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类对美的需求是一切艺术实践产生的根源。人类从未停止对美的追求。人类对美学和美感的理解力即“美商”。“美商”是艺术审美教育的根本指向。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唤醒儿童的兴趣,引导儿童发现美、感受美、认知美、创造美、实现美,自觉地接受艺术的熏陶,从内而外地帮助儿童实现修养的建立,人格的塑造,逐步形成“美商”,提升他们的社会竞争力和生活的品质。
【关键词】“美商”;儿童;音乐审美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20-0224-03
【本文著录格式】孙小会.“美商”:儿童音乐审美的根本指向[J].北方音乐,2020,10(20):224-226.
一、“美商”:有待点燃的智慧
人们常说:这个人气质真优雅。他真幽默。同样一身衣服他穿得最有品位。这孩子小小年纪为人处事竟如此泰然自若……这些评价与一个人的财富、相貌没有必然的联系。他们不过因为种种原因拥有更多的对自身形象及内涵的掌控力,这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漂亮,而是智慧、修养与人生态度相融的精致与练达。而这些都与“美商”有关。“美商”(BQ),全称美丽商数(Beauty Quotient),它并非指一个人外表的漂亮程度,而是指一个人对美学和美感的理解力,对自身内在、外在形象的控制能力,甚至包括一个人在社交中对声音、仪态、言行、礼节等一系列涉及个人形象因素的控制能力。
如今,一个人对“美”的品味和认知,已经成为社会竞争力和生活品质的重要影响因素,培养“美商”的关键性不言而喻。儿童时期是培养“美商”的黄金时期,而培养儿童“美商”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儿童接受艺术的熏陶,在艺术的海洋里发现美、感受美、认知美、创造美、实现美,从内而外地建立修养,塑造人格,形成“美商”。音乐教育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是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儿童“美商”的形成是音乐教育的根本指向。
二、音乐教学忽视儿童“美商”的现状分析
(一)重视兴趣表象,忽视儿童审美主动性
不注重教学观念的更新,上什么内容的课教学过程都是大同小异,这种僵化的教学模式,这种本质上没有热情的课堂都是让儿童缺乏审美主动性的因素。反思音乐课,儿童表现出来的“兴趣盎然”的真实原因到底是喜欢上你的音乐课?还是喜欢音乐课的轻松?抑或喜欢动听的音乐?儿童面对一成不变的教学过程和学习模式,他们的学习和审美主动性会逐渐消退隐藏,表面呈现出来的“兴趣”,可能只是敷衍式的应答或是对教师权威的回应。
(二)重视技能模仿,忽视儿童内心的审美体验
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人精神世界的自由与发展,是一个审美感知和审美发现的过程,儿童的审美体验应该贯穿始终。但在音乐教育中存在着片面追求知识技能的学习,标准化的要求训练儿童,这种想象、表现让位于模仿、接受技能的练习中,忽视了儿童内心对音乐的审美体验。
重视一般情感的培养,忽视儿童审美情感的升华
我们往往注重道德感和理智感的培养,忽视崇高感、优美感、幽默感等美感的熏陶。教学《共同拥有一个家》这首歌时,教师会引导儿童要学会关心别人,乐于助人,做一个有爱心的人,而忽视引导儿童体验帮助别人之后的那种崇高感。教师往往关注儿童一般情感的培养,而不能将其升华为审美情感。
三、音乐审美对于建立儿童“美商”的作用与价值
(一)音乐审美影响“美商”感知的广度
音乐能够开阔儿童的审美视野。如当教学一首墨西哥歌曲,不仅能感受它的曲风、节奏和旋律,而且能从起伏的旋律中感受它是悲伤的还是欢快的,还能一览墨西哥的人文风情。儿童音乐审美的视野促进了“美商”感知的广度。
(二)音乐审美延展“美商”理解的维度
德国文艺理论家莱辛说:“凡是我们在艺术作品里发现为美的东西,并不是直接由眼睛,而是由想象力通过眼睛去发现其美的。”音乐可以调动儿童的审美想象。欣赏《狮王进行曲》时,聆听后引导儿童表演自己想象的音乐形象。或是摇摇摆摆、目空一切的大狮子,或是夹着尾巴跳舞只为了讨好狮王的狐狸,或是被狮王震慑住唯唯诺诺的小白兔……合理的审美想象,影响着儿童对“美商”理解的维度。
(三)音乐审美丰富“美商”升华的深度
正如蒙泰威尔第说过:“一切好的音乐都是为了拨动心弦。”俄罗斯作曲家尼古拉·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野蜂飞舞》,儿童不仅能感受野蜂飞行时的忽近忽远、忽聚忽散、忽进忽退,还从强弱起伏中体会野蜂的飞行轨迹和情绪,最终体验野蜂团结一致袭击坏人的感人场面,从而升华为正义、勇敢、充满人性魅力的审美情感。
