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力奋
【摘 要】 初中科学是一门实验性和理论性都很强的学科,科学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也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方法。本文针对初中科学教学中实验的教学设计,实现实验教学底部框架设计,教学实施策略,教学效果达成等,实现学生思维的高阶发展,以提升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 初中科学 实验教学 高阶认知
一、研究缘起
(一)研究背景
科学实验是科学研究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通过人为控制变量,放大相关的科学现象和过程,让学生获得指向明确,现象生动、案例典型的实例,并经过分析、归纳等方法抽象出科学本质。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对于研究者提出了更高层次的高阶思维的要求,如创新能力、问题解决的能力、决策能力和批判性能力等。
本人对杭州市中考三年对于科学实验的考察做了统计,如下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科学实验占比重,逐年递增,从内容看比较分散,囊括了初中三年的诸多知识。深度分析,还是形散神不散的体现,以科学知识为载体,考察科学思维,在2019、2020年的32题有了突破,涉及生活实际应用,给出实际应用信息,考查学生科学知识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科学素养指向明确。
(二)教学困境
1. 实验无创新 科学原理不落实
科学实验常见问题:(1) 实验不易成功;(2) 现象不易观察;(3) 实验超课时长;(4) 教科书上的实验,都已经做了详细的设计和说明,使学生失去了科学探究的大部分过程。常见问题不解决,致使实验看似已经开展,对于学习主体而言,得不到预设的教学目标,学生思维无发展。
2. 实验无指向 科学思想无突破
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根据教材安排来进行实验教学,结果是探究实验做成了验证实验,将生动结论变成了一种预设知识。验证实验了变成多媒体实验甚至是黑板实验,学生失去了直接的感官刺激,失去了科学探究的过程教学。同时缺乏科学大概念引领,实验显得杂乱;没有高阶思维指向,实验课显得无章,失去了科学实验的精髓。
3. 实验缺反馈 科学应用无实现
实验教学无反馈,通过实验教学我们教学者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得到预设的结论,更多的是让学生通过科学实验,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学会用科学的思维去解决实际问题。但是在现实课堂中,教师对于实验反馈不够重视,或者问题设计简单重复,低价思维为主,很少体现高阶思维,致使学生所学得不到落实。
二、指向科学素养的实验策略
科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科学核心素养的分析视角有很多,概括起来可以分为科学本质、科学思维、核心知识、思想观念、态度责任五个方面。在科学教学中如何从科学本质的核心来认识科学实验,如何从认识规律的角度来设计实验,如何从思想发展的视角来进行实验教学,特提出以下策略:
(一)高阶指向,底层设计
1. 以学生认知为起点
明确学生的已有认知,是课堂实验的设计的起点。教师需要通过问卷、询问、中小学科学课本对比等方式,识别学生已有知识储备。初中生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转化,但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受前概念影响过大,习惯从生活经验出发,直接进行推理规律,忽视科学本质。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的认知水平由低阶认知向高阶认知的转化,要善于利用学生的经验支持,提出科学假设,铺设科学实验,引导学生对于“新旧认知”的碰撞,以达到科学实验探究目的,因此学生的认知是实验教学的教学起点。
2. 以科学大概念为引领
科学教材的编写以科学大概念为顶层引领,教师在进行课堂实验教学设计中,树立科学大概念的思想。先进行单元主题的设计,清楚单元的核心内容,明确教学内容的构成,理清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先整体后局部再整体的问题设计原则,于更高的高度来处理具体的教学问题。对照认知目标分类表,细化实验设计,大概念为小概念指引,小概念为大概念服务的思想,解决好科学实验中的科学方法的应用,科学思想的渗透,为促进学生高阶认知制定具体方法。
3. 以科学高阶思想为指向
高阶思维,在布鲁姆认识教学分类目标中表达为分析、评价和创造。在设计科学实验教学时,应以高阶认知为设计导向,根据前期的分析,对科学实验教学化设计,使之适合课堂教学。在教学设计时,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高阶指向:
① 实验的目标设计:以知识为载体,以高阶思维发展为指向,理清教学内容,思考在教授内容的同时可以提升学生哪些能力。
