学校指导隔代教育要灵活多样。学校通过教育讲座,对家长进行隔代教育理论知识系统培训。组织召开座谈会,引导家长了解隔代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明确隔代教育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和避免的影响,提供解决隔代教育问题的思路。建立留守儿童的隔代教育档案,随时关注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引导祖辈隔代教育中的积极成分,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针对隔代教育问题,面对面、点对点开展个性化指导,提供针对性解决方案。
隔代教育问题中政府要准确履职,牵头关注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是社会普遍问题,各地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政府要强化监管力度,夯实留守儿童教育。政府层面要出台相应政策,切实关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保障留守儿童合法权益,保障留守儿童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受教育权,有效降低隔代教育影响。政府要打破教育壁垒,真正落实义务教育均衡化,方便进城务工子女入学。政府要加大农村教育投资,切实解决农村教育瓶颈问题,有效改善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同时政府要拓展农民增收渠道,改善农民经济状况,鼓励发展乡镇经济,促使农民本地就业,减少留守儿童数量,夯实留守儿童教育根基。
挖掘学校与家庭教育资源,优化隔代教育要重视环境支持。巧妙利用社区现成教育资源,有效与社区互动,要让隔代教育的运作和实施取得社区教育环境支持,构建社区家庭之间、社区与家庭之间良性互动的教育网络,扩充教育资源,降低教育資本。因此,环境支持是优化隔代教育的关键环节。社区定期举办家教互动交流活动,促使家长树立家庭教育的责任意识。设立社区阅读角,给祖辈育儿提供学习书籍。开设社区家长课程和讲座,创新家长家庭教育理念和方式,营造出良好的社区学习和教育的环境氛围。
挖掘学校与家庭教育资源,优化隔代教育要构建心理支持。隔代教育中的祖辈不重视社区对家庭的支持作用,容易形成“孩子教育是学校或者父母的事”的心理,从而导致隔代教育负面影响较大。因此,优化隔代教育要注重心理支持,协助家庭中的祖辈与父辈树立正确家教意识,有效提升家庭教育者的教育素养。
4.家校共育保障策略优化隔代教育
政府实行政策扶持,推行子女随家长就读。政府要尽早落实户籍制度改革,让户籍与学籍脱钩,推行子女随家长工作地就近入学,实行同等待遇。
加大政府投入切实改善办学条件,构建社区化教育网络。政府要实行教育资源分配均等化,切实让义务教育均衡化落地。政府要根据地方学生数量筹建学校,切实改善办学条件。
邀请家长参与实现合作共享。精准发挥家委会功能,鼓励班级家委会为班级建设提意见讲想法,促使家长积极参与班级建设。有效发挥家长的榜样与助教作用,在互动家长会中邀请部分家长上台交流育儿经验,课堂教学中邀请家长传授人生体验,用家长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感悟。
挖掘学校与家庭教育资源,优化隔代教育要关注指导对象,发现存在差异,在把握共性问题前提下,有效实施个别针对性指导。
挖掘学校与家庭教育资源,优化隔代教育重视反馈评估,有效反哺家庭教育。家校共育合作活动要真正满足家长需求,取得家长认同,让家长在参与过程中获得感悟和收获,促使家长积极配合学校教育。
参考文献
[1]陆萍.转化祖辈教育观念,优化隔代家庭教育[J].教育艺术,2017(03)
[2]孙艺超.城镇化进程中城市家庭隔代教育问题研究[J].才智,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