(四)音乐审美提升“美商”表现的力度
激活儿童音乐审美的创造,可以有效地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的精神世界获得个性的发展,从而在“美商”的形成过程中建立自己独特的审美视点,在表达美的方式上,多一份与众不同。
四、基于音乐审美形成儿童“美商”的实施路径
(一)注重儿童审美感知,建立“美商”三层思维可视点
1.基础层面
音乐诉诸听觉,直达心灵。聆听与感受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是儿童音乐审美的基础层面。当美的事物来到我们的身边,我们会情不自禁,顿感身心愉悦。而我们聆听到了美的音乐,它将传递给我们美好的、愉快的感受,让我们在聆听音乐这个审美活动中产生美的体验。
2.表达层面
如果儿童能跟着音乐做出适合音乐节拍、风格的动作,能用身体去表现音乐,就可以判断这类儿童对音乐的感觉具有一定的敏锐度。身体的動作与音乐越适合,说明审美感知越敏锐,音乐审美能力越强。也可以说,他具备音乐审美的行为表达层面。用身体去表现音乐,意味着儿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感知音乐美的思维方式。
3.思维层面
第三层面即思维层面,要求儿童具备音乐的理解能力和判断欣赏能力,能通过感受音乐的语言,包括节拍、速度、节奏、曲式、音色、情绪、调式、和声、力度等,发现音乐所存在于音符和作品意蕴之中特定的表现力,以及作曲家创作音乐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二)激发儿童音乐审美想象,提升“美商”多元思维境界
1.审美自由,异曲同工
因为种种原因,造成了不同地域的人有着不同的音乐喜好,而且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异。中国南方小调旋律细腻华丽,曲风柔婉妩媚,多柔和、闲适、委婉;而北方的音乐粗犷、豪迈。印度的音乐神秘缠绵,而北美黑人音乐奔放风趣。可见,地域的差异造就了人的审美差别,影射出人的审美自由性。我们必须遵循审美规律,尊重差异性,不强求一致性。然而,音乐是相通的,是不分地域不分国界的,是人类最早的共同语言。虽有差异性,但本质上都是对音乐的审美,是对美的思维。
2.创造想象,审辩融合
音乐审美是人对音乐艺术美感的体验、感悟、沟通、交流以及对不同文化语境和人文内涵的认知,是对美的主动体验。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儿童会在审美过程中产生各种心理活动。音乐给他们带来了快乐的体验,或带来积极向上的精神引领,他们凭着自己的想象力,联系生活实际进一步体验、想象、表现,彰显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享受着音乐审美带来的积极的、激励其创造力的美好的生命体验。多鼓励儿童创造性的想象,审辩之,融合之,促进其形成个性的审美思维。
3.运用自如,通透呈现
学过乐器的人应该有体会,当你不了解这首乐曲的创作背景,不明白作曲家的创作意图与思路,仅仅跟着音符和节奏的变化,很难把一首作品完美地演绎出来。因为缺少了审美的思维和情趣。有人总拿审美教育与培养技能相悖的观点大做文章。却不知,音乐审美可以有效帮助儿童提高理解力和想象力,从而能够完整地呈现作曲家想要表达的情感,更好地养成技能,更完美地表达作品。获得音乐技能并不意味着放弃了音乐审美,音乐审美与音乐技能相辅相成,关系通透。
审美想象超越和突破了儿童的审美思维能力,使他们的审美经验得到了丰富,从而提升了儿童“美商”的思维境界。
(三)丰富儿童审美体验,塑造“美商”全维度的情感场
1.不同情感的情绪美
儿童在聆听感受音乐作品时,必然伴随着相应的情感体验。当听到《口哨与小狗》欢快的旋律时,人们会产生轻松愉悦的心情,当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时,一位感情刚刚受挫折的年轻人顿时热泪盈眶。这是因为他的情感经验被调动起来,回忆起自己感情的美好回忆与波折,引起一系列的情感反应。而没有这样经历的人,可能只会被动听的旋律和悠扬的小提琴音色所感染。
2.特定环境的可塑美
在山里长大的儿童偏爱唱山歌的可能性较大,基督教的信奉者会对教堂音乐感兴趣,在北京胡同或四合院长大的儿童,喜欢京剧的可能性大。这就是特定的环境造成的审美偏好。每个儿童都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尤其是环境的力量。
3.多样趣味的个性美
随着儿童接触音乐的面变广,就会形成丰富多样的个性趣味。有特别喜欢古典音乐的,有迷恋嘻哈风格的,有喜欢听舒缓的轻音乐的……
4.判断一致的意识美