② 情境设计:创设情境的本质,第一种是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的新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及求知欲。第二种是与学生前概念发生强烈冲突的情境,通过学生的分析、评价、创造,从而改变学生根深蒂固的观念。
③ 活动设计:活动设计时,注重实验的深度和广度及可控程度,即要让学生有适当的开放度,又是可控可操作的。
④ 反馈设计:反馈设计通过科学实验的教学,能否对学生的认知能力有所帮助,能够提升哪些认知能力,通过什么方式提升,如何体现等问题。
(二)技术利用,显性设计
1. 调速实验,明察秋毫
科学学习中的现象观察,是科学发展的基础。在实验教学中,有的实验由于发生时间短或者实验时间长,学生无法在课堂中有客观的观察。单凭教师的讲,无法让学生信服,影响了学生构建模型的形象体验。可以通过现有视频手段,调慢或者调快实验过程,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学生在观察中可以明察秋毫。可以让学生增加感知,实现概念认知功能即对其他研究对象的认知发展功能;有利于学生的学生知识的迁移,构建认知结构推动高阶思维的发展。
2. 对比实验,一目了然
对比实验指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组,通过对结果的比较分析,来探究各种因素与实验对象的关系,这样的实验称为对比实验。在实验教学中,通过比实验的实施,培养学生对于控制变量法的理解,并提升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对比实验的优点还有现象更加明显,这里所指的对比实验,最主要的能构建出同時段的对比实验,对于前后对比的实验,对于学生而言,这类前后对比的实验,现象不够明显,学生不容易捕捉关键信息,应做平行展示,使现象一目了然。
3. 数字实验,清晰可见
课堂实验设计常常还会遇到传统实验仪器无法准确、直观地表示出实验现象的情况发生。致使学生认知的过程缺乏形象具体的认识主体,导致大脑在处理信息时出现了错误的判断。所以我们在实验设计方向的选择上,需要将形象直观视为基本要求,用定量实验来替代定性实验,用数字化实验来替代模拟实验。可以多了解一些现代科技所带来的一些应用,比如传感器的实际应用。方便学生對于实验现象作出准确的判断
(三)反馈巧设,深度设计
课堂实验中,实验反馈是其重要一环,科学反馈的形式是多样的,可以是试题反馈、生活用品分析、生活实际设计,科学最终的目的是改造我们的生活。好的课堂反馈,有利于教师发现学生认知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的认知巩固与迁移,构建认知结构推动高阶思维的发展。
1. 明原理,分析强
实验原理是科学实验设计的基础,依据实验原理可以实施不同的实验方法来达到实验目的。因此在实验反馈中,教师应该依据具体实验,利用辨别、区分、集中、选择、整合、分解、概述、构造等行为动词,来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设计适合的问题,并对反馈答案进行群体讨论,普遍问题集中解决、个别问题组内解决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引领学生知识的迁移,逐步构建出高阶的认知结构,推动高阶思维的发展。
2. 设错误,评价深
对于学生容易犯错的易错点,可以预设错误,引导学生犯错,创设实验自然情境,顺应出错误;带领学生思错,追述本源,辨析错误的根源;反思纠错:重构思维,理清正解。通过问题重构科学探究的思维过程,引发科学的求知欲,让学生体验问题解决过程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突破思维难点。
3. 画设计,创造活
科学探究是逐步进步的过程,对于仪器的选择、变量的统一等,并不是一步而就。因此我们在设计实验中必须尊重学生的认知过程,让学生参与我们的实验课堂,参与实验的创新与操作,基于实验课堂的时间与器材限制,在条件不允许时,通过“思维实验”为有效补充,可以通过学生的“画”来进行有效突破,产生问题、解决问题;产生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这样螺旋上升的反馈问题设计来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三、教学展望与建议
实验是科学的源头。正如美国实验物理学家丁肇中说:“所有的自然科学都是实验科学。再好的理论如果与实验不相符,那么理论就不存在。实验可以推翻理论,而理论永远无法推翻实验。”本文寄望于以学生认知发展特点为基础,明确已有认知结构;以科学大观念为顶层引领,以单元主题设计导向;以具体教学内容为载体,做好实验教学分析;以高阶认知为指向,推动科学实验的教学。通过实验目标的设立,实验过程的突破,实验成效的反馈,以真正达到螺旋上升、层层递进、促进学生的高阶认知的发展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思想的解放,实验教学更是应该动态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耀村.初中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10.
[2] 刘东辉.基于学生认知基础的科学教学[M].杭州:宁波出版社.2013,11.
[3] 郑青岳.科学教育讲演录[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