人们多种多样的审美意识中可能蕴藏着一致的因素。你喜欢风格活泼的歌曲,会认为别人也喜欢。就像康德所说:“许多事物可能使某人觉得可爱和快适,这是没有别人管的事。但是如果他把某一事物称作美,这时他就假定别人也同样感到这种愉快:他不仅仅是为自己这样判断着,他也是为每个人这样判断着,并且谈及美时,好像这美是事物的一个属性。”人们便不自觉地这样认为着。
5.创造思维的意向美
在审美过程中,审美意识会转变为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它融合了儿童的情感,并将这份情感由审美想象力向深层次的境界提升。音乐教育想要达到丰富完整的审美境界,仅仅关注儿童对作品的情感体验这个层面是不够的,必须上升为感性体验和理性理解的综合提升,更准确地把握音乐作品的内涵。
在教学《甜甜的秘密》时,教师以学生“藏”橘子和“盼”着老师找到橘子并尽快吃橘子为线,将歌曲前半段悄悄且神秘,后半段急切激动的情绪很自然地体验出来。在聆听、借助图形谱感受旋律的基础上,创设了送橘子的学生、工作劳累的教师互换角色的表演,学生在表演中体验教师源于爱与责任的辛苦付出和学生对教师的尊敬与关爱。在学生能用自然、富有感情的声音演唱歌曲的基础上,用拉放魔术球的方式帮助学生体会最后一个乐句的强弱。完整演唱歌曲后,教师播放了感动中国的最美教师视频片段,進一步升华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最后,教师改编了歌词并唱出来感谢学生的关心,学生无不为之动容。这节课很好地利用感性体验和理性直观的思维,对音乐作品的内涵和情感进行表达,最终获得教师和学生精神上的愉悦。
(四)鼓励审美创造活动,挖掘“美商”深层的表现力和应用力
音乐的审美创新活动是审美思维更深层的体现,也是挖掘儿童“美商”表现力和应用力的最佳方式。在《八只小鹅》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创设情境将小鹅分为三队,依次是:翻山越岭、踩着石子翻着跟头、走着平坦的青草地来到我们的音乐教室。再通过旋律线和律动感知学唱歌曲,从而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的情绪,感受斯洛伐克的异域风情。《拉库卡拉查》是一首热情奔放的墨西哥舞曲,拉库卡拉查意为蟑螂,热爱生活的墨西哥人们在长期与蟑螂斗争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蟑螂舞。教师先引导儿童创编舞步,以舞步解决后半段弱起乐句的难点。在熟悉旋律的基础上,用一排一排接龙跳的方式来表现广场上的人越来越多的热闹场面。最后,以班级集体创编集体舞不同的队形及表演形式结束。整节课围绕作品内涵进行表现方式的创造,将音乐审美应用到创造性的活动中。
教师引导儿童挖掘了作品中更深层的创造性和表现力,体验创造性思维的乐趣,获得审美的表现力。
教师还可以创设音乐审美活动,如影视音乐专题欣赏、地方曲艺进课堂、班级(年级、校园)创意歌手擂台、创意组合音乐会、有趣的音乐节、我的创意音乐剧等,这些活动可以为儿童提供展示的舞台,将蓄积的音乐审美素养融合运用到具体的角色中,可以是热情、有规则意识的观众,可以是知性、风趣的主持嘉宾,可以是奔放浪漫的“摇滚”歌手,可以是自信俏皮的学院派,可以是优雅的颁奖礼仪……总之,给每个儿童“美商”得到综合应用与表现的机会,从而促进“美商”形成的良性循环。
总之,正如亨德尔所说:“音乐不只使人愉悦,而应使人高尚起来。”我们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作为音乐教师,应引导儿童在无限的艺术畅游中发现美、感受美、认知美、创造美、实现美。“美商”的修炼绝不是一个速成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的培养。虽然我们无法左右儿童的未来,但我们可以努力帮助每个儿童建立高尚的审美品格,提升美的表达能力,形成“美商”,让热爱艺术的那颗美好的种子伴其一生。从而实现修养的建立,人格的塑造,成为快乐、自信、优雅而有魅力的人。
参考文献
[1]管建华.中国音乐审美的文化视野[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申波.审美意识与音乐文化[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
[3]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董玉娟.艺术通感在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培养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2011.
作者简介:孙小会(1983—),女,江苏淮安,本科,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音乐教学。